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时折叠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 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  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  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 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  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第四题

【板书设计】

折叠

测量--计算--虚线--折叠

教学反思:

《折叠》这课思考良久之后,还是上了下来,感觉挺难上的。这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课堂组织比较乱,没有调控好。第一次在上的时候,对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处理是挺粗糙的:学生先思考判断后折叠验证,再闭眼回想折叠过程。“回想”这个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究竟学生有没有回想思考我还真顾不着。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如何引导学生看平面图想象折叠过程?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的步骤?第二次在上,我引导学生先定一个“中心图”,即一般情况下把周围连接最多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定为下底,后把“中心图”周围的图形依次折叠,“中心图”上边的为后面,下边的为前面,左边的为左面,右边的为右面,最后一个为上面(如果哪一边没有的当然不折)。这种折叠顺序降低了学生想象的难度,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次序地空间思考。这样下来,教学难点在这里突破了,课堂也更有效。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第一课时    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两个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水、土豆(或其他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师:例如,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电视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 感知体积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①哪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             

   板书:  物体……大小。

 ②你们带来的口杯谁的放东西多,谁放东西少?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容器……多少。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生1:红薯大。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看来,光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谁占的空间大呢?小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容器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4.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5 .区别体积和容积。(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体积大?谁容积大?(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小伙计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小伙计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课件出示p42的插图。)(1)学生看图理解图意。(2)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

2.搭一搭。(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1)学生独立思考。(2)同桌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验证。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懂得要想证实自己的猜想,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五)习题补充:

一、选择填空:

(1)盛满一杯牛奶,(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 杯子       ② 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 沙子       ② 沙坑

(3)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     

   ① 表面积     ②  体积    ③ 容积

 (4) 求做一个无盖木箱用料的多少,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5) 求一个无盖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6) 求一个无盖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7)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正中挖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体积( ),表面积                                                  

  ① 不变      ②  变大     ③ 变小

二、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三、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两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的呢?

五、有人说:“这个木箱的容积和它的体积一样,也是280立方分米。”你同意吗?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