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9-23 19:08:26 高二作文 我要投稿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精选16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精选16篇)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

  2月28日,正是今天,柴静在网上公布她历时一年的雾霾调查作品《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柴静自央视辞职后的首个新闻调查作品,来自记者的职业直觉和出于母亲的责任感,让她渴望了解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以及我们怎么办。

  这一年柴静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接受人民网采访语)在演讲时,柴静提到,她曾经携带仪器,作为志愿者参加雾霾健康测试,拍摄肺部深处的碳素沉淀后果,其危害和后果让人震惊,其中的致癌物质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在PPT演示的雾霾侵入人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雾霾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招架之力。我国空气污染的60%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想要从根源上控制废气的排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也需要普通公民的身体力行。10年前,柴静采访一个脸蛋圆圆的女孩,问:“你看过真的星星吗?“没有!”“你看过蓝天吗?”“看过蓝一点的!”“你看过白云吗?”“没有!”女孩的脸蛋稚气,语调充满童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酸的几乎要落泪了,我感到了对孩子的亏欠,这种亏欠,并不能用所谓的物质的繁荣能够补偿,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生活在雾霾的威胁之下,我们对于下一代的亏欠,难以衡量,从卫星图上看华北,那一片白雾茫茫的大地,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雾霾严重的天气,可能看不清几米外的人群。柴静说: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空气是没有墙,我们生命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

  由此我想起多年前,在我的故乡,是一个湘北的小山村,在它几十里外的一个镇上,曾经有一个国内最大的雄黄矿,没有对污水进行治理,红色的烟雾不经处理就排向了两边的青山,导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两边的青山几乎是寸草不生,周边农户连菜都种不活,红色的污染肆意进入一条河的支流,我爸爸上学的时候,偶然踩水过那条小河,双腿长疮。如今,百度百科这样显示:“石门雄黄矿”位于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生产砒霜、硫酸和用来制造鞭炮、药材的雄黄粉。矿石除供中国使用外,还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雄黄矿已有1500年开采历史,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重大污染,是国家5大污染源之一。据当地磺厂医院统计,从1971年到2013年1月,雄黄矿患砷中毒的职工中600多人已经去世,其中400余人死于癌症。自2011年2月,在雄黄矿被关停后,当地已启动了污染治理工程。前任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上一代口口相传的谚语,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那些因为无知无奈对环境造成的毁坏,不仅需要自己,更需要我们的后代人一代代地承担下去。柴静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手术,柴静说,单她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时候,也许只考虑到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的几十年,但是有孩子,意识到了自己和未来的时间有了更多的关联,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后代是在的,我们还需要留给他们一点东西,我们留给他们什么呢?

  我的祖父是一个勤劳的农民,他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家产,他在屋前种了三十多棵李子树,他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我常常想起他来,在这样的季节,李子花开满了树,风一吹,细小的花瓣洒落一地,雪白雪白的,每年五六月的时候,李子熟透,红的像胭脂。中国人像来主张传宗接代,逼婚的风气估计20年内不会动摇,但有多少父母会意识到“我能为子女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的社会不会凭空而来,也许连我们小时候看惯了的蓝天白云,都要存很多钱,去很远的地方才能看到,甚至看不到。我们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描述春天里蓝天下盛开的油菜花香,不知道怎么描述冬天里用舌头舔冰凌的味道,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些属于自然的生命的动人时刻,也许有一天会变成一个传奇。我多么希望它不是一个传奇,而是孩子们可以享受的日常,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于环境的责任,哪怕是一个平凡人物,比如可以意识到,如果不知道如何保护,至少不要肆意破坏,哪怕只是选用公用交通,少开空调,这些看起来很小的很徒劳的小事,也要一一让它发生,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看见,我们的“视而不见”会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孩子遭受更严重的摧残。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但我看到了很多人,就像视频中的那位母亲说:“我用尽全力,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柴静说完了,那我们呢?我是一名经理,我的客户也都是经理;我是做净水材料的,我的客户都是工厂用来处理污水,废气,净化水源和空气的采购商;我的任务是生产最环保的产品给我的客户,同时我也希望客户购买最合理产品处理我们工厂的污水废气;看到柴静的演讲,我很不是滋味,我目光短浅,看不到雾霾对我们和我们子孙后代造成的影响,我很自责,我感觉我对社会做的太少了,有时,为了和客户促成交易,并没有劝说让客户购买更合理的产品,现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也会去劝说客户采购最合理他们的产品。

  我害怕了,害怕因为我的不尽责任,让我客户工厂产生的不干净的废气飘到我父母老人家的身体里,让我客户工厂排出的不洁净的污水流到我孩子的嘴里。空气是没有墙的,我要多做一点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事情,当然我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我必须要做,如果每一个和我一样微小的力量一起行动呢,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2

  浮躁。是我对如今社会的最直接感触。

  突然想起了前两天在微信上与一个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所起的争执。他分享了一篇文章,既然是被分享,想必也是许多人都认同的观点。

  那篇文章是一个十岁小学生和她的中文系大学教授父母所写的共同控诉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文章,主要矛盾在于比如说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期末考试死认“诸葛亮”而不认“孔明”,或者不允许孩子发散思维的种种诟病。

  坦然的来讲,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说实话,作为一个同样从小学生长大、从小学语文教育中走出来的人,我依稀还能够回忆起童年时候的种种情形,这样的回忆告诉我,小学语文这样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孩子与成人不同。孩子的非黑即白的那种观点虽然在成人看起来很幼稚很可笑甚至在成人世界中可以判断为错误的,但是,这又何尝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一种纯真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学生阶段经历过来的,也都应该有过这种阶段的经历感悟。

  所以,当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不是觉得中国小学语文教育有什么问题,而是觉得那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小女孩太过于早熟了。她在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她的同学们,所以当然很多都会是“错的”。

  但我并不觉得一个小女孩早熟有什么问题。我感到担忧的是,这个社会的观点居然正在支持这种早熟——从那篇文章的分享数量上就可以看出。

  真心觉得,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急功近利,每一个人都在匆匆忙忙的赶路,生怕自己落后。

  我不禁又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当我还是一名学渣的时候,我跟我的母亲讲说,“不是我不用功,我只是顺其自然的用功,而我周围的其他人都太用功了,如果我在美国,这样的成绩肯定还不错。”

  很多年过去,事实上,回想起来,我说的不错。美国大多数人民(除开华尔街精英等少数不谈)还是那样悠哉悠哉的不用功,却可以享受着中国人民的劳动果实了——当年班里最用功的那一批人,如今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勤(苦)奋(逼)而努力的工作着,为了获得一张可以将来让自己的孩子悠哉悠哉不用功的绿卡。

  我就是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放着自己的家乡不建设,要去做二等公民狗。亦或许有的时候,浮躁是一个反应链,一旦开始,很难停下来。有的时候,也会迫不得已,顺应了这趋势大流,变得庸俗。识时务者为俊杰。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3

  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只是因为看到标题,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报告,能让一个人不惜花费巨资也要说出来的东西,想必真诚至极。刚开始看觉得无聊,这么多数据,看起来也费劲,那么多化学名称根本不理解。可是越来越看到,越有心痛之感,有一种黑色幽默在弥漫。那些为了利益不停追逐的人们啊,那些利益链上的权力者。柴静有一句话说的真好:人性啊!

  越看越让人觉得沉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篇雾霾报告。我已经理解了柴静为什么会觉得随时都想是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其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会影响到发展,我们取得了利益,我们之前做错了,现在就要来付出代价,不关乎发展。是啊,我们本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环境替我们承担过错?我们该去认错,承担代价,一错再错,只会让原本的环境负荷量提前缩小。柴静说,每次我望着这个在宇宙中孤独旋转的星球,就像是在望着我的亲爱的人。

  我要保护她们,所以我要保护地球,我要保护地球,才能保护我爱的人。是啊!这星球上生活着我们,我们每一个细微渺小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欺软怕硬,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当我们的执法者不再执法,也就给了人性罪恶的沃土。法律能管得了90%的人,那就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的。但是如果连执法都没有,那大气法真的就只是摆设,再次修订也只是0次执行。

  要让空气维持APEC蓝很难吗?难。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难。治大国如烹小饪,但是如果我们能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都用自己人性善良的一面去善待我们的环境……我们常说善待他人,为何偏偏不能善待环境?现在是用生命在换取金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后果如何,那将来呢?子孙后代呢?鼠目寸光。可即使我们有的人知识学得再多,不愿意放下手中那一点点利益,现在怎么不去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只记得奋斗,忘了退路。

  幸好,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还在保留着那么一点认知。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这个认知的,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戴上口罩,而他们选择的是带上责任。

  一个国家,假若到了民众都麻木的状态,真的是可悲。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无知真的太可怕。可是当你拥有知识,却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无奈呵。幸好,幸好终于有人觉醒。

  希望,我们不再重复伦敦和洛杉矶的悲剧。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4

  当腰包鼓起来时,不要让心灵匮乏。

  ——题记

  “柴静门”事件在网上的关注日益增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无论评论如何,事实都不会改变。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集了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柴静自费100万拍摄这部记录片,一条旧仔裤,一袭白T恤像沙龙主人般向围坐的听者介绍投入调查的心理动力、调查的思路和复杂的感受,解释有关雾霾的性质和危害、来源和构成的科学原理、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她实地考察,亲自到曾经遭受过严重雾霾侵袭的地方;她走访有关部门,收集中国近十年空气污染数据;她向曾在此类空难中遇害的人们表示衷悼;她用一个个通俗、形象、残酷的数字警醒世人。

  视频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她卖国,说她用美国的钱来指责中国的不好;有人说一个移居到美国又在美国生孩子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说中国;还有的人却十分支持她的这种做法,我更是其中之一。我认为,柴静讲述的,是客观的,是真实存在的,这与她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没有关系。一句句话揭示着事物的本象,直指问题的根源,犀利而尖锐,有如一支支利箭射向环保、交管、质检部门,可有谁敢于站出来承认已发生的错误,为之羞愧、脸红?又有谁会为今日的恶果买单?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生活在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更有责任帮助国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休养生息的环境更加美好而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在一个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兼顾环境,但保护环境却不应与发展经济冲突。大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便是空气中的工业废气和各种可吸入颗粒物。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我们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可清洁、可再利用的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要减少对大气的环境压力。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面对责任时不互相推托、推诿,勇于担责,不给那些非法经营的商家、那些排污量大并超标的企业有可乘之机。地球是大家的,保护这唯一的家园,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共同的责任。

  生活在穹顶之下,已然成为事实。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环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作用并不大,但只好我们从自身做起,就会影响带动许许多多的人去保护环境,也希望社会上能出现越来越多像柴静一样的媒体人。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5

  有关视频本身。我想说的是,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假。每一个人看到同一个东西、观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或认同赞成、或质疑反对,又或者是被说服、被触动、被感化。而我想说的是,我内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我一直没有改变过。

  为什么,为什么如今社会上,就没有一个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或许,他们会告诉我答案。

  他们是谁?他们是渐渐老去、逝去的老一辈科学家、文学大家、技术工作者、医疗工作者等恪守着自我原则的老一辈人;他们是传承了这些老一辈人的教育下拥有信仰却或者被“踩在了脚底下”或者“在不可逆转的大形势下默默转变了自己”的我们这一辈人。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说还有下一辈人(90后和00后),我说,或许我都不知道,除了这两辈人,以后的答案,还会是什么样子。

  当老一辈人带着渐渐失传的医术和工艺技术走去另一个极乐世界的时候,我终于开始相信和明白原来古代艺术品收藏中为什么会有失传的技术这绝非夸张。还有就是为什么医疗技术如今比过去进步了不知道多少倍,为什么医患纠纷却比过去增长了许多倍。医生的浮躁是被逼的,因为这个社会逼的他们不得不在北京市中心上班,一个月拿几千块钱却只能在郊区租房,每天都在发愁柴米油盐和自己的人生安全,倘若再碰巧碰上几个无理取闹的患者一闹,心寒了,人情味儿都没有了,更不要提钻研医术。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尽管仪器先进了,教科书也先进了,但是很多医生的医术却不如从前了。当然,像协和这样的好医院里还是有医术高明的人,然而许多东西都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到的。这个社会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各种阶层。一个声音又在我耳旁响起,你不往上爬,你就被踩死,你脚踏实地,你就变成炮灰。

  当我所喜欢的一位医生作家张羽在她的书里无限怀恋又感触的写起当年那位林巧稚一般的医生许老太最后也退休离开了协和,再也没有一个住在医院旁边随时24小时开机随时赶到医院去的老教授和她那一群宠辱不惊的猫的时候,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居然情不自禁的掉下来。

  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没有人再静得下心来。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6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7

  “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了解事物缘由的人,是要倒霉的。”这段话是柴静女士为张宏杰先生的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所作的序中写的。历时一年,投资百万,走遍中外,为了弄清雾霾的原由,柴静女士所受辛劳我们无法想象,在这里,向柴静女士致敬。

  一张张细致描绘曲线图,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一次次明察暗访,用“触目惊心”已不足以形容。我看见,烟囱燃烧的不是化石燃料,而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个活物的生命;我看见,浓烟滚滚,尘土飞扬的背后,是物欲的贪婪,是权利的纠缠,是挑衅法律的尊严,是漠然与习惯。我不知道,如果没有柴静女士耗时一年殚精竭虑的调查,我们对雾霾的集体警惕和重视还会延迟多久,是否,还是一如既往的把雾霾编成段子,一笑了之?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对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言谈观念进行曝光,那些灰色甚至黑色的地带还能隐藏多久。

  有谁愿意重返1960年伦敦街头,行人连自己的双脚都看不见,交警需要用火把来为车辆引路?有哪一个妈妈,会把自己的孩子囚禁在家中,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笑,生怕那样会吸入更多烟尘?有哪一位“既得利益者”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穹顶之下?有哪一个国人,愿意燃烧生命去换来锦绣繁华?我想,没有人会回答“我愿意”。那么,为什么,为什么还不在建筑工地的土堆上盖一层布?为什么还不在餐饮店里装一台油烟净化器?为什么还不在油枪上装一个油气回收装置?为什么还要一再践踏法律的尊严——执行?怕拖累经济发展,怕加大失业率,怕触犯有关部门的权利……这些都不是借口,都不是理由,唯一的借口是淡漠,唯一的理由是利益。

  我只想春有云霞出海曙,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夏有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秋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冬有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希望,这不仅仅是奢求,而是穹顶之下的我们共同担起的梦与责任。

  柴静女士的《穹顶之下》发布后,很多人越来越警惕与重视雾霾和环保,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趁机深挖她的往事,借机炒作,有人质疑她的动机,甚至有人说她“满纸荒唐言”,而我却只有“一把辛酸泪”。因为在当下,有太多盲从,太多恶意,太多无动于衷,太多眼睛被无知蒙蔽,太多脑袋失去理性,然而,这些都无法改变——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像柴静女士这样真正有良心的媒体人。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8

  这个周末在单位值班,打开电脑全是前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的新闻。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我认真的看完后心灵深受触动。

  该片从三方面入手深入解答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通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一幅幅雾霾笼罩下的全国各地的照片,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和看不到敌人的战争,参与者是全体中国民众,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满目疮痍和家园的毁灭,这种结果令人心痛。

  我就生活在雾霾重灾区的河北,就生活在那个雷人条幅幅中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的邢台市,当现场观众哄笑的时候,我感到很惭愧。同时我也是一名新手妈妈,我很理解柴静作为一名母亲得知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身患肿瘤的那种煎熬和悲愤。柴静在纪录片中指出“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网上有人质疑柴静的动机,以孩子患病之事为例做调查不够客观。柴静在记录片中不仅是一名调查记者,更是一名受害者,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或许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调查记者或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但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

  那么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从现在开始,呼吁身边的每个人都要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出行时尽量不开私家车,尽量改用步行、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等;养成随手关灯、水龙头的良好习惯;夏季将空调温度调到26度;不随地乱扔垃圾,节能减排;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抽一支烟;再不然看到工地土堆裸露、加油站油气泄漏或者其他违法作业的行为时及时拨打环保局投诉电话12369,一个小小的电话就能为环保出一份力,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3月1日播放的焦点访谈中因为污染防治工作不力山东临沂和河北承德的两位市长相继被环保部公开约谈,足见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决心。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看到了治理雾霾天气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环保出一份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PEC蓝一定会永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9

  柴静自费百万对雾霾进行调查,并拍摄纪录片《穹顶之下》,自己看了一遍,陪父母又看了一遍,一共100多分钟,从一个完全不懂大气污染这个行业的我,在看过之后,我知道了PM2.5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来源,从她调查的数据实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重要的是我们环保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此纪录片一出,在网络、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柴静以演讲者的形象出现,从自己的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良性肿瘤的话题开始,又以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问什么蓝天的话题结束,全面剖析了雾霾这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此真实的展现了我们每一个人每分每秒所处的这个环境现状,让我们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它是关乎自己和自己爱护的每一个人生命的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为动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愿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没有意识去做。很多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的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才切实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性,后悔当时没有重视。

  柴静在这部纪录片中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让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并“热泪盈眶”,这份有良心的调查,引发众人反思热潮。纪录片中,她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寻找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以前只是知道柴静是一个出色的记者,直到看了纪录片才确实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气和魅力。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能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最现实也最严峻问题。

  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打开窗户看了看天空是否还是蓝色的,还好它是淡淡的蓝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气,心想,希望未来我还能看到这片蓝天,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跳出雾霾这个问题,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面对空洞的问题时态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动”而非“行动”,柴静这一纪录片的轰动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么接下来,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就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以后还能看到蓝天,行动起来,学会去拨打12369行使自己的权利,少开车减少排放,少抽烟等等,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也为我们的空气做点事。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0

  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享受这样的蓝天,白云,星空的权利,都不想被剥夺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雾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我们不可能不改变自然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企业在我们每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当中把节能环保作为产品一种重要的标准来执行的话。也许我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会随之而被带动起来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现在的中小型工业,重工业企业用的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如果是换成了我们以环保为主要性能的锅炉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会不会有所改善?保护环境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共同来完成。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1

  今天柴静的《穹顶之下》几乎在朋友圈刷屏了,有很多称赞佩服的人,也有很多表达自己行动的人。

  看了前十分钟,我一直在思考也在犹豫一个问题,雾霾这个涉及到多个因素和社会环节的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的,虽然我没有直接排放,我也可以做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但确认如柴静所说我们个人的力量和行动真的微乎其微,对于整个污染物的减少或许起不到任何作用。看着看着我真的好想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春城,回到一年有300天蓝天的春城。什么才是生活的本质,我想不是财富,不是物质,而是穷尽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的活着,快乐的活着。我还年轻,我感觉不到雾霾对我身体的影响,我感觉不到呼吸不畅,我只能感觉到雾霾的天空带给我的坏心情……我记得协会的小孩恐龙跟我很开玩笑的说过一句话:我不想去北京,我这个人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有点高。那时候有点会笑他,可是现在想来自己也是一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为什么还要呆在北京呢?

  随着视频的深入,我一次次看到触目惊心的数据,众所周知的所谓秘密、现实,一些让人震撼的案例。我想它受人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她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雾霾的来源,构成,国家现状,更重要的是她每一条数据都是可靠有来源有支撑,阐述的又是大家多熟知多习惯却又很无力的话题。我一直觉得,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么渺小,即使我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可是这样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受到蛮大的冲击,有时候我的家人甚至会跟我说:你再这么环保,我们跟你生活都不习惯了呢。看到这段视频,我又找回自己最初那么强烈的自我约束感。不管我生活在哪里,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气,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你恰逢在环保事业上,在减少环境污染上做着我们企业能做的,也确实起到作用的事业,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香蕉皮的环保事业也应该是我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

  不管是能源结构的问题,还是执法力度问题,或是企业国家社会责任感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很难企及的,我们可以讨论它,深究它,批评它,可是我们甚至连给相关部门一个建议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机会都没有。但是思考本身就会带来价值,它会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意识,而这些又是我们多么欠缺的东西。

  最后看到柴静凝视着那个星球,它在孤独的旋转。我想起2013年我们到武夷山玩,我在山里第一次看见银河,如此清晰,非常雄伟的横跨在整个天空,配上漫天的繁星,那一刻自然的魅力、宇宙的魅力都会让你为之惊叹。24年第一次见到,未来再见到又会是第几个24年?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呢?

  柴静是通过她的女儿看到雾霾的,我不希望通过我的孩子我才感受到雾霾的严重,此刻,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行动……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2

  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沙漠,我们共同努力便是绿洲;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一处嘈杂,我们共同努力便是祥和;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难关,那我们愿把它闯破;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一句话,我们愿大力宣传。——题记

  这几天,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我看过整段视频,讲的是柴静为了说明现在城市pm2.5的严重性,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各地明查暗访,做各种实验调查,亲身参与并经历实验场景,查找法律法规,并采访专业人员,用大量的事实、图像、数字、视频来还原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事实是中国的pm2.5比世界上其它国家pm2.5的总数还要多,中国的很多城市一年中有175天到200天都在雾霾中度过。原来的天空,湛蓝湛蓝,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一阵阵的如波涛,挂在天这边,缀在天那边,把天空装饰得如画一般。而现在的大部分城市是铅灰色的天空,掠过了一片黑云,大地像是被扣上了一个大大的锅盖。雾霾中含有很多的有毒有害的致癌颗粒,人们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中呼吸着,生活着,工作着,任凭这些有害的物质吞噬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我们不能再这样坐以毙了。

  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我爱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解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共建美好家园!

  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身边发现过破坏环境的人呢?如果有,你阻止过吗?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这些破坏环境的'人污染了我们生活的家园,会让家园变得肮脏,所以我们一旦遇见这种场景,决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走上前去提醒和制止他,告诉他我们要保护区环境,才有可能守住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二个问题:你对环保都了解多少?是一无所知,还是了若指掌?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只有自己明白了环保的'重要,不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恶劣,才能有开始保护的念头,才能守住洁净、安全的家园。所以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五公里以内近距离出门骑车或步行可以减少汽车排放的污染,还要叮嘱爸爸不要在任意场合随便抽烟,多做一些环保工作。

  一阵风吹过,飞来的塑料袋,我们将它拾起;看到别人吐痰,加快你的步伐,对他进行礼劝;看到一张纸屑,只需弯一弯腰,伸伸手;这就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喜欢柴静调查最后所说的话: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不停旋转的地球,让我们有着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它是我们的家园,我凝视着它,就像凝视着你;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3

  今天周末正好有些空闲时间,就静下心来观看了最近网上疯传的,央视原主播柴静自费拍摄的关于雾霾题材的专题调查记录片《穹顶之下》,视频时长103分钟,比较长,但我并没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认真耐心地看完了整个视频。

  观后的感受有四:一是上了堂生动,翔实的有关雾霾来龙去脉的科学普及课;二是对雾霾的严重一性一和危害一性一非常震惊;三是对目前空气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心情格外沉重;四是对柴静在离职之后,还愿意自己花一百万,花如此大精力调查拍摄了这么一部关系百姓生存环境,生存质量,关系子孙后代健康的记录片心生敬意,佩服之至!

  雾霾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该怎么办?这不仅是柴静关心的,是她调查拍片的初衷,更是我们全国人民都想知道,都想弄明白的,以前我还不太清楚它的潜在危害,听到广播里播报:今天空气严重污染,还不以为然,看到不少人戴着口罩,还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但有一次亲自体验后,我再不这么认为了,记得一天在外办事,整个一天喉咙就是不舒服,老想着咳嗽,本以为自己感冒了呢,想不到睡了一晚后,这种症状竟然完全消失,我这才意识到这恐怕是空气惹的祸吧。看了这个记录片,更是上了一堂科普课,它以大量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解说,历年空气质量的对比,和其它国家的对比,甚至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把艰涩难懂的东西作了形象的说明,让我明白了雾霾来自哪里?为什么最近几年会特别严重?它有哪些明显的危害和潜在的危害?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到他们调查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感觉心情特别沉重,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柴静说:以前不清楚空气中是什么味道?现在清楚了空气中弥漫的是"钱,钱,钱"的味道(大意),其实很多减排措施通过努力是可以同步跟上的,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一已的眼前利益,可以造假,可以蒙混过关,调查的事实触目惊心,再不引起重视,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制定措施,严格执法,那"现在的雾霾还只是开始"呢,发展下去贻害的不仅是当今的全国同胞,也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

  最近欣喜地获知,2015年2月27日第12届全国人一大第13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任命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一个环境科学和工程上卓有建树的专家),足以说明中央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决心,我们希望并期待新的环保部长上任后,能重视空气质量的治理,还全国百姓一个纯净的蓝天,还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令人气愤地是,在为柴静《穹顶之下》记录片喝彩的同时,也听到网上传来的恶意攻击声,显然记录片触及了某些利益集一团一的痛点,骂声就随之出现,但我支持柴静!佩服柴静!因为我坚信如果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没有一点正义感,是不可能自己花钱,自己费心费力去调查拍摄这么一部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益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一爱一惜”柴静,好样的!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4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我们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雾霾一直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它有害、应该防治,然而真正了解雾霾、知道该怎么做并愿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静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看到了雾霾的可怕,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之下的人到有这种感觉,以前觉得模糊的忽远忽近的雾霾原来早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影响,而曾经的我并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觉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为解决雾霾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这大概也是柴静想要做的,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到意识到问题,感觉到危机并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并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仅仅知道而已。

  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最大的争执点就是许多人认为柴静给大家讲的无非也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不只过去和现在,只要国家发展,这个矛盾永远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永远把发展当作挡箭牌。

  柴静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例如洗煤,我也并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个方法。柴静并不是专家,她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过袖手旁观。很多人在说她的数据不精准,给出的建议异想天开,可是这些人自己又做过什么呢?

  柴静的穹顶之下,除了普及雾霾知识,它最可贵的其实是告诉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回一片蔚蓝天空。

  其实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后都会有些眼红,而柴静的纪录片却只让我感到敬佩与感激,可能当某个人做的事与社会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戚相关的时候就真的会让人不再忍心去狭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个个机智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又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还有那种能为环保这种公益而非私利的问题劳神费力四处奔波博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装得出来的。

  不管这纪录片怎么拍的以及那些数据影像资料哪来的,至少我觉得它真的成功地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许多像我这样过去对雾霾只是讲几句哀叹的人真正开始忧患空气污染的问题。

  比如我,自从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后,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没见着柴静了,这回才知道她已经从央视辞职了,我以前了解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后有什么打算,不过希望还是能够看到她做的调查采访吧,每回看到她的调查都是能把问题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彻淋漓,感觉很是痛快,其实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钟的纪录片,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的让我回味良久。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5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16

  能见度低不知道是雾还是霾的原因,肺炎的高发也不知道是体质还是空气的问题,首都春天的黄沙四起更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为……总之,工厂的污水还在无休止的流进河道,烟囱的白烟还在没完没了的排入大气,GDP的增长也在靠煤燃量的第一而带动…没有高度制约必然没有好的环境,穹顶之下观后感。

  大家知道前段时间热播的《穹顶之下》在短短的几天就被封杀,既然能够引起舆论问题,那么政府为什么深入调查,了解背后的真相,向公民解释怎样燃煤才科学,什么样的汽油才合格,怎样地汽车才算符合标准……让公民切实行驶自己的知情权,知道柴静是否在夸夸其谈,让人们知道政府的可信度还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政府的做法却是不解决问题而无情的将其封杀,这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然而政府的封杀又有什么意义呢?倘若环境问题存在,即使看不到那些视频又能怎么样,我们看到的必然是更可怕的灾难;倘若不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即使有这些冠冕堂皇的数据和视频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政府应该严格调查监控,而并非封杀。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政府制度的制约。

  对于柴静的这段记录视频形成了赞成与反对的两种势力,倘若你细心观察,你自会发现虽然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有一个核心的共通点就是都认为环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那么既然如此,一个个都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击倒对方,一个说对方被柴静洗脑了,一个说政府不懂民意。那么请问你们费尽心思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会有环境改善的可能性吗?没有,那绞尽脑汁还不如去想想怎样改善环境。更有甚者看到这段视频都大肆说自己从明天开始每天戴口罩,那么请问你罩得住你的嘴,罩得了你的食物吗?罩得住环境吗?倘若中国人都各顾各,都如此自私,那这个民族早都灭亡了。所以,即使有再好的环境保护心,如若认知有问题,一切保护都是空谈。

  记得在该视频片段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柴静姐姐问环保主管领导这刺鼻的是什么气味,这位领导笑着说我没有你那嗅觉,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

  试问如果每个人都将问题归咎于条件,都用嗅觉谈问题,那么还会有什么可能走向成功呢?作为政府领导人员不知道为成功找方法,却只懂得为失败找借口,这样,政府的宗旨还会不变吗?也有这样一个镜头:当环保部门查加油站时,惊人的是加油站老板说你是环保局,你无权扣留我的执照。我好奇的是你的加油站已经破坏到环境,为什么环保局就无权呢?我真不知道有口无牙的环保部门会有多么尴尬。既然无权,这样的部门存在不知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管理结构是决定环境优良的主导因素。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的女子既然都能放弃自己如此优越的工作走此道路,足以说明问题了,若依旧如此,“霾也许就不仅仅是她的个人恩怨”了。

  醒醒吧,亲爱的人们,别让这空气的雾霾里飘散着的全是利益的铜臭味。请还我们碧水蓝天好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14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2-06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03-17

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04-08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03-31

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03-20

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201612-06

柴静《穹顶之下》视频观后感03-17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60003-23

看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