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读题的好习惯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10-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年龄比较小,识字量较少,而阅读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又有限,再加上在思维方式上与成人也不同,所以读题及对题意的理解就成为了部分孩子学习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孩子本身很聪明,学习也很认真,可是一独立做题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下来单独询问,其实孩子是会做的,只是在读题上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错误。这个问题看似不严重,但是,却足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通过观察,我发现低年级孩子在读题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漏读。这是低年级孩子常犯的错误。有的孩子整道题都没看见,导致孩子漏题,而很多孩子自己还发现不了。这就要求孩子读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另外还要让孩子看题目序号,告诉孩子,什么叫大题,什么叫小题,这样更有助于孩子检查自己是否漏读。

2.只读了题目要求的前半部分,剩下的不读了,或看到了却没在意,导致孩子在做题时只完成了题目要求的一部分。如果教师没有引起重视,及时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养成丢三落四的习惯。如:“计算,并验算。”有的孩子就只看到了计算两个字,却没注意到要验算,导致做题时只完成了题目要求的一半,解答不完整。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让孩子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经常带着孩子这样做,孩子慢慢就会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领会题目要求的习惯了。又如:“算一算,比一比。”有的孩子只注意了算,却忽视了比。而通过计算来比较题目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发现规律才是题目最主要的目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孩子的学习就变成了机械的计算,而失去了它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应用、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这时候教师不仅要要求孩子正确的计算,还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上,使学生发现对比题目的区别与联系,进而达到深刻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作用。

3.有的孩子对题目中的字都认识,但对题目中某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如:(一年级下期期末总复习)

    

(1) 比 贵多少元?

(2) 比 便宜多少元?

由于有的孩子生活体验不够,对“贵”、“便宜”的意思不够理解,这时候老师就要向学生讲清什么叫“贵”、什么叫“便宜”。必要时要给学生举例子,如:赛车的标价是56元,手枪的标价是12元,56元比12元要多,我们就说赛车的价格比手枪要贵。反过来说,就是手枪的价格比赛车要便宜。

4.还有的题目要求是以图画或表格等形式来体现。这就要求老师要教会孩子去看懂图或表格。如:(一年级数学下册93页复习第2题:蚂蚁过河)

 

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先引导孩子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要干什么?”学生看清图,弄清图意后才明白,原来这一题是让我们用9分别加上这些数,或用8分别加上这些数,算出得数。然后老师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如:填表

 

足球 篮球 排球

一年级 23个  17个 15个

二年级 25个 24个 14个

三年级 16个 20个 18个

合计

表格里的“合计”就是要孩子算出三个年级合起来有多少个的意思,这一点,老师应该向孩子讲明白。有的孩子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要举例子来帮助孩子理解。

5.有的题目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规律以后去做的,刚开始老师要先引导孩子发现规律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做,然后逐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如:

6.某些题目容易让孩子产生歧义,人为地给孩子理解题意造成困难,这样的题目建议删改。如:       

(小学一年级2011年《暑假拓展》上的一题:小旗上的“8人”指的是拿小旗的人前面还有8人还是一共有8人,这个问题,大人看来都有争议(已经有很多家长把这一题放到了网上来讨论),更何况是小朋友呢!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到时候老师又该怎样来判定呢?所以,在出题的时候,不仅要照顾情境的具体、直观性,还要看图意指向是否明确,是否容易给孩子造成误解或歧义,以免给孩子理解题意增加人为的负担。

一、二年级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不难,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了孩子读题习惯的养成,好习惯将有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