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2-08-04 17:04:05 习俗 我要投稿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习俗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小编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欢迎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1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2

  用苹婆来供奉

  在广东民间有一习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都用苹婆来供奉。苹婆其名来自梵语,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与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称之为“七姐果”。苹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岭南珍稀果品,又称“凤眼果”,上市期约半个月,故平时不易吃到。

  拜七姐

  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取水

  过去,肇庆“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里担水回家避邪,是农村常见的七夕仪式。广宁人普遍认为农历七月七这天河溪的水特别清凉,广宁人称之为“七姐水”,父母都会叫孩子去河溪里洗身,也许寓意着用“七姐水”冲去小孩子身上的污浊,以游泳锻炼身体,祈求孩子们强健平安。

  用脸盆接露水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等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3

  1、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小时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过乞巧活动,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2、种生

  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3、牛郎会织女

  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小的时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黄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都说听到了。为什么?因为晚风习习,树叶的响声就理解为他们的情话。

  4、男生乞文,女生乞巧

  有一种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时间看蛛网结得怎样。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现在也有人玩。还有一种下雨了,有云彩了,就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如果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下雨接水,用这种水洗脸、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5、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其实为牛庆生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对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农家如果没有一头牛,日子该是何等的艰辛

  6、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4

  七夕的习俗之看天河

  说起七夕的传统习俗,“看天河”就不得不提。仲夏时节,晴朗的夜空有一道光芒闪烁的星带,俗称“天河”。“天河”两边,分别是“织女星”和“金牛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都飞上天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因此,乞巧节前后,细雨淋淋,看不到喜鹊的踪影。人们认为喜鹊聚集“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七夕的习俗之配药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5

  1. 乞巧活动。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染指甲。说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奇怪,而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3.妇女洗发。平时洗头发是很平凡的事情,那么在七夕这天妇女洗发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呢?传说在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06-21

古代七夕节有哪些习俗08-20

  「七夕习俗」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七夕节民俗活动08-09

立夏习俗有哪些05-14

立夏有哪些习俗05-15

芒种有哪些习俗05-31

大暑习俗有哪些07-18

大寒有哪些习俗01-25

除夕的习俗有哪些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