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4-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五、六、七自然段,了解作者和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及结果。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无所不能”“平心静气”“威风凛凛”“安乐窝”等词语。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含义。

4、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

谁记得原因?板书

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

师: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

师: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 理解感悟

1、师: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师:(学法指导)刚才我留意到这位同学,他在自学的过程当中,不但抓住了重点的语句,而且及时地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家可以借鉴。

2、小组交流: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中说说吧!

3、全班交流:

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预设:

● 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生:(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

生: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师: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

谁愿意来读读这句!

生:读句子。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师:还有谁想说说?

生: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

师: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

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

生:读句子。

师: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

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 剪碎稻草

生: (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师: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无所不能”、兄妹俩的动作、神态、他们的心情。

生:(谈感受)相机评价。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

生:(齐读)

●师: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谁能读出这种细心。

生:(指名读)

师: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师: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

先和同座说说。

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读这个部分吧!

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读: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

(思维拓展)

师:兄妹俩想啊:小蚂蚁,你们快快长大吧。(CAI: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些是兄妹俩的美好愿望。下面请大家以“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我仿佛已看见 ”开头说说你对可爱的小蚂蚁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打三个点,指两名学生说)你们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号所想表达的呀!

●3、(过渡)师:同学们,(指板书)兄妹俩用心地扎着小洞眼、认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饼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心和努力,他们认为小蚂蚁定会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可结果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

生:逃得无影无踪。

师: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充满爱的新家,书上用的什么词?(安乐窝)蚂蚁们干嘛逃得无影无踪呢?

角色转换:如果你们就是这安乐窝中的小蚂蚁,来,倾诉你们的心声!

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气,但空间小。(评价:原来你喜欢大自然的广阔、自由。)

B、有稻草碎,虽然温暖但不自由。(评价:你的家不是这样的,你不喜欢被关起来,渴望自由,渴望快乐)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评价:你愿意无拘无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劳换来食物啊!)

D、你们的饲养就是囚禁呀!(评价:原来蚂蚁的感受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师:令人欣慰的是蚂蚁们的呐喊小作者听到了,谁来读读。

(CAI: 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生:(指名读)

师:对,小蚂蚁不愿被关着,它们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组的同学读读?

生: 读

师:是呀!蚂蚁们愿意忙碌、奋斗,他们渴望自由。三四组的同学在来读读。

生: 读

经历了两次养蚁的失败,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师:让我们看着黑板,大声地读出来吧!

生:齐读句子。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师:(课件)课后练习3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作者曾经这样认为,(CAI: 1、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可文章的结尾,作者却悟出了:(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第一个句子讲的是作者小时候的想法,第二句说出了这个想法其实不对。

师:对,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以为蚂蚁可以由人来饲养。第二句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养蚁”结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蚂蚁们不愿被关起来由人来饲养,像这样以第一句开头以第二句为结尾,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同学们,兄妹俩第一次因好奇饲养蚂蚁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顾蚂蚁,结果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你们是否明白课题为什么是“囚蚁”而不是“养蚁”吗?

是呀!作者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饲养蚂蚁,以为它们会喜欢,但小蚂蚁们却毫不领情,因为这样精心的“养”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无情的“囚”。

四、作业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本文作者赵丽宏的另外几篇记叙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与同学们分享,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如果你也有像他这般有趣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囚 蚁

兄妹俩……养 蚂蚁……囚

旋紧 死

剪碎 逃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

[《囚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2.小学信息《曲线工具的使用》说课稿鄂教版

3.囚绿记的教案

4.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写作梦》教案

5.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6.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蚁国英雄》教学课件

7.《纵囚论》原文及翻译

8.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图案设计》教案

9.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夏天和冬天》教案

10.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