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好书伴我成长教师读书心得

时间:2022-09-24 13:16:2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这样一本好书伴我成长教师读书心得

  平日来,我读过的杂七杂八的书并不算多,但每每读书我就会体会到这份精神粮食所带给我的满足,我把它看作是享受,享受着作者的博学与智慧。当然每一本都会让我受益,但多少全然不同。其中有那么一本书,也是我的案头书,伴随着我一路成长。每次翻开这本书。看到密密麻麻的不同颜色的我所划的波浪线,我都会对这位伟大的作者满怀感恩之情。

有这样一本好书伴我成长教师读书心得

  正是这些引起我心灵共鸣的文字告诉我作为一位教师必须知道的但却从没有人让我意识到过的道理;也是它们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位教师,我也像许多教师一样自以为是地犯了很多错误,而我因为读到了这些宝贵的文字走出了误区。这本我最爱的书的名字是《给教师的建议》,这位伟大的作者就是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事实上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给我们教师提出实实在在的100个建议。接下来我要把这位大师带我走出的几大误区整理出来与所有的教师朋友分享,期待可以引起你的共鸣。

  误区一:备课就是花大量的时间备教科书。

  几乎所有的教师朋友都会有过这样的埋怨:太累了,都没时间休息。如果不用备课就好了。可见备课占用了老师大量的时间。许多不想报考师范学校的人都是因为这一行太忙太累而放弃。那么我们怎么做才可以做到节省备课的时间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他在上一堂公开课时,所有听课老师完全被他的课所吸引,连做记录都忘了。当问他花多少时间备这堂课时,答案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是15分钟”。不知道你是否从这个答话中窥见到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在此我想到这样一样普遍的事实,我们中的很多人在遇到公开课的时候往往用一个星期甚至是几星期的时间去准备这堂课,这样对吗?大家关注的到底是自己的脸面,听课者的评价还是真正的课堂实效?如果一位教师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的认真态度去备好每一节随堂课,我会对这样的教师肃然起敬,比如我们学校的金崎老师,但那样太累了,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会让人筋疲力尽。那么如果要做到像那位历史老师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准备好一节精彩的课,我们又该如何备课呢?

  本书的作者给我的建议就是“读书,每天读,注入思想的河流”。如果你想在备课过程中少花时间,也不至于把备课当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意识:在我们所教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当我们现在所具备的知识与教给学生的知识的比例是10:1时,那么10年,15年后这个比例应该变成20:1,3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也许读书并没有如此神奇,可以让我们用15分钟备好一堂精彩的课,但我绝对相信如果我们坚持读书,我们可以在备课的时候越发自信,而在备课的时候我们的信息提取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些都会提高我课的质量。

  误区二:备课过程中处于注意的中心的只是教材。

  在书中的第89个建议中这位大师谈到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问题,同样让我大受启发。他指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和艺术家。而以下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关于教育能手的备课理念的事实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因为我敢肯定我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做到甚至是意识到。他在书上这样说道:“一个具备优秀教育素养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教科书的。他们是在仔细地思索过教学大纲后,再读教科书里的内容。他们会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他们更是会思考为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教学过程的细节,并且在备课过程中,处于他们的注意中心的是学生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对比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明显发现自己的又一个误区,即备课过程中处于注意的中心的只是教材。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意先前的已备好的步骤,很少根据学生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或者给予应当的帮助,可以说是死板地按照备课去上课,不管学生的反应能力与接受程度,似乎非得把自己辛苦备好的课上完。结果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花很多心思去搜索资料和思考教法,但课堂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自己的积极性也倍受打击。其实一个具备优秀教育素养的教师身上非常重要的特征便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在讲述和传授知识时情感鲜明,他们在讲课时是可以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他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课后需要花最少的时间抠教科书。

  误区三:提高教学技巧就是不断地去听课。

  我想每位青年老师都和我一样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然后毫不犹豫地去听课,认为只要去听课就能学到技巧,就能提到教学水平。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是第42个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中这样说道:“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也是一种创造。”

  我们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去听课发现那个老师上得很好,然后照他的办法教,甚至用同样的课件去上课,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心里感到非常郁闷,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老师会把它更多地归因于学生不同,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思考。大师在这个建议中也提到:“学习优秀的经验并不是把方法机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取得某种信念。”因此我们要想提高教育的技巧首先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

  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教学的研究精神,是不可能提高教育技巧的。我不知道大家有否思考过这些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良好的教育效果取决于什么?什么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是什么?等等。如果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去研究,去探索,我们的进步会飞快。

【有这样一本好书伴我成长教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04-11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04-11

好书伴我成长08-20

好书伴我成长作文05-17

好书伴我成长作文03-02

好书伴我成长作文08-23

《好书伴我成长》作文01-26

好书伴我成长精选作文01-28

作文好书伴我成长01-28

征文精选:好书伴我成长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