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学为契点,追逐心灵的自由--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7-8-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在校长的推荐下,利用寒假,我认真地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是一部经典影片,看完后感觉有个东西触动了我的神经,有点酸酸的、隐隐的疼痛感。影片里夸张滑稽的肢体动作,令人捧腹大笑的言语,透露出在现实教育体制的压制下人性的弱点,并展示了新生一代勇于向“填鸭式”教学体制挑战的勇气。他们这种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跟随人性本真,追逐心灵自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傻”那些夸张、无聊的动作和荒诞的语言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活力,生存的价值以及自由的珍贵。一句“All is well”(一切皆好)贯穿影片。兰彻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贯穿着这一理念,他觉得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用心去做,全心去追求,并且以此来影响周围的人。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因他的心态,他的热情与执着渐渐改变着。热爱学习的他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善于将知识联系实际,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竭尽全力地解决生活的难题。个性上看似张扬的他热爱生活,追逐自由,一切跟随心灵,他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挖掘着人的潜质,诠释着人性的本真。看着同学因不能毕业自杀死亡,他感到万分痛苦,并敢在葬礼上质问严苛的“病毒主任”,勇于向现实教育叫板并发起攻击,是需要何等的力量和勇气;当同学的亲人遇到困难时,他想尽一切办法,竭其所能地去帮助和关爱他们。他总能用智慧和真心通过大胆的行为来改变周围的事,给身边的人带来欢乐、温暖和力量。我想:在这引人发笑的夸张行为和荒诞言语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学就得开心;活就要自由;生就要有意义。

站在教学者的角度来看影片中教育体制与学生个性行为的矛盾,无疑是净化心灵乃至转变教育者理念的“良药”。“三傻”他们是一群渴望知识、探索追求、直面不公平教育,反对“填鸭式、压榨式”教育的大胆青年。影片中的“查图尔”是现实教育模式的“代言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反映着教育体制的缺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让他在学校演讲中丑相百出,这看似是一个喜剧闹场,实际上是对教育体制无声的抨击。查图尔与“三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迥然不同的行为更突出了旧体制与学生个性行为的矛盾。尽管我国的教育制度还没影片中描绘的夸张,但是学习成绩也很受社会、学校、家庭的“追捧”。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被家长至高的期待“笼罩”着,一直承受着升学、找工作的压力。许多三四岁的孩子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就被父母送进各种艺体班,学习所谓的“特长”,可是他们的快乐和童年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家长和学校无声、无情地扼杀。试想想,这些看似关爱的举动难道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他们是否愿意,是否喜欢,有人问过、关心过吗?社会、家长乃至老师在乎的不过是这些孩子带给他们的表面上令人骄傲的成绩!可悲!成绩、分数、各种考级从一开始就打磨着孩子们的天性,现实教育模式与学生个性行为之间的差距和矛盾真是让人无奈啊!影片中“三傻”与学校教育条例、“病毒主任”的抗衡无声地告诫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孩子、承认个体间的差异,从他们的兴趣出发,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把学习和生活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不以成绩和分数作为衡量成才的唯一标准,让他们学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学。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开心快乐的学习才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保障;广阔的天地才是他们任意挥洒的场地,自由的灵魂才是他们追逐的梦想。“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嘛!尽管理想的教育与现实仍有差距,矛盾依旧突出,但是作为哺育祖国栋梁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与职责去缩小这份差距,摆脱“应试、填鸭式”教育模式,转变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契机,放手让他们去探索未来,追寻人性的本真和心灵的自由。

 

[以趣学为契点,追逐心灵的自由--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观开学第一课有感为梦想而努力有感

2.生死契约(随笔)

3.观《开学第一课》有感随笔

4.随笔日记听歌有感

5.生活随笔:今夜有感

6.生活随笔:生气有感

7.随笔日记今夜有感

8.为强国而努力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9.生活随笔:为活着而工作

10.心情随笔:以风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