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诗歌

时间:2023-07-19 10:56:26 雪桃 雨巷 我要投稿

雨巷戴望舒诗歌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戴望舒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戴望舒诗歌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拓展:从多元角度解读诗歌雨巷

  《雨巷》是一首现代派诗的代表作,它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它精致唯美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诗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我们知道,越是经典的也越是开放的,这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提供了可能。本文试着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希望可以为读者更好地进入并理解这首诗提供可能。

  一、诗作联想:伤春与悲梦主题

  《雨巷》描绘了一幅烟雨濛濛中江南小巷的暮春图。诗人似乎对春具有独特的偏爱,在诗《偶成》里写道:“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由此可见,在诗人看来春是与美好的梦相连的。当春已走到尽头,年轻诗人的梦却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伤感之中诗人把自己化身为在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细雨笼罩着的小巷当中他怀揣着一个朦胧而执着的“梦”,“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根据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的“三因素”说,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势,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诗人自小生长在烟雨迷蒙的杭州城,那里氤氲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加之现实生活的残酷,致使在戴望舒创作的诗中频繁出现“春”、“忧郁”、“梦”、“孤独”的字眼。诗歌成了诗人灵魂修养和净化的方式,他沉浸其中倾听自己生命的律动而喃喃自语,同时向深处挖掘了生命缺憾所带来的种种沉郁和悲凄,并在《雨巷》中一一展示出来。

  二、《雨巷》意象的忧郁美

  艾略特认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公式,就是找出‘客观关联物’,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物象一旦出现,就会唤发起某种特定的情意。”(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39.)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词话[A].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11.)诗人戴望舒曾说自己喜欢读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诗,并受其影响。而象征派诗人追求把强烈的情绪寄于朦胧的意象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眼睛”,传达出内心的真情。在《雨巷》中,诗人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强烈象征色彩的意象,如那孤独徘徊的“我”、神秘而古老的“油纸伞”、梦一般飘渺的“丁香姑娘”、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来表达追寻梦的路上渴望遇见心意相通之人及不畏“冰山”、“旱海”对美好梦的执着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寻梦之旅,从鲁迅先生“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喟叹,到徐志摩“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梦的美好被强大的黑暗和恐惧笼罩,政治的血腥、人生的迷惘,使得知识分子再次踏上寻梦之旅,然而紧接着的大革命失败,年轻的知识分子满腔热血却只能将美好的理想投注到诗的梦境中。

  尽管现实和通往理想之路如“雨巷”般潮湿阴暗且悠长,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雨巷中的“我”仍“希望逢着一位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幻想的能与之同病相怜的对象。在这个充满了诗意的,伤感的雨巷里,诗人幻想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向“我”走来,诗人以丁香喻姑娘,颇有屈原以美人香草自喻的风范。而以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以梅雨来烘托悲凉的气氛也是古代常用的表现手法。南唐李璟就曾写下“风里花落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在一起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也以丁香花蕾象征人的愁心。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由那白和紫的颜色。淡而雅的芬芳可见丁香除了代表忧愁还象征着高洁的人格。

  诗人从视觉、嗅觉各个方面感知“丁香花”。这种手法也有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影子。波德莱尔在《交感》一诗中提出了大自然中“味、色、音感应想通”的主张。在此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那结着仇怨的“丁香姑娘”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外化。在那样一个凄风冷雨的时代,诗人是寂寞的,不光是肉体,就连灵魂也处于一片寂寞之中。因而他希望遇见一位像他一样结着仇怨的“丁香姑娘”。幻想中的姑娘最终消散在雨中,走到颓圮的篱墙,走尽了雨巷,可是“我”仍然希望身旁能飘过一位“丁香姑娘”。就像诗人在《寻梦者》一诗中所说“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在青色的大海里,藏着金色的贝一枚。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金色的贝壳。”苦闷,忧郁,却仍然心怀追求。

  三、《雨巷》情感价值美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很突出的艺术特色。1928年,当戴望舒的《雨巷》出现了出现在《小说月报》上时,人们首先关注到了诗中复沓、叠句、重唱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叶圣陶先生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但是,笔者在读《望舒诗论》时发现诗人对这首诗的音乐性也不是很满意,他在《望舒诗论》第五条中这样写道:“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诗情的程度上。”[5](戴望舒.望舒诗论[J].现代,1932,(1).)细读《雨巷》我们发现在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下面,诗人戴望舒在寻梦、失梦的伴奏下唱出了一个寻梦者在寻梦路上对美梦触而不得,得而复失的咏叹调。由“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诗人的内心热切地希望梦能出现;当梦的完美呈现者“丁香姑娘”默默地向“我”走进时,作者似乎真的实现了梦,享受沉浸其中宽慰;可是美丽的“丁香姑娘”带着愁怨,似乎早已象征着梦的转瞬即逝的感伤,“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然而“我”却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通过“得而复失”的圆型结构,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同时,《雨巷》也揭示出了人生所固有的悲剧性,即人往往满怀欲望,有欲望就需要满足,但是,即使欲望是合理的,人有时也会因为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无法得到这种满足,这样,人就会经常陷入一种求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之中,而这种痛苦与惆怅又是人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从而使他的诗作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派精神的烙印。

【雨巷戴望舒诗歌】相关文章:

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03-10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07-06

戴望舒《雨巷》的古典诗歌情结01-03

戴望舒的雨巷03-24

谈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12-19

戴望舒的雨巷经典现代诗歌03-29

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03-25

精选戴望舒《雨巷》原文03-22

戴望舒的雨巷原文03-23

雨巷诗人戴望舒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