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时间:2022-01-27 10:06:13 500字 我要投稿

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写一处景物的作文:亲水广场

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亲水广场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蜿蜒流淌的汉江之滨,她北临滨江大道,南依滔滔江水,吸引着人们一睹她迷人的风姿。

  夏天晚上,漫步滨江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滨江大道旁九根大理石柱,它们宛如九位威武飒爽的将士守护着这里的“龙脉宝地”,石柱上刻着“龙生九子”的故事,向人们讲述着久远的传说。

  我们漫步而下,广场内花草枝繁叶茂,香味扑鼻,一阵阵微风拂着脸面,夹杂着江中水草的清香,真是一种甜美惬意的享受啊!亲水广场从上到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瀑布亭、滑水道和游泳池。瀑布亭的人造水瀑约有七八十米宽,在霓虹灯的映衬中一泻而下,形成了约4米高的五彩水帘,水帘溅落在跳脚石上,形成了一片白茫茫的水雾,好不壮观!一群儿童在水帘下的跳脚石上忘情地嬉戏玩耍,任由水瀑打湿自己的衣裳,仍是流连忘返,有的干脆光着身子,从三四十米的滑水道飞快地滑进了江边的游泳池。哇!游泳池里更热闹啦,上百个大人和小孩像煮在开水锅里的饺子一般此起彼伏,有游泳的,有打水仗的,还有坐在池边休息的,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束束灯光照在池中,池水好像染了色一样,五彩斑斓,银光闪闪,好看极了!

  站在游泳池边,江水碧波荡漾,亲吻着江边的台阶,水面上映着两岸高楼大厦的倒影,江和岸仿佛连成了一片。远处,两座大桥像两条腾飞的巨龙,横贯江面,流光溢彩,宛如人间仙境。

  清水广场真是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写一处景物的作文:上海外滩夜景

  放暑假,我和妈妈来到上海舅舅家玩。吃过晚饭,舅舅提出带我们去外滩看夜景。

  舅舅开车带着我们来到了外滩。我们先登上了灯光柔和的防汛大堤。大堤上旅游观光的的游人络绎不绝,他们说着笑着,兴奋地忙着拍照。

  我们走下台阶,来到了黄浦江边的观光台,视野一下开阔起来,那台上的景观灯,由北向南延伸,星星点点的灯光,勾画出了黄埔江岸美丽的弧线。

  我们沿着观光台向前走,突然,江对岸的一个熟悉景观让我高兴的跳了起来:“呀!东方明珠!”舅舅笑着说:“看到了吧,那也是上海最高电视转播塔。它高406米,全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是人们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好去处。高科技设计,有些地方可以360度旋转,坐在里面,可以观看到全上海的风景呢!”久久的话让我吃惊的睁大了眼睛。这时,塔上的灯开始旋转起来,远远望去,真的像颗珍珠发出耀眼的光芒。

  “呜呜……”随着一阵汽笛声传来,一条装扮的像飞船形状的游轮缓缓驶来,船上挂满五彩的闪光灯,一闪一闪,把江面映照的绚丽多彩。“好美呀!”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我们都陶醉了,仿佛真的在画中游了。“快来拍照!”咔嚓咔嚓,表姐接连给我拍了几张。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已到了九点多,我们该回家了。这美丽的夜滩景色,真有点让我恋恋不舍呢!

  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美丽的橘子洲

  今年,我去了许多地方,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橘子洲头。那里不但空气清新,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看见毛泽东的词《沁园春》。一听就知道是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刚跨进橘子洲的第一步,我就被两旁的两道风景线吸引住了。只见多棵白杨树挺立在路旁,就像站在边疆的士兵,为我们保卫祖国。高大而粗壮的身躯,为我们抵挡风雪。这些"战士们"不管风雨雷电,都守候在路旁。那刷得雪白的树干,显然已经伤痕累累,再加上已经没有一片树叶的树枝,向我们讲述了它们的一生。

  "吱!吱!吱!"闻声而去,原来是一个不太显眼的鸟窝里的小鸟在叫。"扑!"一只鸟飞了起来,一眨眼又停在了一根松枝上,用小嘴温柔地梳理着自己的羽毛。这一只还没看清楚,又来了一群灰麻雀,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表哥把手一拍,只见麻雀"呼"地一声飞了起来,真是令人应接不暇。

  继续往前走,经过一段羊肠小道之后,来到了松园。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瞧瞧这两棵,好似两个在说悄悄话的女人。看看那两棵,好似一对在玩耍的小狗。真是各有各的特色。

  再往前走,远远看见刻有《沁园春》的巨石。妈妈说:"这首词是橘子洲的魂。"《沁园春》是毛泽东被迫离开长沙之前写的。透过那刚劲有力、慷慨激昂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了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景。

  最后一步,我们来到了荷花园。那清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了。清清的湖水,把荷花点缀了一番,真美!

  橘子洲头,好一番美丽的景色。

【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相关文章:

写一处景物作文07-31

写一处家乡的景物作文05-02

写学校一处景物的作文08-09

写校园的一处景物的作文06-29

写一处景物作文小学08-18

写一处景物的初中作文09-07

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01-30

写校园一处景物的作文11-25

写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