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集体备课总结

时间:2022-09-20 20:12:45 总结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集体备课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集体备课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集体备课总结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我们的突破策略有三个:

  一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二是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失去母亲的痛苦。

  三是补充一些密切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四、对课文《怀念母亲》的解读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永远不变的热爱。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五、文章表达方法:

  1、直抒胸臆。文章表达对母亲、对祖国的崇敬与挚爱,没有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体现在直截了当的表白中。这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散文对学生而言,理解与感悟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2、引用日记。作者为了表达当时最真实的情感,按照自己一贯的.主张,没有以自己现在的感受去推测当时的心情,而是在文章中用较大篇幅引用了当时的日记和文章片段,用自己的真情将这些片段串在了一起。

  3、前后照应。文章有两组前后照应的地方,一组是开头与结尾,一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六、九自然段。

  4、同时写两位母亲。将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时写进一篇文章,而且结合得那么精巧,在其他文章中很少见。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六、教学理念:

  1、以生为本就是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读为本就是用读贯穿全文教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一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直抒胸臆、前后照应、环境烘托等,二是以文本为依托,借用文章《寻梦》开头结尾,激发学生想象,补写其中片段,进一步在读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讨论要点:

  z:了解季老。季羡林,语言文家、文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6岁时被送到在济南的叔叔家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4岁赴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为终身教授。他从读高中时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

  z:抓住关于怀念亲生母亲的的关键词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z:抓住关于怀念祖国母亲的的关键词句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z: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全文主要内容:A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B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z:质疑问难。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经过思考后仍不够明白的问题,师稍加梳理,区别对待:有的让学生自己解决;有的当堂解决;有的留待下一节课解决。

  z: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

  z: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明白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

  八、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组内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围绕教研主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透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上了本课后,我感觉课一下变得简单了,许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难点,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解决。课堂气氛轻松了许多,让学生有了较充分的发挥空间。要是所有的课都能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的话,那么对于教师的成长将是一股无可估量助力。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集体备课总结】相关文章:

语文集体备课总结02-19

《怀念母亲》备课教案05-27

语文集体备课活动总结06-10

语文集体备课检查总结03-30

语文集体备课思想总结10-23

集体备课的总结08-09

集体备课总结02-19

集体备课 总结01-22

语文组集体备课总结(精选6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