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时间:2020-08-23 16:58:13 余光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师:爱家乡是爱国的情感基础,思乡与爱国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好情感。因此,思乡与爱国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咏叹和歌颂的主题,面对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又是如何抒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乡愁》。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有两个任务:1.通过诵读,感知品味、理解诗歌意蕴。2.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先请同学们把课前查找的资料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你所以解的诗人余光中。

  生: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出生大陆,1950年去台湾,常常隔海眺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想念故乡。1972年,22年的思乡情终于化作《乡愁》这首经典之作。

  生:我补充一下:余光中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所以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师:很好,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这首诗的感情很有帮助。下面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调、语速(在凄清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中背诵)。

  [点评: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配以哀婉的乐声,营造了一种凄清沉郁的氛围,学生渐渐“入境”]

  师:同学们自已试着读一遍,注意全诗感情深沉,宜读得舒缓一些(学生试读)。

  师:除了注意语调外,还应注意每节诗的节奏和重音,下面老师把第一节诗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用“/”划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生:我认为节奏应这样划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音落在“乡愁、小小、这头、那头”上。

  师:很好!请大家根据第一节划分节奏和标重音的方法依次划分出二、三、四节诗的节奏标出重音。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把余光中的《乡愁》朗诵一遍(配乐)。

  师:通过读我们对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还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涵,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愁绪

  师:是的。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绪,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物象把这种愁绪表达出来的?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老师还想问,全诗四节,每节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母子离愁

  生:夫妻离别

  生:生死恨别

  生:骨肉离恨

  师:同学们答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诗的主题和字面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

  [点评:这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教师问的自然,学生答的准确。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这是对学生捕捉和筛选信息能力的一次锻练。]

  师: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诗的意境是丰富的,下面我们与诗人“同悲苦,共欢乐”去品味这首诗美的意境与情感。哪位同学们把第一节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她读的怎么样?同桌的你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出了情感也读出了美感,节奏重音把握的非常好。

  师:本节诗中的“邮票”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想像?

  生:一位游子正用书信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之情。那对母亲的思念深情都寄托在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之上;那对儿子的期盼叮咛都凝聚在一张张洁白的信纸中。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们要善于通过朗读把有声的语言借助联想与想象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师:哪位同学再来把第二节读一下?

  生:我来读。(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有时诗的意境与情感我们能够直接感受,有时需要间接的`体验,有同学的父母出门在外,你思念他们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上个月我爸爸到东北进货,他走了十几天,我时时想起他,不知道他在东北冷不冷,晚上做梦我还梦见他。

  生:今年暑假我参加夏令营,虽然在营地一周的生活很快乐,但晚上没有人给我盖被子,早上没有人喊我起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爸爸妈妈呀!

  师:两位同学谈的很感人,看来大家的情感已与诗融合在一起了。诗中诗人与妻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恰好表达了这种情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评:问题问得不当常常会使学生不得要害,无法回答。特别是本节诗“夫妻之间的思念”情感,学生是无法体验到的,若泛泛问“这节诗表达了夫妻之间什么情感?”学生则大都轻描淡写答“思念”了事。而教师设计的“父母在外,你思念他们吗?”的问题,就起到了“移花接木”的效果,产生了“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功效。]

  师:谁来把第三节读一遍?

  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这位同学把那种生死恨别的愁怨读出来了。“物是人非事已休,欲语泪先流”。很冒昧的问一句:班上哪位同学失去了亲人或朋友?你思念他们吗?请谈一下你的感受。

  生:前年我的母亲因病离我们远去了,她扔下了爸爸和我,永远离开了我们。望着空荡荡的屋子,捧着母亲遗像,我哭了,哭得死去活来……以后再见不到母亲了,我和爸爸怎样生活啊?……妈妈,女儿想念您!……

  [点评:学生说到动情处,泪流满面,哽噎声声,全场师生无不为之感染,空气仿佛凝固,情感达到高潮。]

  师:(满怀深情,眼含热泪吟诵)“……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杯黄土,把生者与逝者永远的隔开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啊!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节诗。

  生:(齐读)

  师: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此时如果你是余光中,隔海眺望,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在想何时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亲人何时才能团聚。

  生:我在想为什么两岸人民不能团圆?

  师:下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本节诗中的情景。

  生:海风掀动我的衣裳;泪水盈满我的眼眶。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那海峡的对岸----大陆!海风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你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家园;海浪啊,你涌动得再剧烈些吧,我要随你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

  师:你的描述非常出色,你读懂了诗人的心!那么请你再深情地读一下本节诗吧。

  生:(再读第四节诗)

  师:在读这首诗时,老师有一个疑问:海峡本来是深深的,但又为什么在诗中用“浅浅的”?是诗人用错词了吗?

  (学生思索,一时答不出来)

  师:来,大家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台湾人民虽与大陆分离,隔海相望,但在他们的心里台湾与大陆不应是分离的,海水是阻隔不了两岸人民的。

  生: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才造成两岸的分离,用“浅浅”表达心中的怨恨。

  师:你们答的都非常好,诗人用轻描淡写的语言表达深深的离愁,言浅而意深。

  师:还有一个问题,前三种愁与后一种愁有什么不同?

  生:前三种是对亲人的思念,后一种是对祖国的思念,感情升华了。

  师:你的悟性真高!诗人的情感如汹涌而进的波涛,伤情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诗人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联系在一起,感情达到了高潮。超越了一般的思乡愁绪。

  [点评: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达,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思”的沟通,问题诱导设计尤为重要。]

  师:一咏三叹的乡愁诗让我们感动,现在请同学们也试着用“乡愁是 ”说一句话。

  生:乡愁是一池潭水,永不干涸。

  生:乡愁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愈陈愈香。

  生:乡愁是额上起伏的皱纹,永远抹不去。

  师:同学们表达得都很好!下面我们试着把诗背一下。背时注意:全诗结构均衡对称,长句短句错落,同一位置的词语重复、叠词的运用,使诗具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生:(学生试背)

  生:我来背“小时候……”

  生:我来背“小时候……”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好吗?(配乐齐诵)

  师:大家背的很整齐。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方法?

  生:我认为学习这首诗的主要方法是一个“读”字。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节奏、重音、语调、语速,另外在读中我们还品味了诗的意境美与情感美。

  师:是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习诗歌首先要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再通过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验诗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升华体验到的情感,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永无止境的。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乡愁》来结束本课吧!下课!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10-25

课堂实录:《乡愁》11-07

乡愁课堂实录11-07

赏析余光中乡愁10-22

赏析乡愁 余光中09-13

乡愁作者余光中09-05

余光中 乡愁 说课稿09-04

余光中乡愁ppt09-04

乡愁 余光中全文09-03

乡愁 余光中 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