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时间:2024-04-23 10:55:10 偲颖 张爱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精选8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精选8篇)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1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是一篇特别具有震撼力的小说,特别是对学生或者是青年人,看过后会给你一种当头棒喝之感。张爱玲通过罗与密斯范的爱情婚姻纠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张爱玲在小说中并没有给主人公取上具体的名字,只是用姓氏简单的替代,视乎代表着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个人出现,她要表现的是一群人,特别是现代的青年人。

  罗为追求自由婚姻,而想同密斯范结婚。而整个过程却演变成了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张爱玲用极具喜感的结局收场,罗与她的三个妻子最终生活在一起,一夫三妻正好凑成一桌麻将,这样的语言极具的辛辣与讽刺。张爱玲并不是要展现罗的爱情的悲剧,也不是要你为罗与密斯范的婚姻痛哭流涕。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现代年青人的彷徨、迟疑以及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罗与密斯范都是自命于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他们的打扮很摩登,他们的知识很丰富,他们明明知道有些事是不应该做的,可他们却偏偏要这样做,这才是最可悲的。

  罗同自己的妻子不是自由恋爱有感情的情况下而结合的,他想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这并没有错。但是他同密斯范恋爱后,他同妻子张氏的离婚,是一拖再拖,长达六年。因此让密斯范误以为罗不愿意与自己结婚,而去同当铺老板相亲。罗一气之下又同王氏结婚,因为当铺老板反悔,密斯范又变成单身,罗与密斯范相见后,罗觉得密斯范还是同自己相识时那样美丽,他们二人都认为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对方的`没有变,罗又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同王氏离了婚。罗与密斯范是足足等了11年终于是达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可是这段爱情长跑完成的婚姻他们并没有好好的珍惜,而是觉得自己的美梦被打碎了,因为罗同两位妻子离婚,把大部分的财产都给了这两位前妻,他变成了实足的穷光蛋,这让密斯范后悔嫁给罗。密斯范这样受过现代教育的女子,结婚后不去做事,只想贪图享乐,沉迷于赌博,这同没有受过教育的传统女子又有什么区别呢?这让罗后悔娶了密斯范。在生活的逼迫下,在金钱的驱使下,罗接回了他的两位前妻,因为他们通过离婚都变成了富婆,因为传统思想不愿改嫁,也愿意接受罗,最终造成了一夫三妻的讽刺结局。张爱玲在小说中可谓是狠狠的批判的这些受过教育青年人的空想主义,浪漫主义。他们以反封建为口号,要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要自由恋爱,因此抵抗自己的父母,辱骂自己的家庭。可是他们实际行动起来却是犹疑不决,徘徊不前,就算是抵抗父母获得了胜利,达成了自由结婚的愿望,就是金钱的诱惑,也可以让他们改变一夫一妻制,这种现代文明社会最最基本的理念。如果是由这样的青年人,我们可以实现创造一个民主、自由以及文明的社会吗?像罗与密斯范这样的年青人,他们的口号很响亮,要反封建,要民主、自由。可就是这小小的婚姻问题,就完全暴露他们的迟疑、徘徊彷徨的性格。只要能够有金钱,就可以抛弃以前所追求的自由。这种口号多过实际行动的行为,这种享乐主义,空想主义的思想如果在青年人中泛滥,真正的民主、自由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就算是勉强一时得以实现,也会复辟,走以前的老路。

  罗与密斯范可以欣然的接受一夫三妻这样的局面,还一直标榜自己是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难道这不让人可笑吗?作为五四以后的青年人,如果都像密斯范与罗这样,五四所提倡的民主、自由只会是永远的空想。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2

  文中讲述的是一个罗姓“渣男”娶了三个老婆的故事,张爱玲笔下的男子大多是渣男,如《色戒》中的'易先生,《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沉香屑》中的乔琪,不是已婚出轨的男子就是游戏人生的浪子,将女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而《五四遗事》中的“罗”的经历印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罗”本是一位家境殷实,收入不错的年轻人,有一位乡下的妻子,然而他在城里生活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密斯范,两人浓情蜜意,罗为了给密斯范一个交代,不畏艰难险阻与妻子谈判了六年之久,仍旧僵持不下,密斯范也对他失去了耐心,家人为她定了另一门亲事,罗知道此事之后,也生气起了报复心理,与妻子离婚后,立马叫媒婆说了一门亲事,娶了王小姐。

  世事难料,当罗第二次结婚后,得知密斯范亲事告吹,又被朋友撮合和密斯范再次相见,密斯范的美丽依旧让他沉迷,这次他又不遗余力倾家荡产,最终散尽家财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娶了密斯范。而密斯范婚后却开始疏于打扮,不修边幅,让罗十分不满。这时有人提议叫罗把第二任妻子接回家,罗动了这个念头,当把第二任妻子接回家后,又有人提议为何不接第一任妻子回家?罗又将第一任妻子接回家,最终将三个妻子养在家里,实现了三美团圆。

  罗在和密斯范结婚之前,密斯范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是美丽动人且懂他的,但结婚后却变成了蚊子血,总归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3

  张爱玲曾说她讨厌“爱玲”这个恶俗的名字,但是因为她,这个名字已无可取代。一直很喜欢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简短而精致,人物形象饱满,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又常常出人意料,很多句子,或妙趣横生,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不愧为经典。

  《五四遗事》中,张爱玲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五四时期的故事,把那些标榜着“新青年”的人们狠狠地讽刺了一番。

  两男两女,衣着入时,受过教育,算是新时代的大好青年吧,常相约泛舟西湖,吟诗赏月,是如此惬意恬然,这该是享受爱情的美好时刻,无奈两男均为有妇之夫,这于古于今皆于理不合,换做今天来看,这两名“密斯”该算是“小三”。但这也怪不得他们,这是一九二四年,五四运动后的第五年,民主自由之风正盛,崇尚恋爱自由,而作为那个时代的男子,差不多都是还没听到过“恋爱”这个词便已结婚生子,恋爱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主角罗才有勇气下定决心去追求这难能可贵的爱情。他请密斯范等他。罗要以恋爱自由的新生思想去挑战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罗已经感到这可以说是她们的定情之夕,同时觉得已经献身于一种奋斗。那天晚上喝的酒,滋味也异样,像是寒夜远行的人上路之前的最后一杯酒”,他献身于一种奋斗,在他与他的女友与他的同伴看来不顾一切无比伟大的奋斗,他将要踏上远行,离婚注定是一段艰苦漫长的征程。

  提及离婚,家中妻子诧异,不可忍受。他这等于向她宣判了死刑。

  母亲不解。亲戚代为交涉奔走,靠不住,人人以和事佬自居。

  接下来几年,罗很少回家,家中婆媳二人互相猜疑,矛盾升级。

  这边厢,芳华有限,转眼六年过去了,女子是耐不住等待的,任由当初如何痴情。家中安排相亲。而罗的离婚也酝酿得相当成熟,他怨密斯范想另择佳偶,一气之下,又娶了王家小姐。密斯范的婚事却告吹。

  如果故事仅仅如此告终,那也只留下“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的埋怨与擦肩而过的哀伤,但主旨上并未达到张爱玲式的深度。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群满怀好奇爱看热闹的朋友,为他们安排了在湖上月光中重逢那悲哀而美丽的场景。人事变化这样多,恍若隔世,而她却依然与以前一模一样,四目相对的瞬间,千万缕情意,有被勾起。他再次进行离婚,为了他珍视的爱情。不过,过去的他作为伟大的开路先锋存在,而今却被视为卑劣的玩弄女性的混蛋。

  此时她也在抗争,她抵抗岁月无情的侵蚀,还有男子喜新厌旧的天性。到底是女人最懂女人,张爱玲将密斯范的这种心态描写得入木三分,引人共鸣。

  于是又过了五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爱情是一种很虚的东西,更接近于精神层面,更讲究精神上的相通。而婚姻是现实的,当爱情遭遇婚姻,就变得如此力量微弱。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她不再像当初那般讲究妆容,她已无所谓岁月侵蚀,顺其自然。他不满她变了一个人似的。争吵,于是难以避免。

  亲戚撮合下,他接回了离了婚的两位夫人。在他本为两人筑起的爱巢里,拥着三位娇妻。

  彼时已是一九三六年,罗为爱而战,已持续了十二年之久,但收获了什么?真的是他想要的真爱吗?

  小说的结尾,“难得有两次他向他朋友诉苦,朋友总是将他取笑了一番说:‘至少你们不用另外找搭子,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这样的结尾是我最欣赏的,看似平淡描述,平静收尾,实则深刻讽刺却不着痕迹。张爱玲亦擅长讥讽现实,她的讽刺不及鲁迅那般尖锐毒辣,也没有鲁迅针砭时弊目的性极强的思想高度,但却带有一种小女人的挖苦取笑意味,贴切而自然。

  太多的人和事,因为距离而变得神秘而美好,但经过百般折腾,终于拥有时,才发现真相,或许它们并不值得被如此珍视,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只是再回首却不解为何曾经会把这样的事物认为如此有意义而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其实罗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他不该身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也只有在那样一个时代才有那些交杂着新旧思想方式的不伦不类的事物发生。张爱玲是通过罗,将那个时代冷冷地讥讽了。人人宣传五四新思想,张爱玲则不走主流路线,她心思细密,她还原社会变革不彻底的真面目,所以在多年以后远离了那个时代,当人们能以较为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那段历史的时候,她的作品依然能焕发其无可取代的价值。

  张爱玲是文坛一个绝妙的奇女子,我想这应该与她处在半新半旧社会的时代背景关系重大。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是一个新思想与封建传统相碰撞的复杂社会。每个人的.命运都被这样的现实左右,无论是张爱玲的家人还是她本身。很多人说童年时家庭的不幸影响了她的一生,但溯其根源,有那样一个遗少父亲,又有那样一个洋派淑女式的母亲,还不正是那样一个时代才能造成的?所以说是那样一个时代成就了她。

  她便是那样一个奇怪的满腹才情的女子,她从骨子里涌动着一股悲剧感,她相信人生会有片刻的欢愉但她更相信人生有漫长的灰暗。正是这样,她的笔尖总透着一股紧贴现实的冷静,即使有冲动,在她笔下也变得理性。她也写爱情,但不会像很多女作家那般单纯地追求华丽纯洁感动,她总是通过那些外表精致实则不堪入目的爱情来揭露人性的弱点。对于《五四遗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本大可把他们塑造成为勇于挣脱封建藩篱的痴男怨女,但敏感细腻的她,却将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动作或心理,或尖酸的,或伪善的、或好奇的、或嘲弄的,刻画得如此细致,让文章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无关爱情,直指大时代。有人说她生于乱世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其实,她也讨厌战争,她想要安逸的生活,战乱让她原本的希望落空,改变了她原先规划的人生轨迹,不得不颠沛流离,但她的小女人情怀与悲剧感又注定她是那个时代的“异类”,她无法跟随主流,她只是用她雪亮的眼睛与敏感的心,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与人物心理真实地反映出来。

  《五四遗事》并非张爱玲的代表作,但已是如此精品。它的副标题是“罗文韬三美团圆”。如此“团圆”,也是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来的“团圆”,在她所处的那样一个时代。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4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在娘家人面前受尽冷嘲热讽。她在娘家无疑成了累赘和多余,就连她的母亲也不肯怜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个爱她的并能满足她物质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无其他。范柳原,一个不被家族承认的私生子,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回到中国为了寻根,为了找寻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纸醉金迷,放浪不羁的生活,让他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当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纯美的爱情,但他内心深处对此却是如此渴望。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一处,理所应当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她固执地认为,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有一丝真情,即使仍是无关爱情的,只要对她负责。白流苏或许也不需要,婚姻和爱情,可能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苏的心思,只是“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

  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白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爱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来,一场战事成了两人结合的催化剂。“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跟随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我们的是一串串省略号。范柳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5

  最近心血来潮,又开始读人物传记。

  其实我个人总觉得,读人物传记总有那么点光明正大的窥探隐私和比对生活的人性弱点在里面。

  读到张爱玲,完全是在蜗牛上随机而为之的行为,但读完之后,居然觉得这本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传记是在大学,完全出于伪文艺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读张爱玲是在工作最为忙碌和无聊的时候,因为要去跟片做后期,这是绝对无聊但耗时的工作,当时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间摆着一本张爱玲传,还是繁体,于是成了打发时间的好物。

  两本的作者我都不记得了,但读罢,绝对可以肯定两位的立场和生活境遇绝对不同,尽管传记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样的语言和立场去描述,自然结果是不同的,依稀记得,特别能分辨出一种是社会主义情怀,一种是资本主义视角。

  而这一版,却少了些立场性的东西,让我很喜欢。因为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们也是在努力从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中慢慢挣脱出来,个人认为平和和真正辩证的开始看待问题,是人成熟的.标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成熟,始终处于黑白分明的挣扎阶段。

  首先文章的语言真的好细腻,而且有一股子张爱玲文章的语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身就习惯于这样的笔触。因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资料,实在不多,便无从知晓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爱情,她的写作,始终想秉持着更加中立的视角,我觉得这个尤其难得吧,毕竟我们写文章,总是希望最终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的仰慕之情还是完全可见的。

  如此一来,传记给了读者更多自己想象的空间,诸如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愫,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张爱玲对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译的坚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张爱玲晚年始终不想回访上海的决绝。

  当然,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去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感,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我读过最舒服的一版《张爱玲传》。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6

  读了许多年的张爱玲,也自卑了许多年。在她强大的文字之下,在她蛊惑的气氛之围,我甘愿自己是个卑微的崇拜者。我绞尽脑汁想搞明白一件事,便是她笔下那些精妙句子是如何锻炼组成的。在我看来,那些睿智而尖刻的文字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最佳证明,在遣词这件事上,她似乎并未窘迫或者苦恼过,她是天生的作者、天才的讲述者。我爱她的才情,崇敬她的倔强,同时也为她抒发的关于“咬啮性的小烦恼”而困惑不已。她说自己一直在写那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写得不隐晦、写得戏谑、写得乐此不疲,或许她的志愿便是能够看清世间情爱的真正风貌吧。她用文字和小小的情爱世界谈着恋爱,同时也身体力行地体验着情的伤、爱的深沉。她是那种很执拗的女人,仿佛她看上的',都是上帝事前就为她准备了好久的。

  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轰轰烈烈、不卑不亢;她同赖雅的相遇,历经风雨、甘苦自知。她似乎从来没有抱怨过,对于。她酷爱描写月亮,似乎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才能温暖她日渐冷静的心;她朋友不多,但知己却有两三个;她一生传奇,如今更是声名显赫,可在世时她仿佛更爱深居简出,对繁华不甚感冒;她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可我们永远不懂她心中的神又是谁。她是张爱玲,她是一抹勾魂至魅的月华,亦是一段拂尘而去的传奇。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7

  很多人听说过张爱玲,或许是她那句功利的“出名要趁早”;或许是她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因为爱过,所以懂得;因为慈悲,所以宽容”……有人把张爱玲解读为一种传奇,当然也有人嫌恶张爱玲的冷漠凄清。或许只有默默读完张爱玲的一生,才会多一份对她的理解。就像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是个悲剧:出生于贵族家庭,却处于没落的尾端;遇见了爱情,却爱错了人。虽有文学的天赋,却不得不以文学维持生计,他乡漂泊,居无定所,如同绝望的曼珠沙华,炙热的盛开,最终却只是平静的死亡。

  张爱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但是良好的家境到张爱玲父亲这一代已经完全衰落了。她的母亲是一个新潮的女性,父亲也风雅能文,但是后来张爱玲的父亲因吸毒,以及娶姨太太等,而导致张爱玲母亲与父亲的决裂。可怕的家庭氛围,让张爱玲的童年也因此而蒙上了阴郁,这也是导致张爱玲怪癖和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或许正是这些不幸的经历,文字在张爱玲的笔下才有了真正的.生命,直钻人心。她用敏锐的眼光注视时代,用尖锐的笔锋写出悲惨,生命只不过一纸的笑话和凄然。

  张爱玲是一个爱得义无反顾的女人,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中,她不在乎胡兰成的年纪,不在乎胡兰成的家室,不在乎胡兰成敏感的政治地位。爱了便是爱了,就像她自己所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内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开。”只是这个曾许她岁月静好的男人却彻彻底底的负了她。

  张爱玲在自己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第一炉香》等等代表作,但是天才也让我们感到唏嘘,张爱玲远赴美国后,她的文学创作也随之跌入低谷。晚年的她,生活拮据,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她皮肤病的加重,甚至产生了满屋子都是虱子的幻觉,她不停的搬家于各个汽车旅馆中。最后逝于美国洛杉矶公寓,当她死去三四天后才被人发现。

  张爱玲洒洒脱脱,生平两讫,算账锱铢必较,不爱欠人情,也不爱拖泥带水。有人说她世俗,为了金钱而写作,她也不曾否认。世界遗忘她的时候,她带着天才般的创作来到世间。当世界为她而热闹的时候,她却转身而逃,割断与这世界的瓜葛。

  曾经摘抄过一段评价张爱玲的话,我想,这或许是对她很客观的评论,也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于高楼之上。她悲天悯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里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嚣与极度的孤寂,暗撒一路芬芳,任由裙袂飞扬。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 8

  作为一个当当云阅读的忠实粉丝,我现在大部分的书都是用当当看的电子书。下面这三本步不例外。这本书很不错,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的字体太小无法放大,而且无法把我想要记录的句子记录下来,这算是这本书的唯一的缺点了。

  《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卸妆张爱玲》这三本书就是张爱玲对自己的自传了。我一口气直接把这三本书读完,说明这书真的无法形容的好,张爱玲自己也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妆张爱玲》,讲述的是她早年时期,家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下处于一个怎样的时期。还有她求学路的艰辛。

  《盛妆张爱玲》人刚到中年的时候,荷尔蒙总是会使人向往一种美丽的爱情。我们伟大的作家张爱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兰成的坑中,这个时期比较的漫长。张爱玲形容“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觉得胡兰成爱很多人,不要紧,她可以和别人分享他。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情是不会走到最后。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求签的章节,鸡鸣寺求签:花无百日红艳,富贵难久相伴,易为盛名所累,晚境尘世飘零。看完这个书,你会发现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

  《卸妆张爱玲》晚年,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从炎樱家到救世军,从救世军到文化救济处(一个写文暂时收留文人的地方)。她总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这期间她遇到了赖雅,她的丈夫,赖雅带给她的也是快乐与痛苦并存的。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称的上是悲惨,不过那个时期又有几个人过得好呢。她自己也说“我确实处于一种谵妄状态,人生好像不再是荒凉,它把我推到绝境。”“好像我年复一年,步步走的都是绝路。如同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太悲惨了。”

  在赖雅离世的时候,“我虽然卸下这不堪负荷的重担,可是我这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或倾述的亲人了。偌大的世界,绝对的孤独,尽管我早已经预备着这一刻的到来,但是同样,我一生中无论多早为生命的残破忧患预作准备,当那一刻来临,我还是要痛苦一场的。”“这些天,不,这些年,我实在是太累了。”

  时代造就了她,同时也让她体会了人生八苦。人总会逃不过钱、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没有钱,爱情、亲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较完美的,晚年病痛缠身。

  看完这基本书,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肯定很不错吧。

【张爱玲《五四遗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衣寺遗事散文06-03

秋雨 张爱玲05-28

张爱玲经典段落08-01

张爱玲的名言08-15

秋雨张爱玲05-13

张爱玲 金锁记11-08

经典张爱玲语录07-19

张爱玲情话09-20

张爱玲名言09-22

张爱玲经典语句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