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六军阅罢阅读答案

时间:2020-09-07 09:28:2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菩萨蛮·六军阅罢阅读答案

  菩萨蛮·六军阅罢,犒饮兵将官

菩萨蛮·六军阅罢阅读答案

  王安中

  中军玉帐旌旗绕,吴钩锦带明霜晓。快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分兵闲细柳②,金字回飞奏。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③。

  [注]①此词是作者任燕山府路宣抚使时所作。②细柳:本为地名,因汉代名将周亚夫扎营于此且军容整肃而闻名。《史记》载,汉文帝慰劳将士,至细柳营被告知“不得驱驰”,只好“按辔徐行”。

  ③《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讨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词的上片展现了一幅兵强马壮、军威雄伟的画面。“霜晓”点明了检阅军队的时间,“塞”点明了地点。

  B.下片首句对应“中军玉帐旌旗绕”,用典贴切,且照应标题,由“六军阅罢”引出“犒饮兵将官”之意。

  C.“分兵闲细柳”的“闲”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边防力量强大,敌人不敢侵犯,守军自然显得“闲”。

  D.“金字回飞奏”的“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凸显将士的忠君爱国之情。

  14.“快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与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语意相似,但艺术手法和写作目的不同,请具体谈谈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3.D(3分) (“‘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错,应是“‘回’ 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

  14.(6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 ①手法不同:王词用的是夸张手法;辛词不仅使用了夸张手法,还使用了比喻手法。 ②写作目的不同:王词写边防战士的骑艺高超、箭术精湛,是为了显示出军队的训练有 素、能守能攻,侧面赞扬指挥者的高超能力。 辛调写想象中的将士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是为了抒发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的无奈。

  简析

  上片,极写边防部队的军容整饬,将士英武,展现出一幅兵强马壮,秋肃军威的雄伟画面。起势二句突出军帐的威仪和装备的精良,显示出边防部队的强大声势。中军帐外,旌旗迎风招展,剑戟带霜闪亮,兵将官之精神面貌可想而知。接下来二句抓住“快马追风”、“弓声惊鸿”的特写镜头,赞扬边防战士的骑艺高超,箭术精湛,进一步显示出治军有方,训练有素,能守能攻的雄厚实力。这四句虽与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婴,吴钧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稼轩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语意相似,但又独具特色。在这深秋破晓,远守边塞的将士,不畏风寒,驰马弯弓,勤于王事,一声令下,勇往直前,其势可以追风,其声足以惊鸿。将士们的英武骁猛、指挥者的高超艺术自在不言之中了。

  下片,概写犒饮将士,回奏军情,反映出士气鼓舞、思报国恩的振奋心情。首句“分兵闲细柳”照应“中军玉帐旌旗绕”,承写上片“六军阅罢”,引出“犒饮兵将官”以尽题意。暗用“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史记》:西汉名将周亚夫帅军防边,驻扎细柳,汉文帝亲自前往慰劳将士,至细柳营“不得驱驰”,只好“按辔徐行”、“以军礼见”)。说明这是一支军纪严明,神圣不可侵犯的'部队。用典贴切,蕴含有致。尤其“闲”字用得极妙,看似寻常最奇崛。“闲”可作“闲静”解,亦可作“闲暇”解。边防部队的任务是“防边”,是“备战”,而不是“作战”,备而不战,似乎闲而无用,但是,有备无患,实则备有不闲。边防力量强大,敌人不敢侵犯,保境安民,自然闲静。平时加强训练,将士讲武习兵,厉兵秣马,则又不闲。所以,闲于不闲,不闲始闲,正如周亚夫驻军细柳,匈奴不敢侵犯,文帝亦遵军礼,这就是闲而不闲,不闲而闲。作者“六军阅罢,犒饮兵将官”之际,着一“闲”字,则是对这支边防部队的最好评价。词人巧妙地把下片的静与上片的动作对比映衬,为下文写犒饮作铺垫。

  “回飞”二字连锁而出,“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承上启下;“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一种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衷。

  “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上句说皇上御赐犒饮六军,恩重如山。下句说全军将士深感皇恩,决心为国立功。据《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和元年,大将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作者借此激励将士,确平是“言简意赅”,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了很丰富的内容。

  全词写景而不叙事,状物而不写人,却又令人感到事在景中,人在物后。通过景物的描写显示事件的过程和人物的活动,同时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了有记叙,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而且融会贯通,使人物相生,情景相融,叙议相合,浑然一体,自然协调,充分表现了勤于国事,忠于职守,肩负起保卫祖国任务这一主题和爱国精神。所以,有人评论其词“似东坡暮年之作”。正因如此,在高手如林的宋代词坛上,他才有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