文化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7 15:59:11 报告 我要投稿

2023年文化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文化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文化调查报告

2023年文化调查报告1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

  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

  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三)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这里有青通河、长江、鹊江、祠堂湖、白浪湖、潜洲沙滩湿

  地、江心洲田园风光、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3A景区)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三、个人意见

  近几年,大通相继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20xx年5月,铜陵抓住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契机,推荐大通镇参加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大通在全国2万多小城镇中脱颖而出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文化做出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城镇发展侵蚀古镇魅力的地域文化。

2023年文化调查报告2

  近年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九江学院为例,在校大学生拥有电脑人数占到在校学生人数的78%,手机更是人手一部,因此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至关重要。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和其他媒体的情况,从而分析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机制及其机制构建研究》课题组专门制作了调查问卷,对九江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报告内容。

  一、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建设机制及其机制建构,分析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更好的利用网络文化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调查对象。随机调查了九江学院各二级学院的在校大学生400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及提出问题进行汇总。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20份,其中20份为无效问卷。

  (四)分析方法。本次调查报告采用spss相关性分析,分析过程中使用spss19.0中文版分析软件分析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性分析结果。同时本调查报告所采用的图标,均来自spss相关分析软件生成。误差较小,便于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样本与资料。本次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等方面的因素。具体的抽样过程如下:首先确定九江学院主校区所有院系的名称,也就是学院的抽取,并分别给这些院系进行随即编号,然后在抽取的学院中发放问卷。其次是年级的抽取。最后是具体的对象抽取。依据整体分层抽样方法,到最后一步时就要具体到每个人即样本。在09、10、11级内各抽出150名学生,最后收回420份样卷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你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程度是什么?大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程度并不高,约有47.5%的同学基本了解,还有47.5%的同学对新媒体技术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还有5%的同学不了解新媒体。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意识并不高,了解的渠道也不广,致使产生了这个结果。

  2、你在学校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经常使用新媒体技术如网络、手机飞信、微博、微信吗?只有12.5%的同学表示有时会用,依赖性不强,没有同学几乎不用和完全不用,而有近87.5%的同学表示使用频率比较高,经常使用。足以见得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手机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较强,使用频率较高。这种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下降了很多。

  3、在校园中,你平均每天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的时间是多少?被调查的所有同学每天至少用电脑、手机上网1小时以上,32.5%的同学上网时间1-2小时,45%的同学上网时间是3-4小时,15%的同学上网时间超过5-6小时,少数7.5%的同学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此现象说明大多数同学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并越来越信服于网络这个平台。

  4、在学校生活中,你是如何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使用新媒体技术呢?被调查的同学中利用新媒体最多的方式是浏览微博、网页,约占92.5%;其次是看电影、听音乐,约占82.5%;再次是网络聊天、购物,约占75%,看书、学习72.5%,最后是32.5%的同学用来游戏、娱乐。此现象说明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好好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并且对用网络来学习的意识也不高。

  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你认为哪些新媒体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6、相对于报刊、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有哪些?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同学们认为更加方便快捷、涵盖的信息量更大、覆盖的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创新。这种现象说明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提高占主导位置。

  7、你认为新媒体快速发展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较大影响的有那些?对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90%的同学认为丰富了校园社团文化、扩大了活动宣传面,77.5%的同学认为方便了班级事务通知及发布,充足了学生日常生活、娱乐,70%的同学认为对学校教学、教务系统管理,35%的同学认为丰富了校园党团组织文化建设。此现象说明在社会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还是占据主导位置,大家也较重视新媒体的发展。

  8、你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如何更好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从调查结果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应该关注大学生网络上诉求意见的解决;二是进一步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增强学生、社团活力;三是加强新媒体在校园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四是建立网络意见领袖队伍,鼓励发表积极言论;五是重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由此可见,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学习、交友、休闲、购物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日常行为、上网环境、网络法规观念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是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同时还引发了人类思想观念、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新媒体对大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最终将可能重塑大学的文化。置身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管理者必须加强文化工作的自觉,抓住新媒体赋予的变革机遇,有效应对新媒体带来的种种挑战,努力建设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大学文化,夯实大学的.基础。

  (一)切实转变观念,确立适应新媒体的大学文化观。新媒体对大学的影响,观念层面最为深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观。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文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空间上看,要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视野更加开阔,决不可局限于校园的狭小空间。二是从时间上看,要更加迅捷,增强应变能力;要更加长远,面向未来,决不可短视。三是从内容上看,要更加丰富,主动把握社会动态,决不可自我隔离。四是从主体上看,要更加多元,尤其要尊重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与大学生对立起来。五是从方法和手段上看,要更加注重互动,避免简单说教与灌输。总的来说,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文化,应当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亲切、更强调互动。

  (二)改革课程设计,将新媒体知识和技术融入通识教育。新媒体是观念和技术的融合,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新媒体理念的认知,对基本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已成为当今时代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此,大学有必要改革课程设计,将新媒体知识与技术纳入通识教育,提供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为大学生认识新媒体、掌握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样,即表明了大学对于新媒体的开明态度,同时也有利于紧跟新媒体的发展节拍,掌握新媒体的最新动态,避免陷于被动局面。

  (三)建设数字校园,加强对新媒体的掌控与运用。如今,新媒体作为人类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已经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应在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对此,大学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适当超前规划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广大师生运用新媒体创造必要的条件,避免成为信息社会的孤岛。

  (四)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有麦克风,导致缺乏意见权威,在许多问题上众说纷纭,众口难调,很难取得一致。具体到大学校园,就是主流文化话语权被削弱。特别是各种亚文化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对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时候甚至混淆视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更加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时常可能面临价值判断的迷茫和价值选择的困境。因此,必须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消除各种错误观念的误导,增强大学生的鉴别能力,确保他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大学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文化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文化调查报告02-27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08-01

茶文化的调查报告11-19

快餐文化的调查报告01-10

文化调查报告(合集)06-23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02-12

文化习俗调查报告12-12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08-01

汉字的文化调查报告11-27

茶文化的调查报告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