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这年头活着不易"》赏读

时间:2023-08-12 21:40:14 炜亮 徐志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徐志摩《"这年头活着不易"》赏读

  《这年头活着不易》是一首徐志摩在1925年9月创作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徐志摩《"这年头活着不易"》赏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徐志摩《"这年头活着不易"》赏读

  徐志摩《"这年头活着不易"》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烟霞岭下访桂;

  南高峰在烟霞中不见,

  在一家松茅铺的屋檐前

  我停步,问一个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没有去年开的媚,

  那村姑先对着我身上细细的端详;

  活象只羽毛浸瘪了的鸟,

  我心想,她定觉得蹊跷,

  在这大雨天单身走远道,

  倒来没来头的问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运气不好,来得太迟又太早;

  这里就是有名的满家弄,

  往年这时候到处香得凶,

  这几天连绵的雨,外加风,

  弄得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果然这桂子林也不能给我点子欢喜;

  枝上只见焦萎的细蕊,

  看着凄凄,唉,无妄的灾!

  为什么这到处是憔悴?

  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

  西湖,九月

  ①写于1925年9月,初载同年10月21日《晨报副刊》,署名鹤。

  【徐志摩《"这年头活着不易"》赏读】

  细细品味徐志摩的这首诗歌——"戏剧体"的叙事诗,我们能不能发现这首诗歌之叙事结构和表层的后面,蕴含或镶嵌着的一个"原型"象征结构?

  所谓"原型",是西方"神话-原型"批评学派常使用的中心术语,或叫"神话原型"。通俗一些并范围扩大一点讲,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较典型的,反复使用或出现的意象,及意象组合结构——可以是远古神话模式的再现或流变,也可以是因为作家诗人经常使用而约定俗成形成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或意象组合结构。

  徐志摩的这首《"这年头活着不易"》,其"原型"的存在也是不难发现的。

  读这首诗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崔护的佳作《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心再寻"人面",但却人去花依旧、睹物伤情,只能空余愁怅。这种"怀抱某种美好理想去专程追寻某物却不见而只能空余愁怅"的叙述结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反复出现的,差不多已成为一种原型了。

  徐志摩此诗是一首戏剧体的叙事诗。诗歌里面显然包含为"新批评派"所称道的"戏剧性"的结构。整首诗歌,确象一出结构谨严而完整的戏剧:有时间,有序幕,也有情节的展开,矛盾的对抗冲突和戏剧性的对话,还有悲剧性的结局、发表议论(独白)的尾声。一开始,山雨、烟霞、云霏……仿佛是电影中的远景镜头,以一种整体情境的呈示,不期然而然地把读者(跟随着诗歌中的"我")诱导向一种"冒雨游山也莫嫌"(苏轼诗句)的盎然兴致和"访桂"的极高的"情感期待"。接着,镜头平移,推向读者的视野,"松茅","屋檐","村姑"等质朴而富于野趣的意象系列呈示使画面"定格"在中近景上;接下来是"村姑"动作表情的"特写","村姑"之"细细的端详",不紧不慢,从容纾徐的说话语调,使诗歌叙述体现出和缓有致、意态从容的风格——象电影中使用长镜头那样凝重而深沉。

  诗中的"桂"——这一"我"所寻访的对象,必然寄寓隐含着超出字面及"桂花"这一植物本身的意义。具体象征什么,还是请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如果"桂"仅仅是"桂",何至于让一个普通村姑"故作深沉"讲哲理般地讲一大通"太迟又太早"之类不可捉摸透的"对白",更何至于当"我"访"桂"而不遇后,满目"看着凄凄",连连唉声叹气,叹这"无妄的灾"。这显然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家语"了。诗人还在诗歌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发表议论(很象戏剧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连声强调"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而且,"这年头活着不易"竟也成为整首诗的标题而括示诗歌主题,并使诗歌的主题指向下降落脚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层面上。这与徐志摩大部分总想"飞翔",总想逃到"另一个天国"中去的诗歌有明显的不同。

  古代诗人或野趣雅致,或访古寻幽,虽"寻访不遇"而空余愁怅,却往往由此达观悟道人世沧桑,千古兴废之理,浩叹之余,深沉感慨有加,主题往往呈现出超越性的意向;徐志摩以野趣雅致起兴,却因为直面现实人生的酷烈现状,而以发出"这年头活着不易"的略显直露的主题表达而终结,主题指向却收缩下降到现实生活的实在层面上。这种"形而上"意向与"形而下"意向,超脱性题旨与粘附性题旨的区别,或许是生活时代与社会环境使然吧!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的爱情生涯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

  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徐志摩

  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

  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

  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

  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

  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

  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关于徐志摩大全

  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

  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徐志摩《"这年头活着不易"》赏读】相关文章:

徐志摩《月夜听琴》原文赏读06-12

徐志摩《起造一座墙》中英互译赏读12-06

顾城《暮年》赏读03-30

赏读李商隐的诗歌11-07

徐志摩读是什么专业08-09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赏读01-09

汪曾祺《槐花》的原文赏读03-23

顾城《错过》原文赏读08-03

汪曾祺《冬天》原文赏读02-01

顾城《给安徒生》赏读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