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消费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28 18:02:17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消费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时间:xx

  调查地点:xx

  调查对象:xxx本科生

  我们问卷的内容主要由王伟力提出,其他三位成员审核修改。我们发问卷的时候,一起合作,发了近200份问卷。被经销商收回。对小组讨论研究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将近一个星期后,问卷整理完毕。小组讨论的重点是调查报告中总结了哪些方面的消费问题。最后,李源写了调查报告。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大学生年轻,没有经验,充满青春活力,有一定的购买力,所以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与社会上其他消费群体不同。首先,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强,而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上的自主和独立,消费受到家庭许可的极大限制。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个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问题。在要求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后,我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问卷

  共发放问卷183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我周围的学生和朋友是调查的主要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7%的学生月生活水平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和300&mdash500元的学生人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个结果和我之前的想象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消费能力在周边学校的学生中也占有平均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用于饮食和娱乐的结果分别占前两位,而选择用于沟通的人数与用于沟通的人数基本相同。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娱乐和与人的交流上花了相当多的钱,这表明饮食消费的比例在日益减少。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花在学习上的钱很少,这样不好。

  3、从发给第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约85%的经济来源仍然是由父母提供的。当然,许多学生选择走出校园,选择一些他们可以做兼职的工作。除了补贴自己的开销,多参加社会实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些人用助学金和奖学金来支付生活费用。

  4、第四个问题,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消费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很多都是冲动型的,喜欢买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心计算后才购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必需品的。我们应该向这些学生学习。

  5、在第五个问题中,网购的问题让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多数学生都做过网购活动。虽然具体金额差距还很大,但却清晰的预示了未来网购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第九题的大学生消费习惯调查中,我们发现以存钱和记账为代表的消费习惯良好的学生比例没有达到三分之一,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不到一半,而大多数学生表示对自己的消费没有感觉,只有少部分人将其概括为节俭。不难总结,学生的科学消费意识依然淡漠,对自身消费的管理依然存在很大疏漏。

  四、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他们有自己规律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和发展方向。只要能冷静分析,就能更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然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务实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据了解,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经济支持,兼职挣的钱也不多,使得他们每个月的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概600—800元,家庭较好的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这些钱主要用来支付食物、日用品和日常社交活动。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在花钱时往往非常谨慎,力求&ldquo花费的价值&rdquo,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由于同龄人、都市时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品位。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是商品的价格一定要对得起它的质量。

  (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内,月消费比较高的学生月消费可以比月消费比较低的学生高3&mdash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这就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特殊奢侈模式,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差距正在扩大,两极分化相当明显,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个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有一种心理对比

  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同学为了拥有最受欢迎的手机,愿意削减温饱,甚至牺牲其他必要的开支来满足这个不切实际的愿望;有的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借钱甚至偷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反映出有的同学不懂得量入为出,虚荣心很容易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形成无尽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极其严重。别人没有,就得有;别人有的才是最好的。

  解决方法: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xx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消费观念引导消费方式的转变,在全社会树立经济、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念,大力倡导节约型时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在日常教学中,应大力倡导调查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通过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培养自己刻苦学习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偏差

  (二)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科学消费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要忘记传统观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的角度来看,鼓励大学生积极合理消费是必要的。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消费主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立于父母消费奢侈品,但作为清醒的消费者要自强自立。

  结束: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趋势和现状。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总体上是现实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比较心理、非理性消费、非理性消费等诸多问题,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由于家庭情况和消费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科学价值观势在必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将形成更加合理和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需求

  享受和潮流已经成为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习惯需要调整和改善。于是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需求。虽然题目很大,但是需要从细节入手。比如,记录你每天的消费,这样你就能找出超支的原因。同时,要对未来的消费做好规划和计划,这样就不能无节制地扩大自己的消费,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自己的生活水平。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你在个人生活水平下尽可能的享受。

  2、拒绝奢侈品消费

  目前,一些家庭收入较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经济供给,构成了这些大学生相对奢侈的消费模式,主要是旅游、娱乐和电子产品。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与中国当前激烈的社会背景的必然性有关。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减少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几年,中国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方面得到了继承,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食品费用和学习资料及用品的购买。近年来,消费结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氛围的恶化,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浮躁和社会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根据我们的消费水平进行调整。

  4、杜绝攀比心理,但不要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部手机或者换成最受欢迎的相机,有些学生愿意减少食物,甚至减少其他必要的开支。比如有的男同学为了满足自己对一双名牌运动鞋的欲望而向别人借钱,有的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而借钱,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虚荣心驱使他们形成无止境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为了不过度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应该专注于学习,这些小事不应该是我们每天最担心的事情。但这方面的提高,势必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5、经济独立意识与储蓄观念

  大学生作为接受先进知识,随时步入社会的专业人士,要努力做到经济独立,培养一定的投资理念,养成自己科学的储蓄观念。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管理自己未来生活的方式。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能减轻父母对自己的担忧,锻炼自己的投资意识和自控能力。

【学校消费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学校消费调查报告范文12-21

消费调查报告03-21

消费情况调查报告10-17

网络消费调查报告02-22

学生消费调查报告12-30

服装消费调查报告04-08

手机消费调查报告06-11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06-23

大学消费调查报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