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2-07-25 16:55:19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阅读及答案

  《再别康桥》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下面是再别康桥阅读及答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再别康桥阅读及答案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答案

  一、1.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

  3.C 点拨:A项中“飘” 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 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 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理念】

  1、审美与志趣,唤起乐学。

  2、开放与自主,培养会学。

  3、协作与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教材作用: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精僻的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读诗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文学悟性,启神益智的一把钥匙。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于是,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里就首先选入了大量中国现当代及外国诗歌,《再别康桥》便是其中之一。

  2、分析学生:

  因为当代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大都崇尚简便快捷,追求新潮、时尚,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诗意、情趣体会肤浅,而徐志摩的代表之作《再别康桥》,含有极高美学价值,其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新奇,构思之精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3、教材地位:

  本册第二课特意选编《再别康桥》以便让学生在欣赏了毛泽东诗词的雄浑豪放之后,可转入对另一种空灵柔美诗风的品味,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4、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在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 知识目标:

  捕捉此诗的意象,领悟其间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工具性)

  ⑶ 志趣目标:

  通过网络令学生受到艺术的熏染,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人文性)

  5、教学重难点;

  因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多首新诗,对诗歌有了一定粗浅感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因习惯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而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比较陌生,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利用网络流媒体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下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与艺术美。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方法过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任取任求。此时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仅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时一枚罗盘,一支路标。为其导航引路,此刻,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中讲台上的主讲者,而变成了资源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学习的辅导者与评价者。

  1、搭脚手架、进入情景: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创设一种虚拟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其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临文嗟悼的强烈感觉。

  2、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然后让学生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在广阔自主的网络媒体下进行诵读感悟,自主研讨,协作探索。

  3、效果评价、展示交流:

  最后通过Top2000、BBS、留言薄、聊天室、邮件、QQ等方式实行与人对话,互评师导、切磋交流进行能力的培养。受到文艺的感染,师生互动真是其乐融融,不易悦乎!

  【学习任务】

  具体来说我在主题学习网页中设计了以下六个任务模块并把资源的利用贯穿其中:

  1、音乐熏陶,进入情景:

  首先音乐设景唤醒体验,自古音乐与诗几乎如影随形,音乐的歌词可以是诗,诗的韵律又好似音乐,贝多芬也声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火花,听者的感情最容易被触发。”因此我设计音乐设景采导入新课。唤醒体验。

  在我所设计的主题网页上将有关离别的一些歌曲分为古典类、现代类、流行类,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任意点击(如现代音乐类的《送别》),一曲曲哀婉凄丽的送别歌声能激活他们的情感经历,唤起审美期待,引出离别这一话题。再给一分钟让全班迅速在网上搜寻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形成竞争。以多为胜。这样的导入既为后面联想比较环节贮备了资料,又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并为解读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在课前用网页制作的志摩简介,并上传到网上资源共享。

  在优扬的背景音乐中由学生用略带伤感的语言作出对志摩诗一般的评价使大家对他心驰神往,急于了解诗情斐然富有传奇色彩的志摩在他笔下离别是怎样一种情怀,接下来便自然过渡到整体感知任务模块。

  2、视听欣赏,整体感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是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网络中的MTV动画形式能成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审美状态。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其欣赏能力,思维能力。所以我在制作主题网页上链接了《再别康桥 》朗诵MTV的几个不同版本:有动画版、有影视版、有诵读版等等,学生可依凭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尽情欣赏。唯美清新的画面迎合着志摩深情的吟诵令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双重激荡从而产生不吐不为快的欲望,使这个环节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当学生通过欣赏诵读MTV对全诗有了一个层次的认识之后,趁势转入鉴赏品评任务模块。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文学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阅读答案11-06

再别康桥的阅读答案11-04

《再别康桥》阅读答案11-09

再别康桥阅读答案参考04-12

再别康桥阅读训练及答案11-11

《再别康桥》阅读理解答案11-30

《再别康桥》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11-11

《再别康桥》朗诵及阅读训练(含答案)09-25

关于再别康桥 语文阅读答案汇总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