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意尽在乡愁中

时间:2020-10-06 12:54:53 余光中 我要投稿

余光中:诗意尽在乡愁中

  在作家余光中的眼中,祖国母亲总是那么的美好,他深深的思念着它。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的诗意尽在乡愁中,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诗意尽在乡愁中

  诗意尽在乡愁中

  ——余光中诗歌中的中国古典意象乡愁情怀

  (一)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乡愁是一种心病,是心灵的思念、哀愁和悲伤。乡愁是痛苦与乐观的统一。乡愁之所以痛苦,因为它是无家可归的经验,是人与家园和自身本性的分离。但乡愁在经验痛苦的同时也在经历欢乐,这欢乐就是在无家可归的经验中已经产生了的对家园的期待和向往,并开始了还乡的历程。艺术作为乡愁的经验和言说,既描述了失去家园的人生存和心灵的痛苦,也让人试图返回家园,重新找到自身存在的根基。”②余光中于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50年5月底,又迁居台湾。多年的海外寄居,使余光中对大陆充满了浓郁的思念之情,乡愁成为余光中生命和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壮丽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余光中的生命剖成两半,他说他无论写了多少乡愁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但他还坚定地说:‘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也不能消除’。”③正是对这些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的眷恋,以及中国的祸福荣辱‘胎记’的铭记,余光中写下了大量抒发消除情怀的诗歌。这些乡愁诗歌中,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以及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成了余光中乡愁诗中特有的诗歌意象,而这些特有的意象更有利于乡愁情怀的抒发。余光中通过这些特有的诗歌意象,与故乡发生水乳交融的联系,从而在思想和情感领域达到还乡,诗比人先还乡是诗人最大的安慰。“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但是,唯有这样的人方可以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返本。”④余光中在其诗《登长城—-慕田峪》中告诉长城:

  “我不是匆匆的游客,是归魂

  正沿着高低回转的山势

  归来寻我的命之脉,梦之根

  只为四十年,不,三千里的离恨

  比屈原更远,苏武更长

  这一块块砖疗的古方

  只一帖便愈”⑤

  余光中无时无刻都在想“渡我的.梦回大陆”。1990年余光中在一本诗集的后记中写到:“我的中国情结仍然是若解未解,反而在海峡形势渐趋和缓之际,似乎愈结愈绸缪了,以致同题的《中国结》先后竟有两首。中国情结更甚于台北情结,并不是回大陆就能解决得了的。”⑥余光中的诗是乡愁的旋律,是乡愁的诗章。《尘埃》、《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小时候》、《中国结》、《嘉陵江上》、《忘川》、《问蜀》、《还乡》、《乡愁》、《乡愁思韵》、《黄河》、《民歌》……余光中用诗歌将这种中国情结上升为一种美感经验——乡愁。乡愁是什么?在余光中看来乡愁的滋味是长江水: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乡愁四韵》,1974年)。乡愁的颜色是海棠红: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乡愁四韵》,1974年)。乡愁的芬芳是腊梅香: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乡愁四韵》,1974年)。

  自《诗经·豳风·东山》篇谱下了中国诗歌中乡愁交响曲的第一个乐音之后,乡愁诗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母题”。余光中将自己的生命经验完美的融入到他的诗歌中,将乡愁反复吟唱,并且力争每一首都有自己对于生活与心灵的体验与新的艺术表现。“余光中的乡愁诗,显示了他对于生命和文字的敏于感受,显示了艺术生命的唯一性即不可重复性,同时,他的感受绝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封闭性的体验,停留在不与读者交流的绝缘的平面,而是通向人生、世界和时代,向美学的高层次提升,获得能引起许多人感应与感通的美的素质。”⑦余光中传诵一时并为《人民日报》所转载的《乡愁》是如此,而《民歌》也是如此: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河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 也听见

  龙 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 也听见

  梦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B型

  哭 也听见

  笑 也听见

  余光中将自己浓厚的生命体验和中国特有的诗歌意象结合起来,并且升华为一种美感经验,用诗歌的形式与读者形成交流,不仅引起了海外游子的共鸣,还广泛的引起了大陆国人的共鸣,这正是余光中乡愁诗永恒的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