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观后感

时间:2021-05-19 16:36:1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在路上》观后感范文

  电影《在路上》于2011年拍摄完成,但是筹备却从1979年就开始了。买下了版权的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寻来了无数的人改变剧本,甚至亲自上阵,结果都不理想。直到2004年发现了著名公路片《摩托日记》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这部电影才终于成行,才使得《在路上》终于开始上路了。

《在路上》观后感范文

  不得不说,公路片对于中国的影迷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电影类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也想了很多的理由,最后只能把祸根归结到中国人太多了,走到哪里都是人,开到哪里都堵车!或许也正是这种情况,公路片里展现出的荒芜景色和主人公的颓废气息才让我如此着迷。

  《在路上》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根据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改编而成。这几乎是一本自传体式的小说,而其提倡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也让读者在阅读上和剧本在改编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为之着迷的就是影片中主人公们颓废的生活方式。

  依靠着杜鲁门总统的名言“我们应该降低生活成本”,可以去偷罐头果腹,可以给汽车加油的时候调低加油量而少付钱。与其说是颓废,不如说他们在尝试更多的生活方式,从而寻找生活的意义。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循规蹈矩,千万人都走在同一条路上,没有人愿意去探讨生活的意义,没有人愿意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如果说电影里的主人公是“垮掉的一代”,那么我们连垮掉的勇气都没有。

  电影《在路上》开始上路了,电影中的主人公同样在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上路理由。与我们不同,我们展开一次旅行首先要百度,找到“攻略”,然后开始存钱、订票、订酒店,最后打包行囊开始旅行。(观后感 www.guanhougan.net)然而看完《在路上》之后,我才知道上路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理由,可以是对某人的思念、可以是一次冲动、可以是工作需要,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是单纯的想上路!

  只需要抓起几件衣服塞进背囊就可以出发了,搭便车、打零工,一切顺其自然。有不少的影评人在评价该片的时候认为其没有交待清楚主人公们出行的理由。但是我不得不说,对于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青年,如果每一次出行都有充分的理由,那么就根本配不起垮掉一代的名头!所以在影片中导演故意忽略,让观众自己去寻找一个上路的理由。

  电影《在路上》或许不会在中国上映,但是这部电影却有不少的大明星客串,“暮光少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蜘蛛侠女友”克尔斯滕·邓斯特、维戈·莫特森等等都参与了演出,使得该片星光熠熠,值得大家慢慢的去品味。笔者肯定你可以从影片中找到一件你曾经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所以就让《在路上》来弥补你的遗憾吧。

【《在路上》观后感】相关文章:

《上学路上》观后感10-30

上学路上观后感07-15

走在路上观后感08-09

上学路上观后感07-19

《筑梦路上》观后感07-25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30

《追梦路上》观后感04-30

永远在路上的观后感01-22

《Open Road 在路上》观后感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