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6-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生词卡片、挂图、录音、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        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        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        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        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        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        总结全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             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长城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长城》的教案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4.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5.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6.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7.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8.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9.《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10.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