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

时间:2020-11-01 09:42:35 醉翁亭记 我要投稿

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

  【原文】:

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简】: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人州太守时所作。文中记叙醉翁亭的话只有三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作者的主要笔墨,用于描绘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的景色以及游人的游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环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注释〗环:环绕。 皆:副词,都。环:环绕着州城。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其:代词,指州城。 之:舒缓语气,无义。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注释〗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潺潺:流水声。 于:从。酿泉:泉水名。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注释〗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回:回环,曲折环绕。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靠近。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于:在。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注释〗名:命名。太守:官名。这里是作者用古自指。自谓:自称,这里是用自称(即醉翁)来命名的意思。

  ○只说“太守”而不称其名,为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设伏。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

  〖注释〗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注释〗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乎:于。介词。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注释〗 得:领会。 寓:寄托。后一句的两个“之”,都代“乐趣”。“得之心”“寓之酒”,即“得之(于)心”“寓之(于)酒”,介词“于”均省略。

  □以上是第一段。开头一句“环皆山也”括描述了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所作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接着写亭的得名,引出太守寄情山水之乐。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太守自谓也。”但太守谓谁,暂且不提,埋下伏笔,直到全篇结句点出。这样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应直到效果。在说明醉翁亭命名原委以后,文章接着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注释〗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可译为“像那”。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霏:雾气。 开:散。 归:回,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美好的树木枝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注释〗芳:香花。发:开放。 佳木:好看的树木。 秀:开花,草木盛,这里指滋长的意思。阴:浓阴。.

  ○“风霜高洁”是一种并提式结构,要理解为“风高霜洁“的意思。因为风可以说高,但不能说洁;霜可以说洁,但不能说高。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前两个“而”是连接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偏正关系;后一个“而”是表示顺承关系,连接两个分句。

  □以上是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若夫”表示承接上文,另提一事。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生动表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朝而往”以下四句,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人游也。】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州人在旅游。

  〖注释〗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 :腰背弯曲,“”用指老人。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注释〗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貌清澈。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鱼、酒、肴、,皆取之当地,深得游宴之乐。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

  〖注释〗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注释〗颓然乎其间:醉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照应上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文意又深一层。

  □以上是第三段,是全篇的主要部分,描写最细腻,感情也最强烈。“至于”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先写人之游,表现了人和平生活之乐,再写太守之宴,表现了太守与民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

  第四部分(第四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

  〖注释〗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词组。

  【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

  〖注释〗阴:形容枝叶茂密成阴。: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去: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