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时间:2022-07-25 13:09:56 晏殊 我要投稿

晏殊《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晏殊《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殊《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晏殊《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译文] 我劝你不要再孤独的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了,大家都在花前喝个烂醉如泥才是最好的。

  [出自] 晏殊 《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释:

  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

  春梦:喻好景不长。

  闻琴:据《史记》载: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文君闻琴而知其心,夜奔相如,遂结为恩爱夫妻。

  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

  独醒人;出自《楚辞·渔夫》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译文1:

  小燕大雁相继飞,莺儿知何去。春又尽。细想一生所经历,千头万绪梦一回。心中有分寸。即使春梦长,能有多少天。醒后似秋云,随风飘去无处寻。

  文君相如琴为媒,江妃交甫赠玉佩。相亲相爱似仙侣。恩爱绝、缘分尽,挽断罗衣亦无益。 世人糊涂君莫醒,花间酒宴度光阴。心中有分寸。

  译文2: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真是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像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踪迹。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游女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文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留不住她们的倩影。举世昏醉,我又何必独自清醒?姑且也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麻醉我这颗受伤的心灵。

  赏析:

  本词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 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表面看很消极,骨子里却有深深的隐忧和炽热的感情。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尤其“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既赞美爱侣似卓文君那样知意,像江汜二女那样多情,又表达了词人愿与爱侣永结“神仙侣”的美好期望,愿像同乘凤凰游而去的萧史与弄玉一样夫妻和谐美满。这大约是词人对往日夫妻和美的眷恋。“挽断罗衣”句则写出词人与爱侣诀别的悲怆,出语激切,在晏殊词中实为罕见,显现其悲痛、绝望、难以自抑。这首词的题旨在于感慨世间万物皆有定数,而人生苦短,韶华易逝,莫如及时行乐。就人生观而言,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真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体验。词的上片,以“燕鸿过后莺归去”起兴,写岁月蹉跎,时光易逝。“长于”二句,以工整流畅的属对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主题。词的下片,全是用典。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宛如仙女般的女友既然挽留不住,只有在花酒之间暂时排遣忘却。“闻琴”暗指卓文君事。司马相如贫贱时,饮于富豪卓王孙家,适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解佩”之典出版在汉代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佩而去数十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这是一段人神相爱的'故事。全词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用典娴熟贴切,艺术风格在晏词中实不多见。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为枢密副使,欧阳修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晏殊《木兰花》原文及作品赏析

  原文: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作品赏析: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在古道长亭 ,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 ,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岂非妇人语乎 ?’叔原曰:“ 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 ,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 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 抛人去 ”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在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 一寸 ”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本词写闺怨 ,颇具婉转流利之致 ,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晏殊《木兰花》翻译赏析10-25

晏殊木兰花赏析08-30

赏析晏殊《木兰花》08-23

晏殊《木兰花》赏析11-15

木兰花晏殊诗词鉴赏12-21

北宋诗人晏殊的《木兰花》诗词赏析12-16

浣溪沙晏殊翻译及赏析10-24

蝶恋花晏殊翻译赏析10-28

晏殊《浣溪沙》的翻译赏析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