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时间:2024-06-11 17:45:58 赛赛 高考素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通用14个)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通用14个)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1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得到消息后,莫言很兴奋,没想到37岁“高龄”的他居然有机会重圆自己的大学梦。拿着几篇作品,他就跑到军艺,一打听,人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

  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专生。

  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说。

  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前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莫言的话明显有惆怅,看来不管是名家还是俗者,谈及过去,都有惆怅味道。那时的自己,可能青涩单纯、可能幼稚可笑,但满满的,都是青春!

  军艺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部队,直到1997年离开部队,这些日子,他生活围绕着笔尖穿行……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2

  生于黑暗,母亲是孩子前行的一盏灯

  莫言出生在那样艰难的岁月,算得上是运气不好。不幸中的万幸是,莫言拥有一个好母亲。

  她虽然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却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莫言活成一个大写的人。

  母亲疼爱莫言,却不宠溺。

  当时家里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莫言对母亲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总是会得到满足。

  家里养了两头羊,每天放学后,放羊就是莫言的工作。莫言向班主任借了几本书,钻到一个麦草堆里,以最快的速度在一个下午把书翻完。

  羊饿得狂叫,母亲把莫言从草堆里揪出来,看到他手里捧着书也就没有打骂孩子。

  莫言的母亲不仅让孩子懂得读书的重要性,还教授他一些人生道理。

  莫言曾跟着母亲去稻田捡拾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莫言一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想冲上去想报仇,母亲却拉住他,平静地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用她的仁慈,教会了莫言放下。

  村子里很多人嘲笑莫言其貌不扬,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也因此打他。

  莫言回家痛哭,母亲却对他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母亲温柔的语言,极大舒缓了莫言自卑的情绪,让他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更为重要的是,在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虽然自己患有严重的肺病,但从来没有想过了结自己,抛下这个沉重的家庭。

  顽强的母亲,也给了孩子们努力生存的勇气。

  一个好母亲,对孩子来说就像一层隐形盔甲,总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保护作用。

  在那些琐碎黯淡的日子里,母亲的爱就是莫言最大的慰藉。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3

  作家的一生除了追求文艺的创作,更多的是希望读者认可,也希望文学奖的加持,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痛苦、漫长的创作带来希望。不仅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我国文学的骄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人都渴望荣获这一殊荣。文学的存在尽管与现实世界的发展格格不入,但熟人不是在文学里变得灵秀,儒雅,端庄又聪颖。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的价值就是启迪民智,而泛泛的世界里,那些真正的智慧或许就来自平凡的民间。让文学接地气,富有人间烟火味、与柴米油盐酱醋茶融为一道,想必是历史的难题,文化的弊病。然而中国农民出身的莫言却巧妙地做成了这件事。也作为一个淳朴又晚熟的人,莫言十分乐意将朴素的故事文学化,带给全世界的读者。

  回望艰难困苦的'童年时光,和四年疯狂的阅读千册书籍。这些过往,它既是苦涩的,同样也是无价的。正是因为有了贫困和苦难的缠绕,才有了莫言坚强的韧劲和毅力,通过不间断的付出和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最终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之路,也是当代文学的奇迹,更是世界文学的财富。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4

  莫言,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农民作家。他喜欢听故事,并从听故事中渐渐喜欢上了讲故事。昨天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大会上,他用朴实的语言,讲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他亲身经历的,也有从他前辈口中听到的。他的这些故事,彰显在他的作品中,从而也成就了他的一部部优秀作品。

  在莫言人生记忆里,母亲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一次,他到街上卖白菜,多算了卖菜人一毛钱,回家后告诉母亲,母亲听后泪流满面:卖菜人半天能赚几毛钱?你怎么能这样?还有一次,中秋节他家包了一顿饺子,每个人也只够一碗的饺子,正好门口走过来一个要饭的,为了打发那个要饭的,莫言随手给了要饭的一碗红薯干,要饭的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都吃饺子,怎么能给我红薯干?母亲知道后,训斥了莫言,随手把她自己的半碗饺子倒进了那个老人碗里。

  莫言说,他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的人们当面都嘲笑他,同学也都笑话他,回家后,告诉了她的母亲。母亲说:儿子,你不丑!你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睛,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莫言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他爷爷讲给他听的:从前,有六个瓦匠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恶劣天气,狂风呼叫,电闪雷鸣。他们慌忙躲进了一个破庙里,其中一个人就说:我们几个一定有一个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老天才这样惩罚我们。是谁,谁出去接受上天的惩罚,免得我们大伙跟着受罪。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愿意出去的。一个人又提议说:我们都把草帽放在庙门旁,谁的草帽刮到外面去了,就说明这个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人就自觉出去。于是,他们纷纷把自己的草帽放在庙门旁。忽然,一个草帽被狂风刮到了门外,结果,一个人毫不犹豫地走了出来。没想到的是,这个人刚一出来,那个破庙就被狂风刮到了。故事讲到这里,莫言说:我相信正义和公理是一定存在的。

  莫言的作品我还没有阅读,但从他的获奖感言中,从他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真情实感、朴实善良、正直与博爱。他的发言,没有一句高谈阔论,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中,真善美尽在其中!

  一个作家,首要的就是要弘扬主旋律,传播真善美。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莫言,他做到了!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5

  他说过,我觉得我能得这个奖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作品里面的文学素质。

  很多读者不禁哑然,特别是未成年读者,大然失色。这种偏带黄的书籍也能得诺奖?也能得茅盾奖?他说:“我承认我很龌龊,但我也很坦然,不是吗?”是的,他很坦然,把很多作者不敢写的都写了。他作品里多的是对女性的关爱和赞美。文笔可精得不得了。会斗转星移,巧妙的把自己的内心转移到别人的行为上大声呵斥的批评。写作手法也变幻多样,从不重复的写作格式,令人目不暇接,我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或许是他对社会的冷眼批评太多了,也对,现实中太多丑陋的嘴脸了,不知为什么,我本应该把他作为标杆,可我总是视作同僚。他的文章如雾,既真又不真,像一层薄砂一样。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他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土生土长的诺奖,我敬佩他。一个人当经历了太多,思考了太多,就能写出常人所不能写出的东西,就能写出肤浅人所不能比拟的东西。当今的中国作家和评论家要么严重欧化,要么用粗鄙的语言吸引读者,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书的畅销量竟然比古典还受欢迎!有了掌中宝,中国的青年,你们都在干嘛?都在坐吃山空!都在无什么所事事,有人会说我这样也算,最起码我实在为拯救思想做出了一点贡献。麻木的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的一生不是虚度,是要干点什么的。

  如果连一个人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那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真正好的事物是跨越种族,不分地区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那我不禁要问一句:什么是真正好的作品?畅销的?经大师推荐的?还是亲笔的?不,我觉得真正好的作品是禁的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抉择。现在它是畅销书,那么十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呢,上千年之后呢。就像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百年之后,终究是一抔黄土。那么,他的精神呢,好的会被所有人记住的。坏的会被遗臭万年!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6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小时候是个非常喜欢说话的孩子。但言多必失,莫言也曾因说话扫中致很多麻烦,还因之受过家人的惩罚。后来,他为约束自己少说话,就取了“莫言”这个笔名,用来敬戒。他甚至还曾以《千方万语,何若莫言》为题,接受过访谈。

  但是,莫言的性情——怎能改变?于是,他巧妙地转了一个弯儿,把纸上的文字赋予生命的音响,于是喧嚣、优雅在书籍中——做成声韵工厂。他艺术地把握文本中最感人、最触动人心的东西,然用磁性声音表达,并沉迷其中。这样,莫言小说中的人情、人性的美好与悲凉,也被演化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莫言创作《红高粱》前,有一次文学创作讨论会。当时,他畅所欲言:“没有听过放枪放炮,但我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猪,甚至亲手杀过鸡。即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呀!”当场有人就嗤之以鼻,莫言为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开始动笔写带声音乐味的《红高粱》。后来张艺谋看上《红高粱》,并拍了电影。莫言对张艺谋的《红高粱》电影说过这样的话:“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改成电影,要把最重要的部分特别强调。《红高粱》电影,就是从大堆花瓣里提取一瓶香水。”

  其实,这“香水”便是莫言小说中的声韵之美,是《红高粱》的灵魂所在。莫言通过声韵真实地表达自己,让智慧穿透读者的内心。字里行间呈现一种音乐跳动之趣,字字有韵,深得其乐,启迪心慧,洗礼共鸣。

  莫言作为一个有着超敏感觉的作家,他最尊重自己的感觉,依据感觉寻找语言,用特殊的语言表达心中最生动的种种。他借助音乐模拟,强调意蕴,加强语意,传神地描写出人物音、形、情、态,增加人物形象性,传达感染力。譬如:汽车冲出几十米,一头扎到西侧跑沟里,哞哞哞喘粗气,一侧车轮悬空,风车般旋转。“哞哞哞”拟声词,显示了汽车像老牛一样气喘吁吁、负荷空转。再如:半夜牵来的几十匹马骡驴牛,混杂在一起,咯崩咯崩嚼高粱秸子,炊啦炊啦吃高粱穗子。马骡驴牛吃的都是高粱,但高粱秸子和高粱穗子的硬度和口感不同,传出的声音有独特的音韵。

  “绘声绘色”是莫言语言组织上的非凡妙招。他通过语言上的超常搭配,实现别样的移位修辞,增加语言张力。他不满足于把平面图画描绘得色彩斑斓,常常依凭丰富多彩的声音,让作品具有声音穿透力,有立体饱满情味,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比如,莫言常用“明亮”来形容水声,在《透明的红萝卜》有这样的话:“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似乎它既有形状又有颜色,不但可以闻,而且可以见。”莫言给声音染上颜色,正红色是生机、胜利,暗红色却含悲壮、枯竭、无助甚至流血,充满迷幻色彩。

  声韵是知性而迷人的。声韵一段缘,读懂一颗心。莫言是一代非凡的语言音响大师,在语言通感层面上,有着恣意汪洋的驾驭才能。他有太多细腻、不同一般的心灵触觉。读他的小说,仿佛身处一家切磨璀璨钻石的宝石工厂。美国行为学家耶胡迪·美纽因说过:“人耳具有难以想象的灵敏,这种灵敏对人的心灵、情感起着巨大作用。”莫言的小说,正是利用了敏锐的听觉、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化的声韵工厂,塑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奇异世界。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7

  在烟台听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忽然想到他与我们浙江同行交往中的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事。

  头一件小事,可冠以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小标题:《莫言钻在洞窟里写两只金老鼠》。

  事情是这样的,我在主持浙江省作协工作时筹划过五次“浙江作家节”,记得那是首届,2003年初夏。我邀请的有莫言、陈忠实、张平、李存葆等一批著名外省作家。这次作家节是我们与衢州市联办的,记得我事先去衢州各区县踩点,走过龙游,就跟龙游县的领导策划了七十几位作家在龙游的一项具体活动,就是让作家们也一起来猜测一下“龙游石窟之谜”,具体的做法是,把一批桌椅搬进石窟,把电线与台灯拉进石窟,让作家们都坐进石窟,摊开纸笔,以自己的想象来叙述龙游石窟的来历,既可以采纳诸家争论不休的“藏粮说”、“藏兵说”、“采石说”、“避祸说”、“UFO说”,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后来,作家们果然就按计划进了洞子。坐在洞窟深处,每人面对几张稿纸,苦思冥想,莫言下笔快,马上就写成了一篇。他的观察与思考,是他莫言一贯的风格,原来他写了一篇寓言式的解谜文章,他在文章里判断,洞窟的来历与一只远古时代的金老鼠有关,这只公鼠向母鼠求爱,母鼠便要求它给自己一所房子,于是公鼠无奈之下就拼命挖洞,就把自己未来的新婚之家,挖成了如今震惊世界的龙游石窟。

  一个小小而完整的魔幻幽默。

  谁能会像莫言这么想?龙游人大喜,珍藏了莫言的手稿。

  第二件小事的标题,也可以耸人听闻地叫做:《不善于唱歌的莫言大吼妹妹你大胆朝前走》。

  也是在龙游。龙游是为时十天的“首届浙江作家节”举行闭幕式的地方。因为我踩点时发现龙游县的市民广场造得很漂亮,每晚都有上千的市民在这里休闲散步,因此设想就在这个广场上搭个台子,来一场作家与市民的共同联欢,以一种“文学亲近人民”的热烈来结束这次作家节。

  果然,这次联欢如预期的那样搞得很热闹,据说市民涌来了两万人,累得警察都顶不住了。当然作家们的情绪就更高,有莫言在就必须要唱“红高粱”。也因为张艺谋刚拍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不久,那首带着破腔调的主题歌风靡全国,于是在全场的轰然之下,作家们簇拥着莫言一起上台,一齐吼唱“妹妹你大胆地朝前走哇”,把广场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莫言不善唱,但那晚也唱得很投入,在“男声小组唱”里拼上了大嗓门。

  使我感动的'还不是他的嗓门,而是他的真诚,是他能跟着这支队伍一直走到最后。因为创办作家节是首次,我经验不足,前后的日期规划了整整十天,其实在十天中是不可能留住所有的著名作家的,谁都很忙,能来几天就不错了。然而就是莫言,在衢州一个县一个县地跟着走,一直走到了最后的闭幕式。他中途轻轻地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知道组织大规模文学活动的不容易,我理解你们。”这句话是王旭烽向我转达的,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焦虑随之风散。

  第三件小事,标题可以取成:《愿意为一个小作者摇旗呐喊》。

  我说这位是“小作者”,其实也不确切,小卢写诗好多年了,诗艺很传神。小卢要为杭州西湖写一册诗集的想法我特别赞同,也为此向杭州市的主要负责同志提过建议,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诗集完成出版后要开会研讨,以扩大文学影响,小卢想请文坛“大人物”来杭出席,想邀莫言,但又觉得在作家节上结识的这位著名作家不一定会来杭州,我也觉得不太可能,谁都为自己的写作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能来呢,况且莫言又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莫言竟匆匆飞来杭州了,还为一册诗集的出版认真地讲了话,讲完话就匆匆飞走了,直感动得小卢连连大叹:莫言老师真是我们浙江作家的好朋友!

  自然,作家的人品一般不在诺奖评委的斟酌范围之内,是我们这些人平时嘴里说说的,但就凭我们这么说说,心里也充满了暖意,平添了对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几多好感,再也不想去随意贬低那些瑞典人了。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8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9

  莫言是军人,而军队的发展是从一块根据地开始的。莫言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根据地——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

  莫言死死地守在这片根据地上,倾尽了自己全部的血肉和灵魂。在这里的童年生活也被激活,直接嫁接上莫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小时候见过饥饿的人吃观音土被涨死,于是有了《酒国》里的“红烧婴儿”的异食癖;因为喜欢茂腔戏里孙文抗德的故事,《  用自己的想象力尽心竭力地开拓,莫言把这块邮票大的根据地经营成了自己的“文学共和国”。

  “我就是这个共和国的开国皇帝,这里的`一切都由我来主宰”莫言这样自嘲。这个虚构出来的共和国,仿佛都能和现实一一对应。似真是假的真实感,这是莫言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10

  当诺贝尔文学奖发出消息获得者是中国作家莫言的时候,中国不仅文艺各界,连普通的民众都欢呼沸腾了起来。泱泱大中华,终于有炎黄子孙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饥荒贫穷时期通常能够涌现一大批励志人物,尽管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励志,只是生活所迫,但是他们的奋斗精神放在今天依然闪闪发光。

  莫言是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成长的励志人物。大年三十没有吃的,他只好到别人家里讨饺子。他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讲,童年、少年时期非常重要,而且命运的`力量比教育的力量要大得多。如果不是命运把我降生在这样一个村庄,如果不是生活把我放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那我的想象力无论多么丰富,也不会写出《透明的红萝卜》那样的作品。”莫言小的时候,正好是文化 大 革命时期,因为家庭成分属于富裕中农,也因为得罪了一个农民代表,因此他被迫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物质上,莫言备受饥饿的折磨,精神上,也遭到政治歧视。这种身心的磨难一直伴随着莫言成长。

  莫言在18岁的时候创作处女作。那时候莫言是参与挖掘胶莱运河的民工,工作辛苦劳累。这样的背景使他写下第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遗憾的是因为劳动太过辛苦,这部小说没有完成。和其他励志人物一样,艰难的经历使莫言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后来他参军,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创作也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光芒。2012年,莫言终于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争了光。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11

  1997年,莫言从部队转业到了检察日报社影视部工作,人生角色里又添上了记者这一行。五年后,有人曾问起他这份职业时,莫言直言不讳地说:“我在影视部的工作多半是搞搞影视专题片的策划,要不就是跑东跑西,很少坐班。实在算不上是个合格的记者,在报社待了好几年,到现在还不知道。报纸究竟是怎么出来的呢。记者证我倒是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去逛公园时,只要掏出它总能免票,坐火车也能享受到特别的.照顾,好像比莫言这个名字管用多了。”

  自称是“乌鸦”

  在一次访谈快结束时,主持人对莫言说:“您的小说其实走的是比较狂野的路线,肯定不是精致的路线,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莫言习惯性地半边的嘴角向下一搭,说:“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这个世界所有的鸟都变成风凰的时候,是多么的单调,所以我们要有凤凰、要有乌鸦、要有麻雀、要有孔雀那才好看,当然我是乌鸦。”

  自嘲“熊样”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莫言:“您认为您对人类精神的贡献在什么地方?”莫言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时人类精神毫无贡献,我的贡献就是打破了作家的神秘感。大家看看,我这么一个熊样的人,竟然被说成‘中国著名作家’,对作家的神秘感和崇敬感,是不是顿时就会烟消云散呢?”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12

  莫言坦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讲故事的人》里说的故事,有的是亲身经历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的虚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就是故事的大串连,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现实生活“大杂烩”。

  我与作者莫言有老乡关系的地域邻近感,有当兵经历的戎马生涯亲近感,有可算作同时代人经历生活感。所以,我读《讲故事的人》,有着感同身受,读之感到特别有味,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为之动情。

  《讲故事的人》有独特的个性,有鲜活的人物,有动人的细节,有令人深思的故事,有谦卑和深刻的语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讲故事的人》里彰显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创作实力。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较大篇幅讲了他母亲的故事:莫言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他提开水因饥饿无力,失手打碎了热水瓶,本以为会受到母亲打骂,但母亲并没有打骂他,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莫言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时,母亲被看守人搧了耳光,多年以后,在集市上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让儿子报复,并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莫言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经济困难时期,他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莫言就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求乞老人愤愤不平,却遭到了莫言的喝斥,母亲阻止了他,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倒进了求乞老人的`碗里;莫言最后悔的一件事,他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卖白菜的老人的一毛钱,母亲难过的泪流满面,对他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这四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宽容的母亲、悲悯的母亲、正直的母亲,充分展示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读了这几段故事,使我联想到了我已故的母亲,与莫言的母亲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一边读着《讲故事的人》,一边想象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内心深处受到了无比的撼动,难以名状的情愫在涌动,《讲故事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了他童年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饱受饥饿,放牛时感到离开群体痛苦的故事;他躺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望着蓝天上的白云,学着鸟叫,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便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会对树倾诉心声,但鸟儿不理他,树也不理他。后来,莫言把当年的许多幻想都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他想象力丰富,读了《讲故事的人》后,我仔细揣摩,那是他生活的真实体验。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他没有上过大学,小学都没毕业,上的是民间大学,莫言辍学以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经历,他听着民间故事、说书人的故事长大,后来,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热炕头上,在马车上,聆听了二百年前,故乡曾出现的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的讲的神鬼故事,成为他写作丰富的资源,“高密东北乡”一直成为他创造的不竭源泉。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讲述从农村到部队的经历,与我的成长经历非常相似,有些故事情节,确实耐人寻味。

  莫言还在《讲故事的人》里,讲述了写作《透明的红萝卜》、《娃》、《天堂蒜薹之歌》的经历,使故事与小说联姻,从小说里回味原始的故事,让读者的想象更丰富。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13

  他出生在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在挨饿的年代,在儿时的记忆里,食物就是全部。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饿急了,他就公然地抢夺别人碗中的食物,抢得双泪长流。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学校拉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后来,他当了兵。为什么当兵?因为从此可以和饥饿道别了。在部队里,他每次至少吃8个馒头,吃得别人都睁大了眼睛,但他感觉肚子里还有空。再后来,日子过好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好菜坏菜什么都吃,生怕吃不饱。许多朋友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他也曾一次次告诉自己: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他立刻便恢复原样。

  后来有一次,他遇见了一个自称是作家的人,作家白白胖胖,一看胃口就十分好。作家说,他写一本书就能得成千上万的稿费,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滋滋”地往外冒。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作家二字让他震惊。

  从此,他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几年后,他果然出了一本小说,名字叫《红高粱家族》,是畅销书籍。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开创了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他就是作家莫言。

  如今的莫言发福了,山珍海味可谓吃遍了,但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在生命中永远不会消失。

  什么是饥饿?我觉得饥饿是生命的闹钟,时刻警醒着你前进。饥饿让正在饥饿的人产生求生的动力,拼尽全力摆脱困境;饥饿让曾经饥饿的人永远保持危机的意识,永远不能松懈,不能堕落回困境的.泥潭;饥饿让已经富足的人珍惜拥有的满足,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

  莫言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饥饿,绝对是生命的闹钟,它随时告诉你如何面对变幻莫测的现实。这钟声回荡在你的心里,让你从容,让你豁达,让你珍惜。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 14

  莫言,我们中国2012年第一位获得洛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众多的文学家作品中,为什么偏偏就是莫言的作品获得了洛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由大胆创新而成功的,他的作品主要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并且结合许多的神话传说,也就是因为这些,他才获得洛贝尔文学奖的。

  他从未想过自已会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更没想过自已会得到世界上所有文学家梦寐以求的.洛贝尔文学奖,在莫名其妙获奖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怎么会获得了洛贝尔文学奖呢?他对此十分惊慌,惊慌中还带些喜悦,惊慌的是他怕从此以后会有人不断地挑他作文的毛病,找他的茬,喜悦的是自已梦想成真了。

  莫言写作并不是为了获奖,为了成名,仅仅是自己的兴趣。莫言在获奖后没几天,有位酒店老板找莫言做酒的形象代言人,但被莫言拒绝了,莫言说:如果你们的就不好,到最后不就都怪我了吗?那老板听后什么也没说,摇摇头走了,到了第二天,酒店老板又来了,问:莫言大师,如果酒不好,我们也不怪你,只求你做我们酒店的形象代言人。可是,莫言还是没有答应,说:你们不来找我,但今后就有很多人来挑我的刺,挑我作文的毛病,请恕我无能为力。那老板见莫言实在不想去,便不再强求。甩甩袖子走了。可见,莫言是多么的秉公职守啊。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的故事】相关文章:

人物素材之莫言:远离热闹喧嚣的大师08-18

高考作文的热点人物素材08-26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苏轼05-21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曾国藩05-22

高考作文素材大全:课本人物02-07

2015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物篇04-23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诗仙李白12-04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王昌龄05-29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之“屈原”05-19

2024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