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孤独与彷徨

时间:2020-09-13 10:47:09 雨巷 我要投稿

《雨巷》:孤独与彷徨

  在《雨巷》中有丁香般的朦胧的姑娘,象征着作者作为革命党的在遭到“大屠杀”之后若有若无的朦胧的希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孤独与彷徨。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雨巷》:孤独与彷徨

  《雨巷》是中国著名作家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正因为这首诗歌,叶圣陶先生曾送他一个“雨巷诗人”的雅号。1927年夏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专制,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使得全国各地都笼罩在一篇白色恐怖当中。而这个时候的作者也曾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反动派所追捕,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一种孤独和寂寞中独自烦死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心中充满了彷徨和迷茫。而《雨巷》正是这个时候所创作,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同时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首作品所产生的年代,正是白色恐怖盛行的年代。作者作为大革命时代的一员,经历多了大革命失败的痛苦,内心苦闷孤独而又彷徨。在朋友家避难的时候,写下了这首不朽名作。诗成以后,作者并没有及时投稿,差不多一年以后,作者才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的《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惊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所描写的情节,在雨后的江南,在寻常小巷,是一个很常见的情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时节,一个人,带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独自前行。这种前行,虽然漫无目的,但心中也许有一丝丝的期待,期待有一个童话般的姑娘。果然不所料,期待中的梦幻般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也撑着一把同样的油纸伞,走在这寂寥而又彷徨的的雨巷”。

  远远的,我看到了她的目光,带有独特的忧愁,却和我一样迷茫。慢慢的,越来越近了,交错而过的时光里,,她就像梦一样,轻轻飘过飘过我的身旁。最后,又消失在那条小巷的尽头。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彷徨,继续等待。在长久的期待中,那丁香一般的姑娘又缓缓的过来了,“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还是从身边飘过去,走向那不知的远方。

  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孤独迷茫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姑娘就是他理想的化身。他一个人彷徨求索,就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出路,找一个理想,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他的希望。最终,姑娘出现了,却没有带给他任何希望,独自翩然而去,空留下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只剩下雨打油伞的声音,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增添了孤苦的情绪。

  在当时,诗人是苦闷的,但在那种情况下,却又没办法排遣。只好寄希望于诗中,用一种暗喻的手法来表达。他塑造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他自己,而那寂寥而沉闷的小巷就是当时的社会腐朽环境。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彷徨。但诗人没有绝望,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可现实是残酷的,小巷中走来的姑娘,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在《雨巷》这首诗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这种悲剧是作者刻意塑造,代表的是当时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和迷茫。他们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心有期待。他们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就像那丁香一样。只不过,白色恐怖摧毁了一切,也包括他们的理想和希望。因此,这是一个困惑的年代,没有理想,也没有希望。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1](《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这首诗,从整体上来看,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西方象征派诗歌艺术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诗歌里那撑着一把油纸伞的诗人,独自徘徊在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都不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而是作者充满象征意味的刻意锁打造的形象。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我们隐藏事物的本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透过这些意境,我们可以体味作者所抒发的的那隐隐约约的现实情感。那种哀怨的现实的气氛,那种孤独和迷茫的心境,那种期待而又失望的追求,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明白又朦胧,确定而又飘忽,让人感觉到真切,而又无法捉摸。这种境界,就是《雨巷》在艺术上所刻意追求的,也是最成功的地方。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那时候的他,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充满了革命的热情。这首诗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是西方象征主义手法在中国的体现。

  在中国的大革命失败后,后来,在中国苦于找不到出路的他又去了法国留学,因宣传革命被开除。回国后从事编译工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又奔走大陆,香港等地,宣传抗日,多次被捕,始终不改民族气节。由此可以看到,戴望舒是一个爱国的诗人,在当时社会最黑暗的时候,他所作的《雨巷》,或许想要抒发心中的孤独和彷徨,或许有点绝望,但不是要永远彷徨在这雨巷。他是要通过这首诗,并来惊醒处在黑暗中中国人民,不要在黑暗中彷徨,要勇敢得站出来,要打破黑暗的囚牢,要勇于争取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具有特殊时代背景意义,带有西方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象征性和音乐性的不朽名作。这首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性,是可以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媲美的。从这点来看。诗人由此而得的“雨巷诗人”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雨巷》:孤独与彷徨】相关文章:

雨巷与云山诗歌12-25

《雨巷》学案12-11

雨巷朗诵12-25

雨巷说课稿12-05

雨巷有感11-17

雨巷作文11-05

雨巷花开11-17

雨巷散文11-17

雨巷诗歌11-16

雨巷情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