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7比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6-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比大小

一、 教学内容

二、 教学准备

课件、每同桌两人准备4只兔子、4只小羊、5只小熊、3只小猴的图片、以及一张粘贴表。

三、 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选择

(一)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以及部分学生已经模糊地知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认识“=”“>”、“<”这些符号,而是让学生理解“>”、“<”、“=”含义以及学会运用这些符号。教材提供“猴子分水果”的情境过于简单,比较大小的素材过于单一。所以笔者大胆舍弃原主题图,创设了森林里4个家庭拔河比赛,丰富了比较大小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比较“大小”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动物拔河”比赛中,通过让学生整理、比较,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在情境中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  教学策略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凌乱的小动物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在“公平”与“不公平”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体验参与教学的快乐与成功,把学生真正推倒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四、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感知物体多少。(课件)

1、 出示情境:小朋友们,今天森林里要举行拔河比赛,你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家庭来了?

2、 数一数:他们各个家庭来了几只呢?

3、 理一理:现在这些小动物就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想请帮忙把每个家庭的运动员们整整齐齐排好队伍?(同桌发一张粘贴表,下图)

森林拔河比赛

4汇报:让整理又对又好的小组介绍自己的经验。(学生用的是图片)

森林拔河比赛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森林拔河比赛

兔          兔 兔 兔

羊 羊 羊 羊

熊 熊 熊 熊 熊

猴 猴 猴

 

二、合作操作,感知数的大小。

1、 同桌设计比赛方案。

刚才我们已经整理出了4个家庭,那么哪个家庭和哪个家庭比呢?请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来说说谁和谁比。

2、 反馈汇报,教师板书。(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小兔家--小羊家     方案二:小兔家--小熊家

方案三:小兔家--小猴家     方案四:小羊家--小熊家

方案五:小羊家--小猴家     方案六:小熊家--小猴家

3、 认识“=”

(1)在这么多种方案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公平?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样多,都是4,最公平。

(2)你怎么知道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样多呢?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3)像这样两个物体一样多,在比较的时候就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教师并板书“=”。并跟读“4=4”。

(4)读一读“=”,说一说“=”样子,写一写“=”。

(5)你还能“=”来说一说吗?

4、 认识“<”“>”

(1)在比较大小的时候,除了“=”外,你还认识哪些符号?

【备选】若学生能说出“<”“>”,教师直接让学生说说哪两个家庭比赛可用“<”或者哪两个家庭比赛可以用“>”?

若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可以出示其中一个方案,如:小熊家和小猴家比赛,公平吗?为什么?引出“<”“>”。

(2)你怎么知道谁多谁少?进一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引出数字之间的比较大小。同时板书“比大小”的式子。

(3)学生说说“<”“>”的形状,并指导书写。

(4)谁能用“<”“>”来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5、进一步认识“=”“<”“>”。

让学生观察板书的算式,小组讨论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6、讨论:假如你是小羊家的一员,你希望和哪个家庭进行比赛?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识。

1、补充练习。

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

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4个梨。  填(  )○(  )

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

2、5>()

3、在方框中画圆圈。

               <                   <

4、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四、课堂总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进行比较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创设森林拔河比赛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数数、整理出需要比较大小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较两个物体数量上的多少,最基本的方法是一一对应,让学生通过整理既复习了前单元“比多少”的基本方法,又为下面教学比大小做好铺垫。

让学生说一说哪里见过“=”,不仅巩固了“=”的意义,而且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现实学习起点。

“<”“>”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加以概括。

开放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去想,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正确的即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结论的不确定性。

五、 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认识“=”

师:谁也能用“=”来说一说?

生1:1=1、2=2 、……

生2:1+1=2

生3:5-2=3

生4:学边拿出自己的手,边做手势边说,一只手+一只手=一双小手。

生4:爸爸+妈妈=我。(学生哄堂大笑,但生4仍然很自豪的坐下)

生5:我姐姐说:努力+聪明=成功

……

【片断二】认识“>”“<”

师:除了“=”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数学符号是比较大小?

生1:“>”“<”

生2:“+”“-”

生1:“+”“-”不是比大小。“>”“<”才是比大小的。

师:说的很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谁能说说哪两个家庭比赛可以用“>”或者“<”?

生3:小兔和小熊家比赛,小熊家多1只,所以小熊家赢了。

师:你怎么知道小熊家多呢?怎么看出来的?

生4:5>4(教师板书)

生5:小熊和小猴家比赛,也是小熊家赢。5>3

师:那么谁输了?为什么?

生(齐):小猴家输了,它少一些。教师引导出3<5

……

生8:老师我觉得4只小兔和3只猴子比赛,不一定小兔赢了?因为小兔子人小没力气,小猴有力气的。

生9(很兴奋):小兔子力气小。那它就输了。4<3??

很多学生都笑了

师:刚才生8和生9考虑很全面,不仅想到个数还想到谁重一点,很厉害。(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如果比较谁多谁少的画,4还是(   )3。

……

六、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素材,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家庭拔河比赛。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情境,展开了 “数一数”“理一理”“摆一摆”“比一比”活动中,将“=”“>”、“<”的教学渗透倒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2、留给更大空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在课堂实践中,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为此,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积极地探索知识海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两种动物的多少时,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3、建立对话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这节课中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平等对话。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用到“=”吗?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教师并没有阻止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而是建立对话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从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互相探讨着、交流着。对于“5>□”,学生刚开始答得比较散,后来有学生就说:我能一次说几个答案。还有学生说:我能全说出来。于是学生开始交流、讨论、总结。然后:“1<()<5”,学生有交流讨论,我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分析交流。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有深度,智慧的火花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不断闪烁。可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放开学生思维的束缚,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更深入的发展。

4、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教学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原因是学生在动物的体重上停留一段时间?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拔河不仅和动物的个数有关,而且和动物本身的重量也有关。4只小兔有可能小于3只猴子,4<3?学生刚刚建立“<”“>”概念又模糊了。是不是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动物个数以及重量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如:小兔子最轻,数量也最少(3只),小猴子3只,小羊4只,小熊5只。动物的个数随着动物的重量而增多,这样能否避免片断二中的尴尬呢?这个问题还值得我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