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5-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  )的人数最多,掷(  )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

男 女

9岁 126.5~137.8cm 125.7~138.7cm

10岁 131.4~143.6cm 131.5~145.1cm

师: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师: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间是什么意思?

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汇报交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写在表格里。

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

追问: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追问: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合作分类统计。

分成四类:9岁男生,9岁女生,10岁男生,10岁女生。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

师:说说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小华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让学生读表格。

(1)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2)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测量自己一庹的长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1)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练习十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

2.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出示表格:

13 16 19 29 18 20 24 26 12 24 25

36 21 0 7 24 31 32 33 22 17 38

9 27 32 30 37 14 13 22 31 30

谈话:这是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各场次得分情况,从这些分数中你看懂了什么?

提问: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再问:一共几场?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分以上的呢?

追问:你怎么评价这位运动员的得分能力?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2题。

小组拿出准备好的5个同样的依次标有1、2、3、4、5的乒乓球,放进不透明的口袋里。

(1)出示规则:每次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两个球,记录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共摸20次。

(2)让学生先小组分工合作,填写记录单,然后汇报摸球记录的结果。

(3)提问:一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4)要求:按和的大小整理数据,把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中。

三、综合练习

1.学习教材第101页“你知道吗”。

师:我们平常买鞋必须知道买的鞋子是多少码,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你知道“鞋内长”和“码数”是怎么计算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脚长的厘米数+1=“鞋内长”的厘米数

“鞋内长”厘米数×2-10=码数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十二”第3题。

(1)提问:你通常穿多少码的鞋子?其他同学呢?要统计我们班男生、女生穿多少码鞋的人最多?要怎么办?(分小组统计)

(2)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记录小组里每个同学鞋的尺码。

(3)分男、女生进行全班汇总。

(4)小组讨论:

①你们小组穿什么码数的人数最多?

②全班男生穿多少码数的人数最多?女生呢?

③如果在三年级其他班级调查,估计会得到什么结论?在不同年级调查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上学时间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懂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纪录时间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纪录、讨论一周的上学时间。

教学难点: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将这几天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花的时间做好纪录了吗?

再问:你家住在哪儿,走路来上学还是坐车,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校?花了多长时间?(指名回答,表扬早晨起得早的同学)

追问:和同学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一样吗?

引导:每天上学用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怎样估计才比较合理呢?

学生可能回答:找出5天中经常出现的时间,或这5天平均每天的时间。

师小结:要找出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

二、收集数据

1.记录方法。

(1)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首先要记录从家到出发的时间点,再记录到达学校门口时的时间点,要保证两个时间节点都要记录下来。

(2)尽量用一块手表记录时间,并和学校时间保持一致。

2.收集数据。

出示表格:

日期 从家出发时间 到校时间 经过时间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学生将自己的记录填入表格。

指名展示,让学生算出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分钟。

三、汇总讨论

1.谈话:我们要比较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应该怎么做?(收集每个同学上学途中时间的数据进行比较)

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收集数据。

2.(出示表格)让学生把小组里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填在下表中,并按要求整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时间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人数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根据小组记录和整理结果讨论:

(1)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比你多?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少?上学时间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

(2)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少于20分钟的有多少人?多于40分钟的有多少人?在20~40分钟的有多少人?

(3)将你们小组的上学时间从小到大排一排,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用的时间最长?

学生对照小组表格,汇报答案。

4.提问:刚才我们只是在小组里比较,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学生讨论)

引导:需要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用下面的表格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

出示表格,全班汇总。

时间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人数

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混合运算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自身学习情况的习惯和能力,提高整理和复习的效率。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及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及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系统地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学期我们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把复习情况记录在报告单里,大家准备好了吗?

2.小组讨论。

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对我们这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复习情况,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补充的。

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提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知识?

学得最好的是哪部分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有困难?(指名汇报)

师揭题:本节课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及混合运算的内容。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小结:像20×40,我们可以先算2×4,再在得数的后面补上两个0。口算50×60时要注意,得数的末尾有3个0。

2.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2题。

指名上台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1)相同数位要对齐。(2)计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3)用交换乘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3.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算式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归纳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应先算乘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4题。

要求:不计算,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师注意提醒学生看清运算符号。

2.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估一估,最后独立解答。

师讲解:把39看成40,把88看成90,那么39与88的积大约是3600,但不高于3600,所以估计是够的。

3.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先读题,再列式解答,最后集体交流,并说说解题思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年、月、日与千米和吨、分数和小数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复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进行换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会将分数改写成小数;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年、月、日与千米和吨、分数和小数,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与千米和吨、分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几方面的内容。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复习年、月、日。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师引导归纳: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通常每4年一闰,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而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2)回顾:24时计时法有哪些知识?24时计时法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怎样求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3)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

    2.复习千米和吨。

板书: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

(1)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说说进率,并说出换算的思考过程,完成后进行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结合图下的文字信息和问题,找出图中的有效信息。

引导:钟面从几时到几时,经过了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10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有用的条件,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说说思考的方法。最后集体交流。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复习分数。

引导回顾:把一些物体看成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1)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11题。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图意。再进行独立填写,指名说意思。

(2)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2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分别拿出它的 、 、 、 。

要求:说说每次拿出几根?

指名汇报: 是把12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12÷3=4(根); 表示这样的两份,是12÷3×2=8(根)。

2.复习小数。

提问: 写成小数是多少?(0.1) 写成小数是多少?(0.3)

回顾:小数中的圆点叫作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1)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3题。

出示数轴,先让学生填写数轴上的数,然后集体交流,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4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比较4个小数的大小。

说一说: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

(3)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说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再涂色。指名上台演示,说说是怎么涂的。

(4)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6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两种布各买了多少米吗?(8分米是1米的 ,是0.8米,1米4分米是1.4米)

追问:买这两种布一共要付多少元?

3.6+6.2=9.8(元)

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面积和周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面积和周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本节课我们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知识。

(1)提问:什么是面积?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面积的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说说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公式是什么?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里交流并互相评价。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周长单位和面积单位。

(2)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说说进率,再填写,最后交流是怎么转换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19题。

出示表格,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0题。

(1)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2)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让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3.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1题。

(1)让学生读题,说说题意。

(2)进行小组合作,将两个长方形拼成正方形,并说说拼成的图形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3)让学生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让学生将两个长方形拼成长方形,说说拼成的图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长40厘米,宽10厘米)

(5)让学生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2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周围物体中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先估计它们的面积,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收集数据的意义的理解。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对收集数据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谈话:这学期我们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问题想起,用画线段解决问题。

2.这学期我们学过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从中你学会了什么?

(根据问题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揭题:本节课我们要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3题。

(1)让学生读题,找出问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你能找出数量关系吗?(总的长度-已经铺的长度=还要铺的长度)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已经铺的长度)

(2)让学生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4、25题。

(1)让学生读题,找出问题,并说说数量关系。

(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说说思考方法。

3.完成教材第108页“期末复习”第26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成人服装比儿童服装多多少套?”你能画出线段图吗?

学生列式解答。

(2)解决问题“两种服装一共有多少套?”

让学生修改线段图,并列式,指名交流,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5.完成教材第108页“期末复习”第27题。

(1)让学生整理条件,说出需要的条件,先独立列式,再全班交流。

(2)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8页“期末复习”第28题。

提问:你会背古诗吗?(学生试背)

(1)出示表格:这些古诗,你喜欢哪一首?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2)让学生先分小组调查,再汇总全班同学的信息。

(3)根据整理的信息,解决问题。

①这几首古诗,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首?

②这些古诗中哪些是唐诗?喜欢唐诗的一共有多少人?

③根据统计表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2.完成教材第108页“期末复习”思考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问:实际上松鼠妈妈每天只存几个?(3个)经过1天存满多少个?(53个)

(2)让学生接下去填写表格,并根据表格寻找规律。

四、反思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2.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你觉得你能得几颗星?

五、课堂作业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