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高考作文指导:慧眼识得真谛(2)

时间:2018-03-29 14:09:14 高考作文指导 我要投稿

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慧眼识得真谛

  何事:

  结果:

  原因:

  立意:

  4.辩证拓展法

  所谓辩证拓展,就是要利用辩证思维去展开思路,立意谋篇。辩证拓展,通常要运用以下观点:

  一是发展的观点。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应看到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不能绝对化。二是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时,我们要从它与周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找到问题的本质。三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要正反通观、全面认识。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分别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确定作文立意。

  材料: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从别人那里偷了一个玩具。

  (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立意为: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立意为:

  (3)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立意为:

  5.多向发散法

  新材料作文大都可以多角度立意。一般来说,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就是不同的立意角度,甚至主要的人、事也有多角度立意。当然,立意可以多角度,但我们写进文中的却只能有一个,因而,我们要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角度立意,找出最有利于发挥,且易出彩的立意来书写成文。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试从多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男孩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1)儿子角度:① ② ③

  (2)父亲角度:① ② ③

  (3)综合角度: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四清”

  1.理清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

  有些材料运用比喻或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

  勤演练,习行文要领

  1.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出准确的立意。

  材料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3 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也需要3 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

  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要求:(1)自选角度;(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答案精析

  1.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若抓住这一关键语句,便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拟题时可用“奉献与索取”“给比拿愉快”等。

  2.这则寓言故事,透过乌鸦喝水的现象,解释蕴涵的本质。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动脑筋,想办法,然后努力不懈地去克服困难,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可以取其本质,作为文章的论点。

  3.何人:哲学教授。

  何事: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结果:被一只青蛙驳得哑口无言。

  原因:(1)理论与实践脱离,(2)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3)说话过于绝对。

  立意:(1)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2)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3)看问题不能太过绝对。

  也可以从青蛙的角度立意。

  何物:一只青蛙。

  何事:把哲学教授驳倒。

  原因:(1)勇于质疑,(2)敢于挑战权威。

  立意:(1)要敢于质疑,(2)要敢于挑战权威。

  4.(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要看到小学生以后的变化,可有两个写作角度:

  ①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坏习惯→坏行为→坏结果);

  ②(经教育及时改正)将来可能成才(浪子回头金不换,今天的坏习惯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堕落)。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需要多研究一下这个小学生的周围环境,从他坏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上展开思路,探求小学生“偷”的深刻原因:

  ①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其家庭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

  ②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学校教育,学校应重视“养成”教育;

  ③从小学生坏习惯看社会风气,社会是大课堂。

  由此揭示“责任在谁”的问题,进而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的重要性。

  (3)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材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这个小学生“偷”的“不光彩”的行为时,应看到其另一方面,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一次偷不代表其本质坏。(平时,他可能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尊敬老师)

  5. (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