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辛弃疾

时间:2020-09-03 19:36:11 辛弃疾 我要投稿

我喜欢辛弃疾

  我们为什么会对辛弃疾有别样的喜欢呢?让我们看看网友写的作文吧!

我喜欢辛弃疾

  我喜欢辛弃疾作文(一)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我喜欢辛弃疾作文(二)

  辛弃疾留下了六百多首词,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他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将一切可写之事都引入词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同时,辛词中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口语也用得灵动,风格多样,熔铸百家,形成了沉郁悲壮的主体风格,也留下了《青玉案(元夕)》这样的婉约佳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淡淡的忧愁,柔柔的惆怅,因为失去,所以寻找,就在伤心绝望之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到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繁华热闹的元夕,满目香艳的女子,都是为了衬托灯火阑珊处“那人”的清寂孤高、与众不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寻觅中的豁然开朗,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这一神来之笔被王国维引用,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三种境界.虽已非词中原意,竟也天衣无缝.

  辛弃疾还将大量典故融入词中,增加了词的底蕴.但辛词用典过多有时也会造成词作枯燥呆板,缺乏鲜明的形象,有些典故过于生僻,令读者难以理解,因此受到批评.

  辛弃疾唱出了南宋词坛的最强音,他用刀剑作词,用生命辉煌,形成了雄浑豪放的“稼轩体”.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一些风格与他相近的词人,人们称他们为“辛派词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许,辛弃疾只是璀璨星河中的一个传说.他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守着岁月流逝,唱尽世间悲愤.读着稼轩词,我突然明白了,谁是天下真正的英雄……

【我喜欢辛弃疾】相关文章:

辛弃疾名言10-07

浅论辛弃疾11-14

沁园春辛弃疾诗词12-28

辛弃疾——《水调歌头(二)》07-22

辛弃疾《虞美人》07-22

辛弃疾全文注释07-22

辛弃疾名言名句12-14

辛弃疾《永遇乐》赏析12-24

辛弃疾的介绍11-17

辛弃疾的生平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