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时间:2022-10-27 11:32:2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海棠花

  季羡林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了,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

  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1941年5月29日写于德国哥廷根)

  小题1:作者为什么以海棠花为题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答。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何关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阐释文章最后一句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的含义及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中的远和近是指什么?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远和近的这种心理反差的理解。(不少于10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是全文行文的线索,(1分),因为文章开头由看到别人家园子里的海棠花到自家园子里的

  海棠花,最后写到在异国他乡的海棠花,海棠花串起了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片断,自然唤起了乡

  思。(2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1分)(答到要点即可)

  小题2: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2分)

  小题3:(1) 实写眼前的景物(晚霞)的壮观美丽(1分); (2)烘托作者内心浓浓的思乡之情(1分);(3)寄托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2分)。

  小题4:此处的远指时空距离,近指情感(心理)距离;(2分)围绕只要我们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距离将不再是阻隔谈即可,(1分)但必须举例阐释才行。(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

  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短文海棠花贯穿全文,解此题时要讲清海棠花是如何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并借以抒发作者感情的。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划线句子含义,要紧密联系具体语境和本段中心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不能停留在字面,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理解远和近的正确含义,然后联系现实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2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辨别、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滋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谦让、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语。

  2.读文段,体会“我”内心的变化,填空。

  父亲终于回来了,在等他读诗之前,“我”的心情__________;在他读诗的时候,“我”的表现是__________;在他作出评价后,“我”的反应是__________,甚至是__________。

  3.读了“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__________,父亲的评价是__________,两人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但其共同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划太:辨别 滋润 谦让

  2.紧张极了 头埋得低低的,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再也受不了而失声痛哭

  3.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母亲为了鼓励我,父亲注意的则是诗本身的质量,为了严格要求“我” 对孩子的爱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3

  ⑴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⑵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⑶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⑷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⑸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⑹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⑺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⑻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⑼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⑽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⑾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⑿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⒀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⒁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⒂她死了。

  ⒃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⒄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画线的句子(6分)

  答: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艺术手法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理解鉴赏)。

  【答案和解析】答案:(1)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对屋外动物活动的描写,写出麻雀、斑鸠等动物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动物们的热闹与屋中死寂的氛围、孙小姐估寂的内心世界对比(或反衬),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孤寂。

  解析: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中心,本文主要是塑造孙小姐的形象,对其它的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②了解各自特点及作用;③结合语境具体分析;④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力,能力层次为C、D级(理解鉴赏)。

  【答案和解析】答案:孙淑芸是一个知识、有文化但有非常浓重的封建贞节思想的旧中国女性形象。她虽然受过较为开明的教育,接触过新的思想,但却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丈夫互后,她为了恪守封建贞操观,维护家庭“荣誉”,在“新房”里默默地躺了十年,终于寂寂死去。

  解析:本文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去塑造孙淑云的形象,有直接概括性格的句子,如:有点怪,是个才女;通过动物的活动间接刻画人物形象;找出来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思路点拨】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3)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8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标题含意能力,能力层次为F级(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因为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②因为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性、传统文化,为小产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社会环境;③因为珠子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④因为珠子灯表现主题,通过珠子灯的这一形象,作者了对孙小组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

  解析:本文以“珠子灯”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通读全文,可推知它是贯穿全文。

  【思路点拨】小说标题含意与用意答题注意事项: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B. 孙小组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C. “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不死了。

  D. 小说开关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

  E. 作者对孙淑芸的命运深表同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BD 解析:B项孙小组并没有表现出对封建伦理的怨恨,D项小说开头对风俗的描写与小说是有机融合的,并不是没有关系。

  【思路点拨】四步阅读化整为零。(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美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4

  ①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都是自利的,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项经济活动,只要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增加了自己的福利,就算是实现了效率。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如何实现效率。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这种理论,人们只要爱自己,只要不去损害别人的利益而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合理的。

  ②但现实中许多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许多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没有损害,甚至还能够增进别人福利的事情往往不能实现。

  ③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给两个人100元,由甲决定自己拿多少,乙决定自己是否接受甲的分配方案。如果乙接受甲的分配方案,则双方按照方案各拿各的钱;若乙不同意甲的提议,则两个人都一无所获。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解释,甲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应该是自己拿99元,给乙1元,而且乙也应该能够接受这个提议,毕竟得到1块钱比没有钱要好,尽管少了点,但也增加了福利。但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提议往往要遭到乙的反对而使得两个人什么也得不到。乙宁可自己得不到这1块钱,也不让甲得到那99元。因为乙觉得这种分配方案虽然能够给自己带来1块钱的好处,但不公平程度太高,所以宁可不要这1块钱,也不让甲吃独食。乙这样做不仅考虑到了福利问题,还着重考虑了公平问题。这种只利己而不利人的分配方案怎么可能使他利益最大化呢?

  ④因此,要真正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仅有自利是不够的,还必须利他。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

  ⑤其实,无条件地爱别人也能够给自己带来福利的增加。这种纯粹的利他行为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增加往往不是体现在当时,而是体现在纯粹利他行为发生一段时间之后。典型的利他行为是慈善捐款。

  ⑥洛杉矶的企业家罗伯特·洛奇在捐钱出去的时候根本没有打赚回来的主意,但他在捐了几次款以后发现,捐了款就能赚回来。因为慈善行为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洛杉矶的科学中心入口处的墙上刻着罗伯特·洛奇的名字,见者无不称赞),从而使自己有机会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物。洛奇因为 (A.赞助 B.资助 C.捐助 D.捐赠)癌症研究的关系,成为一家创业制药厂的早期投资者。他当初投资的100万美元已经增值了7倍,等到这家公司上市,可盈利30倍。洛奇在总结慈善捐款与赚钱的关系时说,他花在慈善方面的每一块钱,都能够换回1.1-2美元。

  ⑦比尔·盖茨把自己从微软公司获得的30亿美元分红全部捐了出来。从2000年到2004年,比尔·盖茨和他的夫人累计 (A.赞助 B.资助 C.捐助 D.捐赠)了100.85亿美元。但比尔·盖茨的产业都不断增值。

  ⑧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有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所以,即使是从自利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什么时候都要记得,除了利己,还要利他。虽然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富裕到可以随意给别人捐献巨资的程度,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给别人以关爱,使自己的生活因彼此之间的关爱而充满幸福和快乐。爱从自己开始,但很多时候,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1、把第③段中反问句这种只利己而不利人的分配方案怎么可能使他利益最大化呢?改为陈述句而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2分)

  A.这种只利己而不利人的分配方案不怎么可能使他利益最大化。

  B.这种只利己而不利人的分配方案可能使他利益不最大化。

  C.这种只利己而不利人的分配方案只可能使他利益最小化。

  D.这种只利己而不利人的分配方案不可能使他利益最大化。

  2、从第⑥⑦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同义词填在横线上。(4分)

  ⑴洛奇因为 (A.赞助 B.资助 C.捐助 D.捐赠)癌症研究的关系,成为一家创业制药厂的早期投资者。

  ⑵比尔·盖茨和他的夫人累计 (A.赞助 B.资助 C.捐助 D.捐赠)了100.85亿美元。但比尔·盖茨的产业都不断增值。

  3、概括第⑥、⑦两段的事实论据 ,这两个事实论据论证了 (6分)

  4、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 (5分)

  5、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人们只要爱自己,只要不去损害别人的利益而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合理的这一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B.本文的论证过程是总分总结构。

  C.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和叙述。

  D.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和例证法,有力地阐述了论点。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 (2分)

  2、⑴C ⑵D (2+2分)

  3、洛杉矶的企业家罗伯特?洛奇和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次捐款慷慨,但后来的赢

  利不断增加 无条件地爱别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增加。(3+3分)

  4、比喻 给别人以关爱,不仅能使自己充满幸福和快乐,而且还有可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2+3分)

  5、B (3分)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5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曾( )

  (2)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曾:增加,通“增”。(2)闻:听说

  2.(1)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想使(让)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意对即可)

  3.议论、记叙(叙述)

  4.示例: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要有长远考虑,不断的拼搏进取,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6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6分)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 D不给分。

  B项对老范的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有误,“无知、傻气”表述错误。C项“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说法不够确切。D项“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的说法于文无据。

  (2)有才华,热爱艺术,在绘画、雕刻方面都很有造诣;温良、和善、懂得感恩;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情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情节: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拾真情。

  妙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情节、妙处各3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得作品结构严谨;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恨;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前叼着烟斗。雕刻的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

  示例二: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凤尾菊贯穿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得小说结构谨严;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前还叮嘱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情感的歌颂。(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7

  一本书的封面、封底、书脊、版式、扉页、环衬,概称为书衣。为书设计、裁剪书衣的行当,叫作装帧设计。在我们墨花文艺出版社,搞装帧设计 包括插图的,有近十人,专设一个部室,由总编辑吴进直接管辖。

  墨花文艺出版社,主要出版古今中外的文艺类书籍。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校对、行政管理、印刷、发行 呼啦啦竟有三百人之多。在圈内,公认该社的书选题精准且视域宽阔,编辑、印刷质量上乘,投放市场后,往往名利双收。四十岁出头的吴进,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 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

  朱大姐姓朱名青,已近五十岁,是装帧设计科班出身,干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了,不少书衣作品获全国和本省的大奖,名气很大。

  朱青不但年轻时容貌出众、才气逼人,到了半百年华依然丰韵不减。她喜欢穿旗袍,穿连衣裙,穿薄呢大衣,穿半高跟鞋,但色彩一律浅素。她的父母是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的教授,自小对她课读甚严。朱青天生就有诗人禀赋,又肯在诗词上下功夫,故写诗作词门径熟谙。假如朱青成了家,有了儿女,老两口还愁什么?但朱青居然就没看中一个可心的人,有地位、财富、品貌的男子多的是,但才情胜于她的人却难找。没有就没有,绝不勉强自己。

  吴进笑吟吟地走进了装帧设计室,说: 我们想集中出一套当代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作品也还过得去。当然是自费,书号费、设计费、印刷费包括赞助文化事业的款项,他们每本愿付十万元。只是有个要求,封面要华丽、富贵,而且指名要你这个大家亲自设计。这一套十本,就是一百万呵,社里需要这个业务,合同双方都签好了。

  吴总,让我先读作品,好吗?

  行。于诗一途,你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朱青花了十天时间,把这十本书稿全部读过了。她不明白这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要出这种旧体诗词集干什么?无非想体现自己的儒商气质。可惜,他们在这方面缺少天分和才情,又不肯下大力气去钻研,连起码的造词遣句、平仄、对仗、押韵都多有破绽。朱青长叹一声: 我要为传统诗词一哭! 这样差劣的作品,居然指名要她制作书衣,真是冤哉枉也。

  正是初夏,气温升高,阳光暖暖的。

  出版社的男女老少,突然发现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她穿的旗袍,不再是浅素的颜色,而是艳色的,或是浅色绣浓艳团花的。尽管朱青容貌、气质都不错,但毕竟年近半百,属于 美人迟暮 了,还穿这种艳丽的衣饰,到底有些不合时宜。有人猜测,朱青是不是有男朋友了,恋爱使人头脑发热、言行不检,则是常理。

  只有吴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十本书的封面,朱青一个也没有交上来,用的是软推暗拒之法。按她的资历、名气,即便是当面回绝他,吴进也无可奈何,可她就是不说,不想让领导失面子。却想出这么个委屈自己的法子,让吴进去体味去领悟。

  吴进脑瓜子灵,最终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十本书仍由本社出版,装帧设计由朱青的部下分担;书上加一根窄窄的大红书带,书带上印几行朱青论装饰设计思想的语录,然后落下手写体的 朱青 两字。对企业家解释是因为朱青实在太忙,无法具体操作,但书带上落名也是一种补救。企业家们答应了。对朱青则说,语录可体现她的装帧设计思想,怎么说都行,只是委屈落个姓名。朱青默然点头。

  朱青的语录是: 少装饰或不装饰是最好的装饰。看不出设计痕迹是最佳设计。

  这一套书很快就印出来了。

  朱青又恢复了穿浅素衣服的常例。上班、下班、开会、吃饭,待在人丛里,不细看就找不出她来。有人猜测:朱青的恋爱结束了,到底没终成眷属。朱青用楚简体写了一个条幅,装裱后挂在家中的书房墙上。用的是老子的一句名言: 道在瓦甓。

  15、结合文本,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少装饰或不装饰是最好的装饰。看不出设计痕迹是最佳设计。

  16、为什么 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 (4分)

  17、朱青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18、文章结尾的 道在瓦甓 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吴进和朱青的处事方式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5①装帧设计贵在自然,不做作。如果装饰太多,或者是能够让人看出设计痕迹,那就不是上乘设计。

  16、因为要朱青设计书衣的旧体诗词集水平低劣,朱青不愿为之做设计,但又不想让领导失面子,所以想让人误会自己是因为谈恋爱而无暇设计。

  17、朱青是图书装帧设计专家,书衣作品获全国和本省的大奖,名气很大。朱青个性鲜明。具体表现在个人生活方面不勉强自己,在工作方面也绝不颠覆自己的理念。

  18、道无处不在。

  示例一:吴进要朱青为当代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设计封面,朱青不干,于是吴进用了折中的办法,让事情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如果不是吴进,出版社自然也就少了这100万的业务,也有可能和社里搞装帧设计的大家朱青搞僵,不利于以后社里工作的开展。吴进的办法一举两得,值得欣赏。

  示例二:朱青不乐意给当代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设计封面,但她不直说,而是用改变自己装束的方式来让总编辑吴进去悟,也就是委婉地表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不伤情面,对双方都好,也便于以后工作。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8

  春阴

  【宋】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公元1085年—公元1144年)江西婺源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拘禁十五年。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13.根据律诗对仗等相关知识,推测颈联“将”的词性是 ,词义是 。(2分)

  14.对全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鹤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无也无限愁苦。

  D.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词,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15.“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答案】

  13.动词;送,带(意思接近即可)

  14.C(“穷”: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

  15.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酒薄难将梦到家”的“将”,根据后面“到家”可知,在这里可译为送, 带。动词词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语句,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穷”: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赏析“酒薄难将梦到家”,理解诗意,至少分析出两层转折的意思。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 篇9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午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进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大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你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了。”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撩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粗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比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张六叔“心眼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进了城,还想方设法去耕种乡下的责任田;刘二叔住在乡下,居然让自己的责任田长满高高的野草,你认为刘二叔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既随儿子进了城,对一亩三分责任田还念念不忘,真是为了“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倒贴钱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责任田,真的“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始按租约送来上好的大米;种田困难后,买糙米送来,母亲不满意,拖回糙米;换送好米;种田越来越困难,仍按要求送点好米来;实在种不下去了,实话实说,不种了。

  2.“略”。

  3.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只是表象,表达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不愿失落自己的根。

  4.尊重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成全母亲的心愿。

【高中课外阅读训练习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走月亮的课外阅读训练和答案11-24

《藤野先生》的课外阅读训练和答案11-25

一千张糖纸的课外阅读训练和答案11-26

关于春燕来归的课外阅读训练和答案11-26

《天安门前看升旗》的课外阅读训练和答案11-25

《将进酒》习题训练及答案09-15

高中《蜀道难》训练习题及答案12-26

高中课外阅读鸽子哀歌题目和答案解析12-09

课外阅读理解训练题附答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