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