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2500字

时间:2024-05-24 13:39:48 飞宇 25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2500字(精选1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2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2500字(精选16篇)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

  每个中华人,都必须要拥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美德。中华美德有很多,比如说礼让、谦虚、尊老爱幼等等等等。

  就好比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却一个人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一——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有很多种体现,比如说:帮家长倒一次水、帮家长洗一次脚、陪弟弟妹妹玩……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比如说,现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随手乱扔东西,让大街变的到处都是垃圾,什么塑料纸、瓜果皮一眨眼就可以看到,让清洁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归。试问对于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洁工人,你的心里会怎样想?是否会很不舒服呢?所以,我要告诉那些乱扔垃圾的`人:“快反省吧,不要再乱扔垃圾了,做一个不会乱扔垃圾的中华人吧!”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二——不随手乱扔垃圾。

  说到乱扔垃圾,我就会想起它的孪生兄弟:随地吐痰。随地吐痰也是一个坏毛病,把痰吐到地下,就会造成空气污染,对你,对我、对大家都是没有好处的。

  其实要不做到这些也很简单,只要心里有这个信念,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就不会再出现了。

  中华美德里还有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去帮助他,而不是蔑视他。或者,在公共汽车上有空位时,我们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没有老人或身体不便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要把位子让给那些人坐。

  同学们,除了这些,中华美德还有很多很多。它经常会在我们中间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拥有中华美德的中华人!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

  有关与剪纸,年夜饭的: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

  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剪纸中还有有趣的民间故事呢!这幅剪纸讲的就是“老鼠娶亲”的故事。

  瞧!小老鼠们抬着大花轿,新郎得意洋洋,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

  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么精美的剪纸啊!真令人爱不释手!过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挂花灯,贴窗花……在诸多民间艺术中,民间剪纸可算是最易让人接受的一张“喜庆贴”了。每每看到那一张张剪纸点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对剪纸的那份爱又涌上了心头……我喜欢上剪纸,最早还得从美术熏陶说起。

  记得从四、五岁开始,多才多艺的爸爸经常给我画小动物,寥寥几笔就能将各种小动物勾画得活灵活现,那时,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极了。后来,爸妈由于工作忙,将我送到奶奶那儿。

  奶奶有一双巧手,常常是随便几剪子就能将一张纸铰出不同的花样来,那泛黄的纸,失去光泽的剪刀,精致的图案,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许从那时起,我就被艺术的魅力所征服,也许正是这种家庭氛围,使我对美术有了最初的朦胧的认识。

  在我上高中时,偶然的一次机会,美院的朋友送给我两本关于剪纸的书。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

  通过这两本书,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剪纸,它那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法彻底折服了我,于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纸Fans。因为我有美术基础,学起剪纸来就如鱼得水。

  不过剪纸是个细致活儿,心急的人做不来,往往一件作品马上就要完工了,却因为一不小心剪断了一根线条而功败垂成,让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说起来,这剪纸还能修身养性呢。

  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能使作品顺乎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对我来说,剪纸是一种享受。

  双眼盯着花样,一剪一剪,像是用剪刀剪出心里的话儿,那剪刀铰纸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在这美妙的音乐里,可爱的动物“活”了,美丽的'花“开”了……以前好动的我总坐不住,自从喜欢上剪纸后,竟然可以头也不抬地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朋友说我有点儿“痴”了。时间长了,家里人也受了我的影响。

  有一次,一件作品才完成一半,我放下忙别的事去了。回来后发现不知谁动了剪纸,而且将作品弄得不成样了。

  逼问小妹,小妹不招,妈妈倒招了,她说她试着刻了刻细微处,没想到没有掌握好轻重,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尽管心疼自己的作品被损,但看到家人也被剪纸感染,心中却充满了喜悦。我非常喜欢一首赞美剪纸的诗:蔡候造纸蔚丹竹/巧女择来绘锦图/天地风光皆展现/人间姿态尽留足/刻刀有韵勤裁入/画笔凝神细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云飞向万家屋。

  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爱这个世界,你只要热爱生活,生活总会是美好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剪了不少作品,主要有《踏雪寻梅》、《晴雯补裘》、《孔雀女》、《猴子捞月》、《庆十·一》、《十二生肖》、《菊》、《鹤》、《捐赠》、《秋天的童话》等,这些作品,有的被朋友要去了,有的又让我送了同事,留在手中的很少了。

  眼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要来到了,在这钻石昂贵的年代,我们不妨送朋友一幅精美的剪纸,看是不是一样可以珍藏到地老天荒……剪纸你们可知道我最拿手的是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我最拿手的是剪纸。只是你们不要以为我只会剪什么动物、字、花等图案,我是想要剪什么就能够剪什么的,而且你们还不要说我还剪得有点像模像样的,非常逼真。

  怎么样,你想要看看我的手艺吗?好吧,我就剪一个给你看一看。只是,不巧,你不能够到我这儿来。

  现在我只能够用文字告诉你,看了以后你一定也会感受到、欣赏到的。我先找来了一张白纸,裁成一个正方形。

  然后,我按照自己想剪图形的样子去折纸。我斜着对折,然后再斜着对折一次。

  好了,现在这一张纸成了一个三角形了,好象一座小山。接着,我就动手剪了起来。

  我东边一剪,西边一剪,然后弯了下去,再翻过一个身来往中间剪过去。我又弯来弯去地剪了一会儿,很快我就把纸花给剪好了。

  然后,我把纸翻开。啊,这时你就可以看到一幅漂亮的剪纸呈现在你的面前了。

  当然,如果你在现场看到我的剪纸的话,一定会更加兴奋。而且还会立刻动手也想自己亲自剪一剪呢!不过没有关系,你只要自己动手试一试,多试试,就一定会摸索出一套经验来的,而且会越剪越好的。

  好了,我不跟你多说了,你赶紧去按。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4

  五月初五,汩罗江边陡耸的尖石立在那儿,天空墨云翻滚,江水犹如被挤压得不成形,向岸边汹涌前进,风吹动着江边男子的衣袖,吹散了额前碎丝,吹起了地上那刚刚枯落的叶子。男子凛然不动,与江中之景形成了反差,如此平静。继而仰天长叹,纵然,走向了汹涌之中,风卷起,吹起了最后一滴泪……

  屈原啊!这世道如此浑浊,你是因为它而受不了?屈原啊!这楚国如此险恶,你是因为它而受不了?屈原啊!这张仪如此狭隘,你是因为他而受不了?我想都不是,不然你遭谗被疏至流放时,为何始终还放不下人间疾苦,你明知自己面临重重危险,为何还愿身其之中。你明明可以在“楚材晋用”之际抛下楚国,却为何始终“思而不能舍也”,你内心何尝放得下,你何尝放得下啊!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在这“小人得志尊显,圣贤不得其用”,在这处处受诬蔑,人非事是之前怎么有施展之地,纵使你才华于一身,一连二次地流放,最后尽落到了身在汩罗江,让人何不嗟叹。你怨过吗?你恨过吗?你一身忠守于楚怀王,可怀王到头来却听信了外使谗言。只为了得到那根本是虚无漂渺的好处,投入秦国怀抱,反对你的反对,只为“黄棘之盟”,将你逐出郢都,可笑,可笑!

  浩气干霄汉,沉湘忠妄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怀王啊,怀王,你抛弃了屈原,到头来得到了什么,是秦国的庇佑,还是期望中的强大。这样的终果是你所期望的吗?

  带着悲愤,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的抱负,殉了自己的从政理想,殉了自己那“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理想,悲愤!悲愤!

  只能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被苦思,强非真人,导致你最后的结果。

  你沉江中,被蛟龙所困,百姓惦念,将带菱角的粽子投入了江中,你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情意吗?

  辗转历史,这也演变成了一种节日——端午节。如今的端午节也成了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女儿回娘家,挂钟旭像,迎鬼船,躲午,挂菖蒲、艾草,赛龙舟,吃咸蛋、粽子……各式数不尽的活动,道不完的乐趣。

  去年端午节,去了外婆住宅,刚到门前,便嗅到一股淡淡的草药味,不用猜,必定是在煮鸭蛋。年年端午,外婆都会用一些草药来煮鸭蛋。是放入艾草,干金银花,茶叶,鱼腥草等用小火炖煮。煮好的鸭蛋外壳呈草绿色,内部夹杂着一种淡淡的草药香。我迫不及待抓起一枚就打壳吃起来。外婆笑眯眯地折着苋菜,这是端午“十二红”之一,我看了看其它几红,有咸蛋、香肠、猪肝,河虾这些,每年端午外婆必烧。上网查了查资料,另有一种“十二红”——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红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另还有四冷四热之分,没想到端午还有如此讲究。外公已将摘来的艾叶择好,插入门眉,悬于堂中。不仅用于驱湿,还可以用于泡澡。将摘下的艾叶晒干,装入布纱袋中,沉泡在水中,人泡其中,可祛湿,止痒,去疹,是最天然的消毒品;亦可用其煮出的水拖地板,浇花,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不多时,午饭时间便到,外公特意地搬出白酒,可惜不是雄黄酒,与父同饮。我拿起一个咸鸭蛋食用,记得初中学过汪曾祺的一篇文章叫《端午的鸭蛋》,便学着样子,小心地敲破一个鸭蛋头,用筷子伸进去,虽听不见“吱”声,却能看见油冒出来了,便迫不及待地挑起一筷子直往嘴里塞,咸咸的,却只因为咸咸的而异常美味。食过午饭,在阳光下行走,想起了许多,端午节虽然人人过,却并非我国名义上的节日,它被韩国提前一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我想这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吧。如今又有多种节日,似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我国人民异常兴奋。当节日来临,大部分国人会很激动。于此同时,花店,小饰品店,水果店等热闹非常。中国人追求外国文化并非不可以,可有些国人大肆追求,忘记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忘记了根、忘记了本,这才是最可怕,最令人难以想像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源长,经历了风吹雨打的五千年,留下了无数带有传统气息的事或物。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阿姨在阳光下刺绣,觉得十分稀奇。看着那一针一线穿入穿出,好像穿过了几千年的文化长河流,身在其中遨游荡漾,这一针一线全穿在布上的文化,让人惊讶,叹息。

  可是,现在这些很少见的文化正因为没有人去学,才会如此之少。有一次,看到一部电影,讲得是皮影戏。爷孙三代,从爷爷那时的绝学到孙子那时的略熟,再到传到孙子的下一代时,竟无人愿意接受,只觉靠这玩意费时,吃不上饭,便出去打工,最终在第四代这门技艺竟戛然而止。看着他的爷爷在弥留之际,望着皮影箱,意味深长说了句“我们走吧”,顿时心好像空了些什么。对着结束时的黑色屏幕,思绪飘荡,我想这是否也意味那文化要一去不复返了……

  昨日看《舌尖上的中国》,当地渔民们会一种独特的技艺:踩着高跷捕鱼。如此神奇之艺,如今只剩五人会。我不禁想说,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人呢?难道真的没有了吗?亦或是像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只有少了才会去珍惜,才会去保护。可若是这批会活文化的人也不见了,那么这最终只能成为历史吗?我们难道只看到了金钱与利益吗?这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啊!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它需要我们共同去完成,去营造,去守护。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说海湾战争前夕,《华尔街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不是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

  中国上下五千年,蕴含了数不尽的文化,使我徜徉在各种传统文化中,收获了前获未有的满足。伫立在历史转角的十字路口,这条辗转迂回的小道蕴含了多少文化,我至今都未知晓,却又不知从何领略。对于它,或许只有安静的崇拜。

  也许有一天我会坐在夕阳遍布的廊前,听听历史的风,再慢慢感受屈原当时的无奈,感受感受那道也道不清的中国文化。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5

  春节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更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

  我每年都是会回爷爷奶奶家陪他们一起过年,妈妈和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听着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让爷爷陪我放鞭炮,那心情别提有多美!到了晚会开始时,妈妈他们在包饺子,妈妈说过年就要守岁不许睡觉,我则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还有团圆,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情人节……其中在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受人们欢迎的节日是春节。春节还叫过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居住在水里,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出来吃人,人们非常害怕它。有一年的最后一天,一位老奶奶说:“我有办法对付那个怪物!”年果然又出现了,它向老奶奶的房子走去,看见门上的大红纸,屋里烛火通明,年吓得浑身发抖,忽然又听见“啪啪”的响声,年吓得不知所措,狼狈地逃跑了。从此年再也不敢来了!原来年怕红色、光、响声。这一天人们叫做过年,过年就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每次过春节之前,妈妈早早地就把年货和新衣服买好了,就等春节回姥姥家过年了。到了姥姥家,我发现姥姥和姥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姥爷在忙着贴春联,姥姥在煮过年时吃的肉食,而妈妈呢,却在打扫卫生,这样春节到来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忙活来忙活去了。到了除夕,大家都在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而舅舅却在准备烟花,等吃饺子的时候燃放。这时饺子煮好了。随着一声声巨响,天空中出现了一朵朵美丽的烟花,五彩缤纷美丽极了!当午夜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春节才正式拉开序幕,全家人共同举杯,互相祝愿,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我觉得这个节日充满了热闹、喜庆、团圆,在寒冷的冬天过上这么一个节日迎接春天让人觉得很温暖。我喜欢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时分,“年”兽又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消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总会买一些剪纸,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妈妈总是把它们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看着这些剪纸,有的地方细可如春蚕吐丝,有些地方粗可如大笔挥抹,心想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灵手巧,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剪纸艺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6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因此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重视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礼仪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凤。几个儿女为了争夺老人的财产来到了这个节目,老人已经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滞的老人看着几个儿女在台上唇枪舌剑,自身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来,老人是特别可怜的,可是老人的几个儿女脸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让人们寒心。难道现实的社会真的事利字当头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和谁谈利益,是你至亲至爱的娘啊,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娘是怎么把你们四个人拉扯大的?孝顺孝顺,在孝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做到顺呢?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身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身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但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身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7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又称为“过年”和“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贴对联,可热闹了。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个个喜气洋洋。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吃水果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有一首重阳节的古诗是李白创作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又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称为“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汤圆。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美好的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关于继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篇2猪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自古至今,由中到外,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家风的,例如说,傅雷家书就是傅家家风的传承及对后代们的教诲的家风的典例。还有的比较熟知的,那大概就是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个赫赫大字警示自己及子孙,他一生忠于国家和自己的子民,从不做违心的事,他本身的修养就极高,在朝中享有盛誉也因此才委以重任。他对家族每一位成员严苛以待,这也是曾家在后清长盛不衰的原因,家风不一定必须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它其实相当于一种信仰,一种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去恪守的一种信仰,就像晋商坚持“诚信经商,客户之上”的原则一样。潜移默化,慢慢传承下去,渐渐浓缩,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形成了这种精神的精华所在,并从中获益,一般来说,家风都是些比较正义,比较美好的词语形容的,比如诚信,自强,老实,孝顺等等。我还记得年后某夜晚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旁谈心时,爸爸也适时问我:“你说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想了想问你往日的一些琐事,父母对我如何教育,悉照他人的一些说法一一把我的想法细数出来。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恰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折射出我们的家风。父亲朗然大笑,褒奖了我的小机灵。

  其实,回归正题。家风是对中国数千年来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的传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一个人在家庭里所熏陶的比学校里的各种人所感染形成的性格会有所不同。家风就像基因一样,是一个家庭独有的特色,这样的家风才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独立性、特殊性。亿万个家庭,亿万种家风,这样凝聚为一体便是我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新世纪即将的领头人,我们应承担好这一家风,将它们完美地凝聚为一体,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风,发扬光大。

  关于继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篇3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

  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8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

  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

  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

  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

  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篇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

  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

  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篇三: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

  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

  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

  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

  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9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阶级统治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礼”显于制度,“仪”重于形式。“礼仪座度,笑语座获。”其解释为:古之祭祀礼仪尽合乎法度,笑语尽得其节制。在现代,我们根据礼仪发展的规律和其本身的'作用、特质,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礼品器物等。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属于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侧重于内在修养。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要求尊重对方、承认肯定对方并尊重对方的人格。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讲究卫生。

  礼节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内在美的一种外化。是交往中一切行为、举止、仪表、语言的规范。

  仪表是礼仪在个人外在形象方面的体现,包括举止仪容、服饰、姿态等方面。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对人们的形象起到自我标识、修饰弥补、包装外表形象的作用。

  仪式是交际活动中,按礼宾要求,用特定的程序、方式等表达的礼仪的过程。多数以组织的形式出现在较为大型的交际活动中。如:迎送、开业、升旗、剪彩、签字等。是公关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礼仪比较外在,比较轰动的表现形式。

  礼品器物是指为表达敬意,寄托情意的一些物品。例如过去的礼器、少数民族的哈达、锦旗、奖杯、纪念勋章,以及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物品。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而它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这让我不禁想到战国末期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我想大家一定都吃过粽子,赛过龙舟吧,可你们知道这些习俗的来历吗?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所以,每年过端午节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除了端午节以外,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我至今还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买来许多色彩鲜艳的彩纸,让我自己学着剪纸,每次剪完了,不论好不好看,我都会把它们贴在窗户上,长大以后,我才开始慢慢了解到剪纸真正蕴含的含义,原来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唐朝的李商隐曾经为剪纸写过一首诗是“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其实,剪纸是一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手工艺术,我想,能把剪刀运用的如此灵活的手也一定不是一双平凡的手。

  我们现在都住在舒适而又安逸的高楼里,但是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些民族住的是和我们截然不同的建筑,土家族的吊脚楼,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低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等等,相传很早的时候,湘西一带的土家人搭起一些茅草屋居住,砍草犁地,在烧荒之后的土地上种庄稼。这一带古木参天,荒山老林里有很多虎豹豺狼,蛇和蜈蚣到处爬。由于人们惧怕野兽,就烧起大火,还在火堆里埋竹节燃烧,野牲口看到明晃晃的大火,吓得不敢靠近,然而蛇虫蚂蚁却不是很在乎这些,常往屋里钻。有个老年人想出一个主意,他喊一些后生砍树条子,像扎木排一样,在草棚子旁边的树上绑起架子,铺上野竹子和细树条,再垫一层树叶和茅草,顶上支起茅草顶篷躲雨水。人睡在树半腰上,蛇虫蚂蚁就不大容易爬上去。但是,放在地上的食物被虫子爬过后,人吃了又呕又泻。这个老年人又想了个办法,叫后生把一块块大岩板拉上树,放平,再垫上一层黄泥,然后在上面支锅弄饭,这样粮食就不会让虫子爬了。老年人的办法很快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人们都照这个办法去做,在大树半腰间搭起大大小小的茅草棚,住在上面,脚是吊在半空的,民间就叫它为“吊脚楼”。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一条大河。里面有:中国结、脸谱、筷子、兵马俑等。我最感兴趣的是脸谱。

  说起脸谱,它是中国的戏曲演员在演出时往脸上画的绘画。用来画脸谱的颜色和图案丰富多彩,它的特点是人们一看脸谱的颜色,就知道这个人物的个性。

  我非常喜欢脸谱,也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一看脸谱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物的个性。于是,我便开始研究它。经过了一周的研究和上网查的资料,我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

  原来,脸谱的背后还有丰富的含义。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赤胆忠心,如关羽、姜维等;黑色的脸谱表示正直、勇猛、粗率,如包拯、张飞等;黄色的脸谱表示阴险、凶狠残暴,如典韦等;白色的脸谱表示多疑、奸诈,如曹操、秦桧等……

  脸谱的图案也丰富有趣。孟良的额头上有一个红葫芦,意思是爱好喝酒;雷公的脸谱中有一道雷电纹;赵公明的脸谱上有一枚金钱,表示它是财神爷……

  传统文化真是有趣,我爱我国的传统文化,我更爱智慧和勤奋的中国人民。

  我非常喜欢我家的中国结,因为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着既古老又悠远的中国文明。

  那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在公园里买的,一共有两个,因为妈妈希望我好好学习、身体健康。

  这两个中国结和市场上买的颜色一样,都是红色的,是那种热情洋溢的红,让人看着心里就暖洋洋的。其中一个的主结是菱形的,用小拇指一样粗的红绳子编成,主结下面还有一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玉石,绳子从玉石中间的小孔穿过,缠成两个红丝的穗子。

  另外一个主结是用红色、绿色、金色的丝绳变装的两条鱼,下面还挂了两个小铃铛,一摇就会发出叮铃铃的响声。中间还有用五种颜色的丝绳编成的玉米,最下面是用丝线编成的红色穗子。

  中国结也叫同心结,有的代表着爱情,这个我还不懂,有的代表着祥和。而我的中国结象征着幸福和对未来的憧憬,还饱含着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诗、词、曲、赋;有京剧、曲艺、书法、国画;还有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中国的茶文化了!尤其是杭州的龙井茶更为著名。

  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茶叶泡进水里,颜色由深变浅,逐渐变成了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苦尽甘来。最后说说茶的样子吧!茶叶有的性子急,一下子就沉到杯底;有的不急不躁,慢慢地沉下去;还有的十分固执,怎么也不沉下去……

  龙井茶不但有着四绝,而且喝茶对身体也十分有益。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就因为茶叶有这么多优点,所以中国人才爱喝茶,并逐渐形成了茶文化。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搜集传统文化。我看见了很多种,有文字、图片、实物、剪纸……

  我选的是剪纸,我知道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剪纸能够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主要的原因。大大的鱼:表示年年有余。福:表示幸福,人们都喜欢把福反过来,表示福到了。我还知道了松树和仙鹤表示长寿,叫松鹤长青。

  我也会剪纸呢,就是太简单了。我姑姑也会剪,剪的可漂亮。我也让她教我了几个,我现在剪得很多了。我很感谢我的姑姑,谢谢妈妈给我找了这么多知识。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适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沅、汀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1

  陕西特色传统文化有很多!

  比如,乌龙茶。

  乌龙茶的名字来源有很多传说。

  大致有四种来源可能:一为产地说;二为茶树品种而来;三为制茶之人名称而来;四以茶叶形态色泽而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茶园主人去看快晒好的茶叶,发现那里有一条乌龙。他吓坏了,过了几天才敢回来看。茶叶在这几天太阳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绿茶,但是浓香可口。主人从此叫它乌龙茶。

  也有说最先发明乌龙茶制法之人名字叫苏龙(因人长得黑,人称乌龙),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其实乌龙茶名字应该还是来源于茶叶的形态,茶叶在晒、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鱼(比作龙)。在水中泡开,叶片似卷似曲,色泽乌青,有如乌龙入水。故而得名。不论由地名而来还是由茶树品种名而称的乌龙茶,只要制法相同的,均通称为乌龙茶,包括乌龙品种及其他著名品种,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石子馍

  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馍,也叫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就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也是陕西特色传统文化一绝。

  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它具有我国烹饪史上石烹时代的明显特征。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

  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领风骚。虽然现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尔还能在街头看到卖石子馍的乡下人,一块钱可以买好几张,又便宜又实惠,带回家去还能吃个新鲜。

  汉中米面皮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汉中、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汉中米面皮、城固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

  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比如巨鹰陕西特产门店里都是盒装给旅游的人准备的,方便携带。巨鹰陕西特产门店众多,旅游区也有,比如兵马俑博物馆。游客觉得好了,还可以去网上购买。

  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地处西安市以东30余公里的骊山北麓。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现已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岐山的臊子面

  岐山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以薄、 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其基本制作工艺是:面条要 用手擀成,并达到面薄条细、

  筋韧光滑、软硬适度的标准。做臊子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黄花菜、木耳 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打入底菜,再浇汤,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合 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

  凉皮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

  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各大饭店、饭庄、酒楼经营的陕西风味小吃和陕西风味小吃宴中,凉皮是必不可少的。

  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种风格。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2

  空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公园、广场,常见空竹上下翻飞,灵动自如,你可知这小小的空竹的舞动,竟能舞出浓浓的中国情结。

  去年暑假,愿意尝新的我学习了抖空竹。这个空竹看起来结构很简单,但是如果想征服这个淘气的小娃娃,可真是相当困难。因为空竹是靠一根绳子缠绕在腰间,靠双手的配合来回拉动绳子,将空竹悬于空中保持平衡旋转,在速度最快的时候,还能发出类似于哨子般清脆悦耳的声音。

  开始的时候,老师教我们把空竹缠到线上去,首先把空竹放到地上,然后把线栓到空竹上,用空竹杆的一头推动空竹使劲一抬,同时另一只手顺势将空竹至于线的中心部分,线就会绕着空竹周身旋转,空竹就随着线的拉回拉动旋转起来了,可是想让这个淘气的小娃娃上到“独木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一次一次地尝试着想让空竹转到线轴上去,完成属于它的圆舞曲,可这个不听话的“小娃娃”却一次一次从空竹线上跳下,在地上自由翻滚,做许多自由体操的高难度动作。

  追着这个调皮的小娃娃东跑西跑,回到家时我已经筋疲力尽,身子一沾床便进入了梦乡。梦中的我与空竹配合默契,只见我的手拉动着线,空竹随着线不停地转动转动,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上下翻飞,灵动自如,啊,爽快极了。随着空竹旋转时发出的悦耳声,我兴奋得叫了起来。忽然感到一只手在推我,原来是梦一场。这梦境太美妙,我一定要让它变成现实,相信我能行”。

  决心暗下,便开始了艰难的追梦之旅。一有空闲我就拿出空竹练习,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一直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像是不停地电影回放一样,汗水不经意间已经浸湿了衣服,顺着发梢滴了下来,但是空竹依然不愿在线上多做停留,我看看周围的人们让空竹在线上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仙人跳、满天飞、鸡上架…让人眼花缭乱,听着快速抖动发出的悦耳声,空竹似乎已经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整一个“竹人合一”的景象。而眼前的我,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浸湿了我的心。

  我沉默了很久很久,令人眼花缭乱的空竹,和嗖嗖的清脆哨音,动作灵巧的人们,似乎周遭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沉默中,梦中的情景再一次的浮现,长出一口气,再给自己最后一次的机会。我站起身,将空竹工工整整的摆在了地上,将线的一段缠在了空竹上,心里默数着“1、2、3”随着口令我用线将空竹带起,左手右手不停地拉动着线柄,空竹转起来了转起来了,就是在这一刻我的梦想也随着空竹的转动实现了。

  成功了一次,后面的练习也就越来越顺手。空竹终于肯听从我的调遣了。

  一回到家,我就和老爸分享了这份喜悦。老爸特为我高兴,他说,“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你一定吃了不少苦吧,祝贺你哦。可是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练空竹,只是因为我的女儿执着,只是因为好玩吗?”我回答说:“刚开始时看着别人玩觉得好玩,可自己玩不转的时候,真是不觉得好玩。不过,我就是不服气。哈哈,现在玩转了,还是觉得很好玩。”

  老爸说:“傻孩子,空竹在你眼里也许只是一种运动、一种游戏,以前,青岛很少有人玩。倒是在北京,早上你去公园,可以看到好多人结伴玩空竹,他们技艺娴熟,花样繁多,自己玩得得心应手,别人看得也眼花缭乱呢! 可别小瞧这空竹,“抖空竹”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项目,抖空竹在中国民族文化渊源中既古老又新鲜,无论是作为玩具,还是体育器械,空竹都可以称上是难得之物。”

  是吗?听爸爸这么一说,我立刻上网查寻关于空竹前世今生的故事,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似乎看到空竹从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曹植的《空竹赋》中悠悠走来。它飞舞在历史的长路上,一路上叫着各种有趣的名字:什么空钟、响葫芦、嗬,各地方的人们给它起的名儿也不同: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风葫芦”或者“闷葫芦”、四川人叫它“响簧”、上海人叫它“哑铃”、山西人叫它“胡敲”、长沙人叫它“天雷公”、台湾人叫它“扯铃”、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这么多的名字,我还是喜欢“空竹”这个词。空者,有宽阔的胸怀,摒除世俗的杂念;竹者,中空挺直,颇有气节。似乎这两个字很有些中国的味道。

  “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

  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

  《水浒传》宋江看到有人玩胡敲(空竹)有感而发的诗句,表现了空竹作为民间玩具游戏的广泛流传。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看来,空竹可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玩具玩玩而已。它随着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一路走来,舞动着中国龙的情怀。线走龙蛇,身随竹动。可以在独舞中保持呼吸的匀停,动作的酣畅自如,身心的空灵舒展,眼、脑、手、肘,肩、膝、腰、腿,各个部位协调统一,独舞在单纯的世界中,遗世独立般;又可以大家一起又漫卷成令人炫目的缤纷的风景线,构成一幅和谐美好、充满生命动感的画面。

  从盘线到空中独舞,空竹变幻多姿的曼妙身影中必要凝结一种恒心和毅力,那是中国人的坚毅和执着。当我们看着空竹在半空中旋转、生风,那鸽哨般的悦音穿过晴空,好像带我们回到了一种久违的历史场景,那空竹的舞动翻飞,似是龙的盘旋,旋起绚烂的中国风,承载中华五千年不老的文明。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3

  韩国继“端午祭”申遗成功后,“韩医”又进入了正式的申遗程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就在国人目不暇接时水土般地一点点流失。

  而与此“相映生辉”的是网上有人正在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已经有上万中国人回应,其中还包括很多医疗工作者。这些签名者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

  这些事情的出现,无疑在我们泱泱大国再次敲响了警钟,我们到底怎么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从小学课本里我就知道了望、闻、问、切的中医疗法,就知道神医华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就知道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的骄傲!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先辈们的健康作出了怎样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又与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密不可分!中医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中医药扔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她传播到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更被韩国“拿来主义”,进而转变成自己的东西,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错,我们的中医界还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医疗制度还不很完善,中医的地位在逐渐下滑,一些江湖骗子到处招摇,所谓的“祖传秘方”俯首皆是,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中医距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在中医高超的技术下延年益寿,治病救人?现在中医的不景气我们耳闻目睹:学中医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改行!中医师的工资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待遇了!如今上医院看病,稍不舒服就验血验尿拍片做CT,只有到被折腾得只剩最后一口气时,才会想起救命的草药来。就连我们都耳熟能详,大力赞颂中医的《神医喜来乐》电视剧里,主人公喜来乐在看到西医做手术时都吓得晕了过去,可实际上中医早在很早以前就能做开颅等大型手术了,喜来乐难道不知道?看来不是喜来乐不知道,是编剧导演不知道,是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对中医如此的了解程度,我们还怎么和韩国人争?

  仔细想想,韩国申请世界遗产有什么不对吗?完全没有!那些只知道漫骂和讥讽的主,有没有想过这件事情的真正因果?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签名行为,有这样对历史的偏见与无知,对现实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正是我们不知道保护,不知道珍惜,还要“取消”、批判,才给了韩国见缝插针、努力“申遗”的大好机会!

  扪心自问,上下五千年渐渐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归纳过、解析过,我们什么时候真心保护过、行动过,我们又什么时候有意识地把中华文化作为国粹正儿八经地向外推销过?21世纪是文化竞争的世纪,而看看凝聚我们民族骄傲的物质遗产——长城,在漫不经心地“保护”下,都已经蹂躏成千疮百孔的模样,很多地段更是名存实亡,那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又有谁认真考虑过?

  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11月24日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的时候,不知道国人的心灵是否为之一颤!当听到10月8日民俗专家白庚胜向媒体证实韩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韩医”申遗进入正式程序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知道一直以悠悠历史引以为豪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又会作何感想?我们的端午已经被别人抢先申报了,我们的中医文化又要被邻国橇走了,我们还有多少东西可以挥霍,可以无限制地浪费下去?数年以后,当我们再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这是韩国人的文化“遗产”,当我们再看中医的时候,我们感受也是在接受韩医的“恩惠”,或者干脆那时我们的中医就已经被取消,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这辈分崩离析,而是接受着外来西医文化的“刮骨疗伤”、精神抚慰……

  我们的文化为什么会沦落如此呢?倒是国内上演的很多不得不让我们刮目相看事情,让我们找到了一点答案!曾几何时,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棍子打着“科学”的旗号,对祖先留下的传统痕迹全盘否定,一会儿要求撤毁长城,一会儿又要求掀掉故宫,把北京城象征所谓“封建主义”的大屋顶全都换成像象征共产主义的平屋顶。这股险恶的思潮一度对中国大地上的众多文物古迹进行了一次毁灭性扫荡,给中华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惨重损失。如今和平年代,又有人打着“伪科学”的旗号,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摇旗呐喊,大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势,却完全忘了自己的祖宗,忘了哺育自己生长的一切!

  多么令人心痛的数典忘祖,我们曾经损失了多少,为何还要人为的制造这些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今天给韩国人无数的申遗机会,我们明天怎么办?我不敢想象,当我们自己的东西一点点流失怠尽的时候,我们靠什么骄傲,拿什么自豪!

  当然,我们的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自2003年开始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申报草案已起草完毕,标志着中医药“申遗”项目正式启动。然而,在如今这个创新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这种“抢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速度似乎慢了点吧!

  当我们还沉浸在今年6月10日成为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中秋节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快乐中时,当全国上下进行隆重的祭孔大典时,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思考: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这一点点的自豪,而把更多的国宝象垃圾一样扔掉!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活着分三六九等,人死后也有贵贱高低之别。有威望受尊崇能力广大的常敬为“神”,有特殊才能可以长生不死的称作“仙”,一般人死了,才叫“鬼”或“小鬼”。通常认为,鬼是人死后所留下的灵体。因此,“鬼”又称鬼魂、亡魂、亡灵、幽灵、幽魂。

  我相信这世间,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鬼,到底鬼是什么模样,只能是想象或揣测。 从“鬼” 字来看,应该是大头小身子弯着腿。按照古书解释, 鬼者,归也。传说人死之后,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这种说法似乎与追日的夸父死后所化有别,但仔细想来,大体还是一致的。

  在乡下农村,一说到鬼,常常让人毛骨悚然。在我幼小的心目中,鬼似乎都是恶魔厉鬼,一般都是些非正常死亡的年轻人变化而成。譬如饿死鬼面色蜡黄,吊死鬼身披绳索,淹死鬼脸色苍白,病死鬼骷髅一般。记得当时,村里死了年轻人,每逢落黑(黄昏以后),小孩们都不敢出门。就是平常,有时候 家长不想让孩子在外疯跑,或小孩气人不听话,也常常拿鬼来吓唬 。我们乡下有一种说法,叫“近怕鬼,远怕水”,意思是近地方才知道哪里有鬼哪里无鬼,如果远了,就不必怕鬼了,因为他不知有鬼,却又不知水之深浅,所以变成了远怕水。

  看起来怕与不怕,只在自己心里有鬼没鬼。常言说得好:“心中无悬事,不怕鬼敲门。”,只有怕鬼,才有鬼;只有心中有鬼,才怕鬼。

  我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经历,记得是刚上初一,正赶上一个大雾迷蒙的清晨,路过村后那棵神秘的大柳树下,我看到不远处路边的一座大坟前,似乎有一个人弯着腰,形态奇怪,我不由得害怕了,猛的跑了起来,越跑越听见后面有“噗噗踏踏”的声音,我跑得越快,后面的声音越急,我惊出一身冷汗,一口气跑到了大路口,等真切地看到前面有人了,才慢慢的停下来,后面的声音也逐渐变小了,我恢复了神气,这才发现,所谓追赶的“噗踏”声,原来是父亲给我刚买的军用式挎包正好贴在臀部,跑起来,上面两根带子来回击打包中新发的书本不时发出声音,回头再看大坟前的那人,却是新立的一块路标牌,我真的是虚惊一场。

  说到鬼,我们必须谈及一个人物,那就是钟馗。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相传他是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但很有才华,满腹的经纶,且为人刚直,不惧邪。钟馗捉鬼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到明代大致定型,其中所讲唐玄宗之梦与吴道之之画被广为流传,“钟馗捉鬼”早已成了我国江淮地区端午习俗。至于钟馗究竟是何许人尚无定论,不过,钟馗的形象经过多次改造,已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图画,由此而衍生出许多具有喜庆气氛的鬼文化。

  关于对鬼的认识,东汉王充的《论衡·订鬼》中早有论述:“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鬼者,人所见得病之气也”“鬼者,物也,与人无异“鬼者,老物精也”“鬼者,本生于人,时不成人,变化而去”“人之见鬼,目光与卧乱也”。他说的大体意思是人们所谓的“鬼”不过是气物的一种变化形式而已,它与人与物不同的是它属于人的思念存想;人之所以见鬼,是病卧乱想罢了,是人的精力不济的表现。这些说法和看法大多带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具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鬼神的说法应与中国几千年的宗教传统有关,作为一种祭祀或寄托哀思的方式也未免不可,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关鬼的话题都将永远成为鬼话。

  想起那个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代, 人们都像疯了一样,即便是对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给与了有力的打击,但也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极大的混乱与悲哀,专一的所谓纯净“红”的统治让个人崇拜达到了巅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的危害是深远的和长久的,甚至是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鬼神呢?我觉得几千年前的孔圣人有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很精辟,值得深思。一是要心存敬畏。不要动不动就自以为是,大自然本身就有它运行的规律,我们只有逐步的接近它,慢慢的认识它,才能让人们从迷信中转向科学。二是要弄不清搞不明或者说暂时无法让群众明白的,不要急躁,姑且避开它,远离它,着手用力搞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做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物质的东西上去了,精神领域的东西也就自然会引起关注。

  中元鬼节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祭奠祭奠亡灵,表达表达哀思,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要削平人家的老祖坟而后快呢?即便是强制或命令似的推行了,百姓心里服气吗?很多时候,自然的东西还需自自然然地解决,人为强制只能加大反推力,正确的方法则是引导,则是把握看似顺其自然中的大势。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办中国的事情,离开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传统,不能算是把握了中国的国情,顺应了国人的诉求和传统发展的方向,才算真正把握了我国的大局。

  鬼节,鬼话 ,绝不是诡异。每个有头脑的中国人自己去思考吧。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5

  一面在倡导学习圣德英雄,一面却在提醒防备恶德小人,作文我与传统文化。刚刚播完各种先模事迹,便是接二连三的防盗门广告。作为平民百姓既不能做英雄,也不愿丧失钱财或生命,便只能时时处处提高警惕:不要让陌生人进家,不要吃陌生人东西,不要接受陌生人的帮助等等。这样,当我们用警觉的眼睛打量世界提防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时时被警惕的眼睛监视着。我们就这样无奈地生活在一个(被假定为)”小人”世界里。因此,当我在瑞士乘公交车发现无人验票时,当我在日本退旅馆发现无需查房时,我心中好一阵感动。我体验到作为大写的人的尊严,体验到(被假定为)”君子”社会的愉悦。中国需要多久才能步入这样一个人与人不设防的时代,要到多久才能不按防盗门窗,我无法预测。但相对说来,今天国人已经能在航空旅行中,在餐饮购物时,享受到规范化的职业道德服务了。这给了我们希望,脚踏实地的职业道德建设,正在延伸到其它常德领域,提升着我们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当然,我知道,即便如此,我们要走的路依然长之又长。

  中国传统美德,往往是与现代常德对立的

  我之所以强调常德建设的艰巨性,是因为它对我们民族是一项”创新工程”,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支持现代常德的伦理元素:若干所谓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实践中与常德规范恰好是对立甚或逆反的;而作为现代常德的核心理性元素又是传统道德所稀缺的。这便涉及到对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伦理的重新认识与评价问题。限于篇幅和本文题旨,其下只做简要阐述。

  长期来,我们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道德采取一分为二态度,认为可以扬弃其封建糟粕,继承其美德精华,忽视了儒家道德与现代道德的本质差异。笔者认为,儒家纲常伦理,也是以圣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标榜的封建道德体系,它的部分规范固然可以被现代家庭伦理所承继,但却难以直接移用到现代道德体系中来,更无法作为常德规范。当然,这里需避开符号陷阱,不能象某些学者那样将传统的良知、诚信、正直、仁爱等概念抽象拿来,赋予其现代内涵,然后大谈儒家的当代意义,称之为”美德伦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等等,我们必须依据传统美德的传统固有内涵进行讨论,才能发现其负面效应。譬如说诚信吧。在儒家文化中,诚者,圣人之本,信者,君子之德。问题是,诚信作为儒家伦理规范,只是服从于忠孝仁义这些纲常伦理规范,在”六亲”或”五伦”之内为巩固差序社会结构服务的。换句话说,在人伦亲情关系之内,中国人是讲诚信的,欺君欺上无信无义罪莫大焉。但离开特定人情关系,欺骗”六亲”之外的陌生人,则不一定受到道德谴责。明恩浦以来,来华的西方人都发现中国人缺少诚信的”素质”。有人认为这属丑化国人形象的殖民话语,实际上,这正是国人诚信的另类表现:因为在国人眼中骗”洋鬼子”那根本不叫失信。这种系于情缘的”诚信”,显然有违现代常德所讲的诚信。如前所述,中国人种种徇情失信枉法行为便是由此获得道德庇护的--譬如向亲人透露案情那不正是”诚信”吗?

  这当然并非笔者新见,梁启超早就发现中国人”公德殆阙”、”偏于私德”的现象。只是若按他”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的定义,中国人是”私德”也不具备的,因为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国人是难以”独善其身”的。譬如当某单位人集体外出乘车时,人人皆君子,大家相互谦让,惟恐争先。但当这些人分别同陌生人乘车时,君子之风则荡然无存,人人争先抢座,惟恐落后。更典型的例子是农民。农民一旦离开乡土乡亲,其道德约束几乎全部失效,在良民与刁民双重身份自由转换中毫无障碍。只要兔子不吃窝边草,别说小偷小摸制假售假行为了,就是人口贩子汪洋大盗回到村里,也是不受道德舆论谴责的。因此,严格地讲,国人所具备的只是一种在人伦关系中存在的”群德”(宗法道德)。这种”群德”在情缘关系内,美轮美奂,仁爱绵绵,情义无限。但这种仁爱、情义却是内外有别有边有界的。《礼记》云:”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而亲毕矣”。亲既毕,爱即止,道德即失效。明恩浦曾描写过百年前国人真实道德状况:一人落难,众人观看。鲁迅也曾对国人冷漠的看客行为,表示出极大愤慨。而今天,国人”进步”了,已由默默看客变成大声鼓励别人自杀的帮凶!因此,当我新近看到某市因围观者起哄叫好导致神经病人跳楼死亡的消息后,只能感到悲愤莫名。这里的关键,是起哄者与跳楼者没有情缘关系;如果看客中有一位是跳楼者的亲属,就可能唤起众人的同情心,这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美德伦理”,与现代常德是格格不入的,彼此间没有承传关系。

  深入探究下去,为什么从儒家美德中推不现代常德呢?这就涉及到对道德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了。与传统文化的君本主义(字面上是民本主义)相适应的儒家道德,没有个人价值概念,是一种维护纲常礼教的义务本位的道德体系,强调的是”克己复礼”。而现代常德则是建立人本主义基础上,承认个人权利合理性,是一种维护公共契约的权力本位的'道德系统,强调的是”自律守法”。尽管现代常德也讲良知与诚信,但这种良知与诚信并不只是对人的信诺,更是对共同遵守公共游戏规则的承诺。各种游戏规则,划定的都是利益界限;自律守法,就是在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包括体现自己利益的集体与国家的利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侵权冲动总是难免的,因此,便又逻辑地产生出公平、公正等常德规范,通过维护法的正义尊严来捍卫公民及集体、国家的合法利益。显然,这与复礼为仁的儒家道德理念是截然对立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礼教及法律维护的都是君贵民贱的等级制而不是个人权益,因此,也就难以形成自觉维护社会契约的”自律”、”守法”、”公正”、”正义”等等理性道德规范或价值规范。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后,何以会产生现代常德缺位的问题了,因为我们压根就没有这些规范!那种将道德滑坡笼统归咎于儒家传统中断,完完全全是把错了脉,新儒家开出的药方,是自欺欺人的。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6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释义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诗词《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春 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相关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2500字】相关文章: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11-16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作文通用03-15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9篇11-16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9篇)11-16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精选28篇)06-07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合集9篇)11-16

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精选26篇)09-13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作文(通用29篇)09-1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900字(精选44篇)03-24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作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