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模拟讲课

时间:2022-05-16 03:09:13 朱自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荷塘月色朱自清模拟讲课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荷塘月色朱自清模拟讲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

  (学生讨论)

  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散文中有侧重写景的,像《荷塘月色》《听听

  那冷雨》,也有侧重写人的散文像《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又有现代小说《祝福》《边城》(节选)和古典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之分。这些作品乃是经典中的经典,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教材的编写者特别提醒要“慢慢”,这不仅是告诉我们文本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是在提醒各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万不可焦躁不安,囫囵吞枣,要平心静气,聚精会神,仔细揣摩,反复吟咏,最大限度地获得营养,努力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同学们觉得这类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应该把握哪些要点来阅读呢?

  (学生发言,引导归纳为三方面——景物、情感、语言。)

  师:同学们的回答能够切中要害,我们一起来了解《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幻灯一)

  (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

  (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二、听录音,欣赏课文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名家朗诵的《荷塘月色》,随着那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去想象那唯美的荷塘月色的画面,进而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

  (语文课上一定要有读书声。尤其像这样的经典美文,更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至于读书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可自由放声的朗读,可以默读课文,可齐读,可个别读,但我以为选择在欣赏名家朗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诵读的方式效果更好。一者名家的朗诵本身是一次美的创造,具有示范作用;二者欣赏名家的朗诵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欣赏这类写景散文,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执教时本人便采用了这种方法,一切方法的采纳都要从效果出发,什么样的读法最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

  三、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师:文章虽长,但由于文字的魅力加之名家声情并茂地朗诵,我发现同学们一直陶醉其中。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生:本文写的是作者游荷塘。

  师:概括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位同学概括的语言是很简洁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用词值得推敲,“游”是单音节词,不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语规范;再者“游”有漫游、游览、游玩之意,究竟是何意,表意不明确;三是内容概括得不全面,丢失了一些重要信息。你能针对这些问题将你的概括修改一下吗?

  (该生思考,口头修改。将游改为“漫步”,补充“夜晚”这一时间信息,之后面露难色。)

  师:你的修改比先前准确了许多,不过你是否考虑过“漫步”是作者的行为,作者在文中主要是写这一行为吗?

  生:作者是写自己漫步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除了写自己看到的以外还写到了什么?

  生:还有作者想到的。

  师:很好。请你将课文内容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月下漫步荷塘的所见所想”。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者对学生的概括必须给出恰如其分的评点,并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进而做出最佳的概括。在教师的`点拨下,由该生尝试修改,自我完善。她的最终概括是“作者月下漫步荷塘的所见所想”,虽然没有一步到位,完善的过程也不十分顺利,但我能感觉到这位同学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课堂上适时点拨,及时纠正,自我完善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一个分解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如若在一个简单的否定之后给出一个所谓的完美答案,看似顺利完成教学步骤,实际上是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应该时刻关注教学的实效性。)

  四、重点研究前三小节,落实学习目标(一)。在阅读中揣摩品味作者的独特情感世界

  (这个教学步骤是体现实效性教学的关键步骤,执教者的指导思想是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关注专题,将“慢慢”落到实处,使“欣赏”深入人心;二是关注文本,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中触摸作者的形象,感知作者的情怀,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价值和妙处;三是关注学生,把好学生的脉搏,跟踪学生的思维,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放任自流,应积极引导,迅速纠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

  研究第一小节——把握独特心境

  师:本文重点写了作者月下漫步荷塘的所见所想,那么触动作者月夜漫步荷塘的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

  大家异口同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请大家阅读书后“活动体验4”的前两段资料:第一段是选自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后一段是选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阅读之后请大家归纳各自的观点。

  生:它们分别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探讨了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原因。

  师:概括得简洁而准确。作为一个社会人,本身就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矛盾之中,政治的、伦理的矛盾,社会韵、家庭的压力随时随地都会压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种压力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郁积在人们的.内心,让人心神不宁、烦恼郁闷。所以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将一个心绪不宁,烦恼愁闷的形象推到我们的面前。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执教者本意并非要学生得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资料、分析资料进而有个性化地解读。从实效性教学的角度来看,个中原因教者以为没有必要在课堂内深究,可以留到课后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师:请一位同学将第一小节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生读第一小节)

  师:读得很投入。该节文字开头就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心境,并交代了写作缘由,那么大家能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词句中领悟到作者内心的那份“不平静”呢?

  生:(几乎将第一小节又读了一遍。)

  师:不错,这些句子的确能表现作者内心的那份“不平静”,但“细微之处见精神”,你能否挑出一些词语来分析品味其中耐人寻味的意味?

  (该生说“悄悄”可以表现,但未能剖析到位。)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第二句中有一个“忽然”,我感到这个词语耐人咀嚼,夏夜庭院纳凉,微风习习,凉爽舒适,尽情享受便是,但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种跳跃的思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心绪不宁,同时我们又能读到作者想摆脱烦忧、排遣苦闷、找寻宁静心情的那份特别的渴望。既然有苦闷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加以排遣,朱自清选择了“月下漫步荷塘”来排遣苦闷和压抑。

  (如何将文本读慢、读细、读透,教者必须有示范性的引导,放任自流的结果就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便是一句空话。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独特心境——渴望摆脱颇不宁静的心绪。)

  研究第二小节——找寻景和情的契合点

  师:在“家”与“荷塘”之间有一条小路,文章的第二小节勾勒的便是这条小路的轮廓。请同学们阅读第二小节,阅读过程中圈画出那条小煤屑路的特点。

  生:“幽僻”“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师:回答得很全面。这条小路“幽僻…‘寂寞”,今晚因为有“淡淡的月光”而消退了“阴森”和“恐怖”的气氛。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说明作者很喜欢这种幽静淡雅的氛围。

  (有一些补充但基本停留在分析的层面。)


【荷塘月色朱自清模拟讲课】相关文章:

朱自清春的讲课教案08-2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12-02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07-20

朱自清《荷塘月色》鉴赏11-21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03-03

荷塘月色朱自清简介12-01

荷塘月色朱自清段落04-1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鉴赏08-15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原文03-2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