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

时间:2023-08-23 17:55:27 颖聪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精选6篇)

  《24时计时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时、分、秒知识后,掌握了时间单位的进率后进行的。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陈玲老师设计的教学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丰富了情感体验。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精选6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徐老师的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由于“普通计时法”的概念在之前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小学生一天中的3个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让学生通过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小朋友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先唤起学生对普通计时法的回忆,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的录音,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讲“一日=24时”时,徐老师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后,让学生通过“春晚倒计时”的视频明白了一天的起始时刻。这样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生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同时也 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商店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徐老师的课堂让知识充满了活力,把教学还原成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 1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学生有所得的课;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课;也应该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课。纵贯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了这样的课程理念。

  一、能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24时记时法,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教者实施导入部分时,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新闻联播》音乐及时间出发,让他们说出时间(12时记时法),然后再看右上角时间的另一种表示法(24时记时法),通过比较,发现两种记时法,从而引入新课内容。再如:新授中讲授时间表示法的转化时,也是通过学生进行对比及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转化方法的,教者没有更多的解释。在重点教学时,充分设问,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共同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提升。在0点与24点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时间线的作用,突破了难点,学生一看很明了。

  二、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教者在新授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讲解,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是让学生提问题,合作交流,汇报总结。如:今天的研究内容是什么?(让学生对比两种记时法)提出了:

  (1)看到什么记时法?

  (2)看有什么不同?

  (3)你喜欢哪一种?

  问题源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生间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这样掌握的知识才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意识。最后,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得出了两种记时法的名称,不同点及喜欢的记时法。至于哪种记时法好,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也很民主,生生、师生互动非常和谐、民主,最终老师进行了总结,各有千秋。其实,在这里可说明一下,口语中经常用12时记时法,书面语中经常用24时记时法。当下一节课进行有关时间计算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什么记时法好了。在新授小结中,也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生的提问很真实,很有价值。

  三、能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有效、生动的现代教学

  本节课教者没有大量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有两处:一是导入部分,播放了《新闻联播》视频;二是结束部分,播放了钟面上分针与时针行走24小时的`过程,并及时对应显示24小时记时法,并且配了月亮及太阳的图示,显得很生动,很有效。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形象,很直观,很有效。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板书很合理,一看就知道,两种不同的记时法,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教态很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能联系自己的实际(乘飞机起飞及到站时间),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教师的语言也很有启发性,语调适中。

  几点建议:

  1、本节课注重了三维目标的前两个,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但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利用时间对学生进行一点数学文化的教育,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的教育。

  2、时间的记时法。学生很不容易懂,可进行时间练习,本节课练习的容量及密度不大。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 2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钱老师在导入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用课件呈现了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学生的生活作息,以此来切入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

  2、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

  钱老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注重内容的选取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激活了教材中的知识。

  3、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体现了张老师的差异教学的教学理念,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在教学实施中,钱老师也很注重引导,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独立去发现知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合作讨论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钱老师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虽只是一句简短的话,但却看得出她对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要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的重视。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在这节课中,钱老师能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 3

  拖延症肯定是大家的毛病了,当然也是我的毛病,我觉得我是非常严重的患者。现在想起来,我曾经为了一个不超过3分钟的电话,拖延1个月之久,而且动用各种理由。我借的书总是过期哈,都过期两个月了,交的罚款可以再买一本新书了~,还有一本书在我桌上莫有换掉。其实,图书馆我只要穿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我就拖延~

  不过最近一年间,因为开始用记事本,用to do list,用计划和每日反省,拖延症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加上我久病成良医,坚持不懈地同拖延症斗争,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使用了一年的“番茄计时法”

  鉴于拖延症已经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疾病”了,如果你和我一样“拖延”呢,今天你来对了。

  番茄工作法,我买了一个计时器,每次我看书,完成工作的时候我都定时。咔嚓咔嚓的声音,书评里面大多数还是在将其“倒计时法”的内容,番茄工作法的核心虽然是“专注于当下”的倒计时,但它还包含有“合理规划任务和分解任务”,“合理规划时间”“坚持自我观察和分析”“对自己要求低一点”等各种有趣而且有效的部分。

  1、先来讲核心的“倒计时法”。

  番茄工作法中的倒计时,就是把任务分解成半小时左右,每25分钟集中精力工作,然后休息5分钟。哪怕工作没有完成,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

  道理是很简单,因为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对任务,尤其是庞大任务的恐惧感。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等等。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把过去的失败和未来的压力都忘掉,只集中于当下,会比较有效率。

  另外,每30分钟的小任务的完成,又是一次小小的激励,使得下一个30分钟更有动力。大家别小看这25分钟,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时间过的真慢啊,刚过了10分钟我就坐不住了,我连25分钟,1个番茄的时间都坚持不下来。我坐立不安阿,不停地看时间,喝水,接电话,走来走去。练习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当下”,培养“专注力”。

  2、合理规划任务和分解任务。

  实际上,这是倒计时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做好这一步,只是单纯设置倒计时,恐怕不会有这么大的效果。例如: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呢?三个步骤,1)打开冰箱门2)把大象放进冰箱3)关上冰箱门。工作内容分解。

  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巨大的任务(例如写演讲稿),化解为非常小的时间单位。(例如用1个星期写演讲稿)确定演讲题目1天,收集资料2小时,1小时写作,括1小时修改,1小时彩排)

  这样的任务就化作周末6个番茄时间(3个小时),可以分布在任何时间段。

  3、坚持自我观察和分析。

  实际上这个,比较像我在“如何使用记事本”中所说的“每日反省”。这也是我用记事本后觉得非常重要的内容。

  没完成几个番茄时间,要自我观察和分析,看看是不是时间规划得不合理,又或者是不是被很多杂事打断了。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不断在在最开始的基础上提高。

  因为人的心理中,总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心理,今天听说“番茄工作法”了,觉得很好。觉得只要坚持半小时设个闹钟,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实在是自欺欺人,要意识到,自我改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自我观察和分析,提出小的改进方法,才会慢慢改变原有的坏习惯。我每天花1番茄的时间反省自己一天做的事情。看看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4、慢及是快。

  对自己要求低一点。因为大部分的人总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买过健身卡的人有莫有?我刚买健身卡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会一周起码去3天,算一下,5000的年卡不算贵。但实际上,据说有超过70%以上的人,一年去的次数不超过10次。“健身房”盈利的要点。就是利用人心理上的弱点

  对这一点有所认识,无论如何算是我的一个重大转折。我以前就是那种雄心勃勃,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的人。买健身卡这种事,我也做过,而且不止一次。舒适堡就在我对面一条马路,我刚办卡的时候,一个星期去两次,两个月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我以为我写一篇演讲稿1番茄就够了,其实我需要4个番茄。而且我一直拖到下午四点开始写~

  我已经慢慢意识到这点。要以非常低的标准要求自己,然后逐渐进步,渐渐养成习惯。

  但是它抓住了“实战性”三个字,就“倒计时法”这一点上,讲得非常仔细,而且步骤清晰,便于操作,还是很推荐大家看的。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 4

  本周,有幸学习了张老师教学的基于学生微视频预习的《24时计时法》。感受如下:

  一、培养学生比较、总结和归纳的数学素养

  课堂上,张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说说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两种计时法建立清晰的概念,理清两种计时法的异同,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总结和归纳能力。

  二、数学紧密联系生活

  通过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24时计时法,张老师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24时计时法,为什么使用24时计时法,让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的便利和重要性。同时,在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又让学生针对几个例子进行两种计时法的换算,巩固对两种计时法的运用。

  三、融数学文化与课堂中

  张老师在让学生充分认识24时计时法后,在课程结尾简要介绍了古今中外的计时法发展演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在钟面上表示出24个小时,教师出示申请了专利的在钟面表示24时的钟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更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不足:在教学把24时计时法换算成12时计时法时,在学生发表想法后,教师的总结过于简单,没有系统梳理两种计时法进行换算的依据。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 5

  在林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不再退缩,而是主动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思维;不再从众,有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问题。数学课不是知识的灌输与模仿练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成了“精彩”的.主体。

  林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是,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造“精彩”。课堂的“精彩”是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的“火花”。林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民环境,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才会有这样的创造。如:让学生来定这节课的研究内容,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找准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林老师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又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课始,以猜电视节目为材料,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是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的,课中,林老师还用一条直线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

  (3)激发情趣,让学生乐于创造“精彩”。林老师上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给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取名字、当回小小推普员等,整堂课都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创造“精彩”。林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避免教师的权威者的角色影响,设计的问题多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发展性。如: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你喜欢哪一种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应该怎样转化等等,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教师的问题设置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也就容易迸发“精彩”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 6

  本周三在新区三小听了三节关于《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三位教师在本课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了24时计时法以及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

  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与童话情境哪个更能建立时间观念?

  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三位教师用了不同的导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用的是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信息,有车票、电影票等;第二位教师用的是两个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第三位老师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误会设疑导入。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在练习时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删除了,第二位教师却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上用24时计时法写出时刻。

  三位教师对与导入和练习题的不同处理,我个人认为学习时间,在情境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时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适合的生活情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是如何表示时间的。中午12时之前的,钟面上看到几时几分,就是几时几分,但是到了中午12时之后,钟面上的几时几分要加上12。学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就要在适合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真实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几个素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教师也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公交车站牌,单行道的禁行标志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二、让钟面的时间和时间彩条的联系更紧密些。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都将钟面和时间彩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和联系,这一点我很认同。我对于第一位教师对于一天中钟面上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想个办法区分这两个1时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比较深刻。学生提出了用下午1时来表示,学生也提出了用13时来表示。我觉得教师的这个问题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用一个办法来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想到24时计时法要用13时,而普通计时法要加上时间词“下午”,就是为了能够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表示不同的时刻。但是教师却没有沟通“下午1时和13时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沟通起来的话,那么钟面时间和时间彩条就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就能通过简单的推理知道下午2时与14时之间的关系,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就不言而喻了。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运用地很多,学生平时知道一些,但是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生的零散的认识进行整理和数学化,然后再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年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教案03-21

24计时法教学设计05-18

24计时法教学设计05-18

数学听课心得范文04-14

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精选11篇)08-19

24时计时法评课稿10-07

三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06-24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精选13篇)05-24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1

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