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总第2课时)数位顺序表 说课稿(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3-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p84-85“练习与实践”第5-9题。

【知识要点】

    1.多位数的读、写; 

                          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 万   级 个      级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计数单位 …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

︵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左往右读、写,整数部分每四个数位一级,分别为个级、万级、亿级等;

    2.数的改写省略: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较大的数;

3.数的大小比较。

【新旧教材差异】

    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对数的读、写、改、比较大小等知识点,是通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讨论、交流、反思,理清数的概念的发展脉络,体会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在实践中复习旧知,发展数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加深对正数与负数、小数与负数、分数与百分数关系的认识;

    2.让学生在练习中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提高正确读、写多位数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把一个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本节课要把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作为重点,通过复习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利用第6题练写法,利用第9题练读法,引导学生讨论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取近似值的方法,利用7、8两题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充分利用“练习与实践”第5-9题的同时,要适当补充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复习的知识。

三、知识链结

1.数的读写     (教科书四上P86-90)

2.数的改写     (教科书四上P91-99,五上P39-43)

3.比较数的大小 (教科书三上P24-26)

4.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五上P69例2,P74例5)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数

1.通过上一节课的复习知道,我们学过哪些数?

2.做P84第5题

  说明:整数的计数单位是“1”,当用“1”作单位不能准确地表示数值时,就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或小数来表示。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百分数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分数,只能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二)数的读写

1.出示数位顺序表.

  举例:362005789.123 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怎样读?

2.复习P84第6题,写数;

3.复习P85第9题,读出面积和人口,注意0的读法;

  举例:用4个“8”和4个“0”组成一个数,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2)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                      

(3)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4)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小结读法.

(三)数的改写

(1)把第9题中的面积数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

(2)把第9题中的人口数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

(3)把第9题中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

    小结改写方法:把一个数改写成某个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移到相应数位的后面就可以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先找到相应数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舍去该数位后面的尾数。

(四)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完成第7、8两题;

(2)互相交流,总结规律;

(3)指名说一说取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注意“0”的作用。

(五)比较数的大小.

(1)第9题按照面积的大小怎样排列?还可以怎样比较?

(2)第9题按照人口的多少怎样排列?还可以怎样比较?

     让学生小结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习题精编

一、填一填:

1.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五位是(      )位,亿位在第(   )位;小数

  部分从左边起,第一位是(      )位,万分位在第(      )位。

2.15040800.56里面有(  )个千万,(  )个万,(  )个百,( )个十分

  之一,(  )个百分之一。

3.一个数的千万位、万位、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其它各位上都是0,

  这个数是(               )。

4.用数字0、7、3、9、8、5组成一个最大的六位数是(         ),最小

  的六位数是(          )。

5.8.954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

  数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

6.将一根23 米长的木料平均锯成4段,用去其中的一份,用去这根木料的

  (   )(   ) ,用去(   )(   ) 米,还剩(     )%。

二、选一选:

1.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缩小1000倍是3.45,这个数是(   )。

A  0.345      B  3.45       C  34.5         D  345

2.用三个2和两个0组成一个五位数,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

      A  22200     B  20202     C 20022        D  22002

3.求一个圆柱需要多少铁皮一般用(   )取近似值,求圆柱的容积一般用

      (  )取近似值,求一堆圆锥形沙堆的体积一般用(   )取近似值。

      A   四舍五入法    B  进一法      C  去尾法

三、读一读:

          73986.403          60099000         100020000.002

     读作:            读作:             读作:                  

四、写一写:

    一亿八千万       零点三零零二    六亿七千一百五十万零六点零五 

    写作:           写作:          写作:                       

五、改一改:

    346300=        万≈     万     790034080=        亿≈      亿

    2010999=       万≈     万     149640000.5=      亿≈      亿

    0.285=(   )(   ) =(      )%     36.8%=(   )(   ) =(   )(小数)

六、猜一猜:□里面可以填哪些数:

    9□875≈10万              39□0000000≈39亿

七、比一比:将3.1415、314.2%、15750 、3.1425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第3课时 (总第3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p85-86页“练习与实践”10-14题.

【知识要点】

1.倍数和因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3.探索数的排列规律,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体会有限与无限的辨证统一;

4.估计数的大小;

5.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进一步明确奇数和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互化的认识。

3.培养学生探索数的排列规律的能力,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4.使学生在估计和验证的过程中锻炼估计数的大小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方法价值。

【新旧教材差异】

1.旧教材“数的整除”知识以一个单元的内容编排在第10册教科书里,而新教材分别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9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改为“倍数和因数”、“公倍数和公因数”。

2.旧教材中“整除”、“互质数”的概念新教材已删除。“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等概念换说成新教材中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质数”在新教材中侧重说成“素数”。最简分数的意义则变成“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3.旧教材中“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变成新教材中“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难度也比旧教材降低了很多,即只要求学生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作一介绍,但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

    4.扇形统计图在较早的版本中就有这一教学内容,后来删除了,新教材又增设了这一内容,不过要求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建议

1.本节课侧重练习数的性质、规律、大小估计,以及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复习倍数和因数时,注意结合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适当整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并注意适当比较倍数与因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复习第11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指名学生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并适当总结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

3.第12题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填空和思考,认识到:第(1)题中的小数,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大,而且越来越接1;第(2)题中的分数,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小,而且越来越接近0。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数的排列规律的能力,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体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4.复习第13题时,学生估计是有一定的难度,也比较容易产生分歧。教学时不必急于提示答案,可以让学生先把自己的估计结果在图中标出来,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5.复习第14题时,先让学生说说小华家的几项支出中最多的是什么?排在第二位的是哪项支出?如果用分数表示,该项支出占总支出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在图中标一标。

三、知识链接

    1. 倍数和因数          (教科书四下p70-81)  

    2.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科书五下p22-30)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科书五下p60)           

    4. 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六上p98-104)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3的五个倍数:     、     、     、     、         

(2)写出12的所有因数:                                                                            

     结合练习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一对一对地找)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

2.奇数和偶数

  指出下面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是奇数?

  35、72、69、101、0、1、73、1003、2008

  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3.素数和合数

 指出下面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

4.公因数和公倍数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因数,并指出其中的最大公因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三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5.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1题的第(1)小题

 学生口答,说明算理。

 提问:你能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小结: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个分数写成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2.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1题第(2)小题

 指名口答,并说出互化的方法。

(三)复习数的排列规律

1.学生填写“练习与实践”第12题,填完后指名说思考过程。

2.向学生适时渗透极限的思想。

(四)复习数的大小估计及百分数意义的实际运用。

1.数的大小估计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3题。

2.百分数意义的实际运用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的第(1)小题。

(五)全课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