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掷一掷(五)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在学生了解到盒子里装的都是黄色小球后展开:

师:有什么办法在这个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呢?

生1:这个简单,只要把盒子里的黄球全部换成白球就可以了。

生2:错!这样摸到的就一定是白球了,“一定”知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是“可能”摸到白球。

生3:把题目要改成“一定” 摸到白球就对了。

师:你们很善于倾听,也明白“一定”和“可能”的区别。那么应该怎么做才符合题意呢?

生3:那就在这个盒子里放上一些白球就“可能”摸到白球了。

师:放几个可以容易摸到?

生1:多放一些白球容易摸到。

生2:比如里面有10个球,放9个白球和一个黄球摸到白球的机会要比放2个白球8个黄球的机会大多了。

生3:要想容易摸到白球,放的白球个数必须比黄球要多哦。

生4: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不一定。

师: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把数量比例不同的黄球白球放到盒子里进行实验,验证上述结论对错。

小组反馈:

组1:我们组白球4个,黄球1个,摸到白球次数多。

组2:我们和他们相反,1个白球,3个黄球,就不容易摸到白球。

组3:老师,我们特地放了2个白球2个黄球,发现次数差不多诶!

师:通过大家的猜想和验证,发现白球个数比黄球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就小,看来,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所占总数的多少很有关系。

片断二:设计骰子

师:前几天老师到温州乐园玩,参加一个玩骰子的游戏,规则是骰子上面有两种颜色,甩一次,甩到到红色的一面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品。你们想玩吗?

生:想玩!

1、 出示一个一面是红色,其余五面都是绿色的骰子和学生一起游戏。

第一次甩的结果:绿色

第二次甩的结果:绿色

第三次甩的结果:绿色

这时有学生按捺不住开始举手,一边说着:“老师,我知道原因了。”“下面可能还会是绿色。”

老师继续甩,第四次甩的结果仍然是绿色。

很多学生叫了起来:“骰子有问题”“红色的肯定很少!”“这样能拿到奖品的啊?”“得奖根本就是骗人的!”“不公平啊!”

师:我听到同学们的意见了,那么就来观察一下这个骰子吧!

学生观察骰子后老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骰子红色的只有一面,绿色的有五面,甩到绿色的可能性就大,红色可能性就小,得奖机会就少。

师:得奖机会少是不是表示没有得奖的机会?

生:不是,可能会得奖,但机会很小。

师:那么接下去甩,可能会甩到红色的吗?

生:是的,可能会甩到红色。但大部分人还是没有得奖的,都是陪衬,浪费钱!

生:以后遇到这样的游戏就不去玩,得奖机会太少了。

2、师:那么如果你们是这个游戏的设计者,请每个小组统一意见后根据你们希望中奖率的高低来设计一个骰子。

⑴、学生小组活动,用红、绿贴纸设计骰子。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

⑵、学生反馈,展示自己的作品。

组1:我们觉得只有一面是红的容易让人说我们小气,一眼就看出不诚心让人得奖,所以就贴了两面红色的,这样得奖的可能性增加了,但比起来还是没得奖的可能性还是大些,不会亏本。

组2:我们想游客来活动就是图个高兴,奖品档次低些,但得奖机会大,大家玩得就开心啊!所以我们设计的骰子有4面是红的,2面是绿的。

组3:我们觉得还是公平点好,所以设计了3面红3面绿,得奖和不得奖的可能性大小差不多,完全凭运气,又不会亏。也不狠赚,这样最好。

师: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讲的都有道理。通过设计骰子,大家不仅学会知识还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深入思考问题,是最大的进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选择与学生现实中已有的经验相耦合的信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我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性大小”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猜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摸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三个活动“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猜想“怎样做才容易摸到白球?”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小小裁判”、“选词填空”、“造句”“涂一涂”和“设计骰子”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得出结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讨论怎样设计骰子,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代表小组演示汇报,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四)、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乐于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体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化中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中“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可以紧凑些、把多些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更为科学合理。

执教者: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王 碧

设计者: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王 碧          指导者:温州市鹿城区教研室  卓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