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时间:2022-11-02 10:21:51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谈到中国著名航天学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钱学森,其实另有一人对我国火箭控制系统和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梁思礼,梁启超先生的最小的儿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供大家欣赏。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一

  梁思礼(1924.8.24—2016.4.14),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屡经磨难,不改航天报国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从美国旧金山出发,船上500多名旅客,

  二十几个中国留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然后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然,刚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梁思礼也在其中。

  失败成就的“可靠”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工程,梁思礼注入了太多心血。虽然赢得过许多荣誉,但每每被他提及的,却是“东风二号”的失败。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规划以后,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方面的研制,并从其他单位抽调了梁思礼等30多位专家和143名大学生,白手起家。梁思礼回忆:“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讨论问题

  1957年中苏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在“1059”仿制上处处设卡。1960 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但是无论多么艰苦,我们也要继续干下去!”仿制工作极其困难,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1960年11月5日‘1059’发射成功,也就是后来被命名的‘东风一号’。在梁思礼的回忆中,“东风一号”的成功被简单带过,“东风二号”的失败却历历在目:“1960年,我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开始自行设计我国的第一个中近程地地导弹,射程比‘1059’远一倍。因为最初的设计基本上没有脱离苏式框架,所以研究进展很快,1962 年初,‘东风二号’导弹就已经完成。”

  21日9时5分,“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因为里面的推进剂装得满满的,导弹落地后炸起了一个蘑菇云,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

  这次失败对大家打击很大。“但是我认为,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正因为失败后做了大量工作,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好事,才真正懂得怎样自行设计。”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不难查到这样一组数字: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16次发射成功,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8次获得成功。

  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思礼一生报国,虽屡经磨难,但矢志不改,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耀。梁思礼一直把国家这个大“家”放在第一位,作为儿女,无论面临怎样的境遇,对这个“家”,他始终不离不弃。

  这位不平凡的老人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他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梁思礼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二

  梁思礼出生于广东新会,家族中人才济济。父亲梁启超室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哥哥则是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梁思礼自幼聪明好学,梁启超也十分喜欢儿子,经常握着他的小手教他写字。

  梁启超最是疼爱这个小儿子,认为他今后能成就一番大业。梁思礼获得了哥哥姐姐们都没有的特权,那就是进入父亲的书斋饮冰室。在这里,梁思礼不仅能阅读到浩如烟海的藏书,还能欣赏许多五彩斑斓、生动有趣的明信片。

  梁启超答应梁思礼,等自己过了六十大寿就拒绝所有的应酬,天天陪着他。1929年,年仅56岁的梁启超与世长辞,这位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伟大改革者再也不能陪伴小儿子了,也没能兑现他对儿子的承诺。

  尽管梁思礼年纪尚小,但他也感受到了家庭的变化。梁启超本是个不染纤尘的文人,不好钱财,撒手而去之后并没有给家中留下多少积蓄。妻子为了维持生计,养活家中几个孩子,只能将房子变卖,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拉扯大。

  梁思礼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他发奋读书,既为了家庭,更为了报效祖国。1941年,成绩斐然的梁思礼申请到了留美的全额奖学金。可是,他并不打算远走高飞,而是期望“师夷长技以制夷”,学成归来投入祖国的建设。

  梁思礼带着母亲东平西凑的四百多美元,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在美国期间,梁思礼过得并不轻松,白天他要去上课、做研究,晚上为了维持生计,他还要去学校食堂刷盘子、打扫卫生。空闲的时候,他还会去附近工厂的流水线上打工。

  1949年,梁思礼寒窗苦读八年,终于获得了自动化博士学位。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他毅然选择了回国的道路。晚年,他还清楚地记得,在那艘远洋巨轮上,他在收音机里面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好消息。那一刻,梁思礼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如果梁思礼选择留在美国,一定能一帆风顺,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但是他是梁启超的儿子,是读着《少年中国说》长大的。他相信父亲一定也希望自己精忠报国,去完成父亲没能实现的改革夙愿。

  然而,刚回到祖国的梁思礼并没有受到重视,他被派到了邮电部建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后来,有人问道梁思礼这段经历时,梁思礼却说:“只要能为祖国服务,我就浑身是劲。”

  1956年,梁思礼终于得到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机会。在钱学森院长的安排下,梁思礼带领团队开始研制中国第一颗导弹。可是,我国在这个领域内一片空白,团队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连真正的导弹都没见过。

  克服种种困难之后,梁思礼团队终于研制成了第一枚导弹。遗憾的是,在试验的时候,这枚导弹发射失败了,只飞出去了300多米。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梁思礼并没有放弃。他和组员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经过反反复复的改进之后,他们终于在1960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

  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大国之间的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国军队装备落后,常常受制于人,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梁思礼临危受命,在他的带领下,东风系列洲际导弹一次又一次打破射程记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晚年,梁思礼先生作为中国航天工程学的带头人之一,依然活跃在一线,倡导航天CAD技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91岁的梁思礼与世长辞,可以说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一个重大损失。

  一生筚路蓝缕、默默无闻,梁思礼先生六十七年含辛茹苦,带领中国航天事业走出阴霾,见证了祖国从千疮百孔到国富民强的伟大历程。梁思礼先生就像火种一样,照亮了无数有志青年的人生之路。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相关文章:

梁家“驯火者”梁思礼的故事07-23

征文:我心中的梁思礼07-16

我心中的梁思礼征文500字07-12

刘国梁名人故事08-10

梁王问案寓言故事11-13

带礼字的成语故事10-28

成语分庭抗礼故事05-25

2017感动中国梁益建的感人故事02-26

成语故事:分庭抗礼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