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2-04-23 08:49:36 辛弃疾 我要投稿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及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及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代: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释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庵:圆形草屋。

  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塞北:泛指中原地区。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布被”两句: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赏析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简析

  语言流畅通顺,给本词增添了可读性,别说这评价好似在说小学生作文,流畅通顺代表着句意连贯,词境不绝。许多牵强附会上去的靡丽词句读之不顺,诵之不通,别扭拗口,自然影响情绪的表达。而本词读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当真是“到如今凛然生气”,全无此病。

  词中没有连词,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总的来说上片衔接毫不突兀,画面感甚强,没有特别出彩,但仍能看出以稼轩深厚的笔力为底,不加雕饰,反而直观具体。

  稼轩青年戎马,沙场旧事总要时时浮上心头,一发收地复国之慨,可惜平生塞北江南,只换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以至于方从梦中醒来,眼前恍惚竟然还是万里江山,可见一颗赤诚为国之心。怎不令人长叹英雄失路,泪满双襟!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词人即景生情,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作品赏析

  晨来问疾,有鹤止庭隅。吾语汝。只三事,太愁予。病难扶。手种青松树。碍梅坞。妨花迳,才数尺。如人立。却须锄。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谁使吾庐。映污渠。

  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又欲为山计,千百虑,累吾躯。凡病此。吾过矣。子奚如。口不能言臆对,虽扁鹊、药石难除。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

  作品赏析原序:属得疾,暴甚,医者莫晓其状。小愈,困卧无聊,戏作以自释

  【注释】

  ①此罢居瓢泉之作。属(zhǔ主):恰适,正当。暴甚:指病得厉害。小愈:病情稍见好转。自释:自我解愁排闷。词写隐居生活中的思想苦闷。琐细三事,何堪言愁言病?读鹤之臆对,恍惚略见端倪。其一,心病还须心药医。其二,愚公移山,知其不可而为之,精诚所至,天亦助之。稼轩借鹤语曲传未忘国忧,婉陈不甘寂寞。此词作法,假设主宾问答,叠层铺叙而韵散结合。全篇由问疾、告疾、治疾组成。告疾一段总起分述,并列三事,打破过变换意定格。

  ②“晨来”两句:清晨,有鹤飞来探病。止庭隅(yú于):停歇在院落的一角。

  ③语:告诉。按:以下至“子奚如”,为词人对鹤讲的话。

  ④余:我。

  ⑤“病难扶”七句:此第一事。言青松妨碍了去梅坞的花径。病难扶:病得难以扶持。梅坞(wù误):梅苑。花径:花间小路。却须锄:必须立即铲除。

  ⑥“秋水”七句:此第二事。言山水带泥,污染了堂前明澈如镜的水池。秋水堂:在稼轩瓢泉居处。曲沼(zhāo找):弯曲的水池。烛:照见。耕垄:指耕田。垄,田埂。吾庐:即指临水的秋水堂。污渠:污水池。

  ⑦“叹青山”十一句:此第三事。言竹林遮住青山,待伐竹,又不忍割爱。青山、竹林,两美不能兼得,愁心损人。有还无:言青山为竹林遮掩,有等于无。乍可:宁可。食无鱼:语出《战国策·齐策》,冯谖弹铗作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扶疏:枝叶繁茂,疏密有致。为山计:为青山作想。累吾躯:累坏了我的身子。

  ⑧“凡病此”三句:向鹤请教治病之法。吾过矣:我错了。语出《礼记·檀弓》:“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子奚如:你(鹤)以为该怎么办?

  ⑨“口不”句:鹤口不能言,猜度它心里回答说。语出贾谊《鵩鸟赋》:“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臆对:心里回答。臆通“意”。按:以下为白鹤“臆对”的话。

  ⑩“虽卢扁”句:纵然卢扁再生,无奈药物无效,难以治好你的病。卢扁:即古代名医扁鹊,因家居卢地,也称卢扁。

  ⑾“有要言”三句:治病全仗要言妙道,去请教北山愚公,也许病愈有望。要言妙道:中肯之言和精妙之理。语出西汉枚乘《七发》,吴客对楚太子说:你的病无须药物治疗,“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北山愚:“北山愚公”事,见《列子·汤问》。庶:大概、也许。瘳(chōu抽):病愈。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鉴赏及译文11-07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翻译赏析09-01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阅读答案参考附翻译赏析12-23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译文及赏析02-18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译文参考及赏析10-31

杜牧旅宿译文及赏析02-17

杜牧《旅宿》译文及赏析12-29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11-25

李白《独不见》原文译文及赏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