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故事

时间:2022-03-28 16:31:01 辛弃疾 我要投稿

辛弃疾的故事(通用9篇)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如今的中国,需要这样的对国家忠诚的爱国精神。下面是文学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辛弃疾的故事(通用9篇),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的故事(通用9篇)

  辛弃疾的故事 篇1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泉”的一条小溪。小病中的辛弃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又赶马追去,想挽留陈亮多住几天。当他追到鹭鹚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来。那天,他在方村怅然独饮。夜半投宿于姓吴的泉湖四望楼,听到邻人吹笛声,凄然感伤,就写了一首《贺新郎》词。记述他们这次交往。

  辛弃疾的故事 篇2

  辛弃疾被誉为第一爱国词人,他是一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脉的诗人。公元一一六一年北宋被灭亡时,老百姓群情激愤,各地纷纷自组义军抵御金兵,当 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就领导大约二千名农民对抗金兵,获得重要的胜利。辛弃疾的义行不仅打击金人的侵略,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为了彻底打败金兵,义 军主帅耿京听从辛弃疾的建议,派他到朝廷商谈合作事宜。当辛弃疾圆满达成任务时,耿京却被奸人张国安所害。他悲愤填膺,只率领五十余人马就直冲五万人的金 营捉拿叛徒张安国,趁张安国与金将饮酒时,捉拿张安国至京城,斩首示众。而辛弃疾最后不得已只能南渡归宋。从此就在南宋一展他的长才。

  辛弃疾南归后,他独排众议:“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但主和派却对辛弃疾的 抗金行动表示反对,从此之后,辛弃疾竟被逐出朝廷达二十年之久。直到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再度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才又把他找来,辛弃疾心愿未 了,想藉此机会实现抗金愿望,到最后还是未能如愿以偿,他去世前还一直大喊:“杀贼!杀贼!”可见其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辛弃疾所做的一切,无不为国家着想的,可惜在最关键的壮年期被迫归隐山林二十年。他所写的词真情流露,令人荡气回肠,并蕴含有志难伸的感叹,也只能说 是时不我与!辛弃疾有此才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爱好读书的结果。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学习辛弃疾努力不懈的 精神,不但把读书当成习惯,甚至是嗜好,好好地学习书中的知识、汲取书中的智慧!

  辛弃疾的故事 篇3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庆元二年(1195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辛弃疾的故事 篇4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辛弃疾的故事 篇5

  “镇江女婿”辛弃疾轶事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担任过短短一年的镇江知府,其间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镇江北固山上写下了两首词,成为800多年来一直传诵的爱国主义名篇。鲜为人知的是,辛弃疾还是镇江的女婿哩。记者日前来到镇江北固山,寻访那段历史往事。

  北固山头怀古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面的长江边,是一座高58米、长约200米的小山。山岭逶迤突兀,远望如一条昂首翘尾的巨龙雄踞在长江之滨。北固山分前、中、后三峰,后峰为主峰,北临长江,三面悬崖,直插江中,形似半岛,峭壁如刀斧劈斫,地势险峻,景色壮美。

  北固山虽不高大,但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孙权创业江东霸业的要塞,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甘露寺、祭江亭、溜马涧、狠石、刘备试剑石、太史慈墓等。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在此留下许多著名诗作。

  位于主峰顶上的多景楼和祭江亭,可以说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多景楼为一座二层的画梁飞檐小楼,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也曾被称作“北固楼”,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于楼额。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曾在此诗酒唱和。

  北固楼最初建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后屡遭兵火,现在的楼是近代复建的。多景楼北面对着大江,登楼凭栏远眺,长江就在眼底,滔滔江流宛如玉带横在眼前。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紧邻多景楼东侧有一处四角飞檐的亭子,此为“北固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在此遥祭后投江殉情,故后来又被称作“祭江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那两首词,就是在此触景生情写下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述两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辛弃疾刚刚就任镇江知府不久。

  辛弃疾(1140—1207),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豪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己还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压制,曾长期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1203年,权臣韩侂胄任南宋王朝宰相,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便起用已60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他对韩决心北伐积极响应,但反对韩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了北伐大计成功的三原则:“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他指出,那种“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都是办不成事情的。韩侂胄知道辛弃疾的主战决心和过人才干,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就在宋宁宗面前说辛弃疾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线带兵作战,不如坐镇京口,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次年,1204年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调任镇江知府。

  其实辛弃疾与镇江早有很深的渊源。归宋之初,辛弃疾寓居镇江,娶了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范本是金国蔡州新息县令,在辛弃疾南归前一年以全县归宋,家住镇江。辛弃疾与妻兄范如山十分投合,范如山的儿子范炎后来又娶了辛弃疾的女儿为妻。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因此辛弃疾早年曾经多次到过镇江,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镇江友人。

  镇江,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淮河)。

  积极备战北伐

  就任镇江知府后,辛弃疾很振奋,想借此实现多年抗金宿愿。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曾提出详细而有远见的抗金北伐备战计划。同时做了大量细致的抗金北伐准备工作,厉兵秣马进行备战。他一边派遣谍报人员渗透到敌人后方,侦察敌方的兵马屯戍、仓库位置以及将帅姓名等军事情报,一面派人分头在江淮一带加紧招募了一万多名有较强作战能力的士兵,又赶制了一万套军服,加紧训练兵士。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测地形,做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

  此时,韩侂胄急于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急着要立即北伐。辛弃疾认为,准备不充分就轻率举兵必将导致失败。但韩侂胄一意孤行,不听辛弃疾劝阻。双方观点分歧,矛盾日益激化。饱经宦海浮沉的辛弃疾预感到时局艰危,忧郁袭上心头。一天,他登上北固山,俯视滚滚东去的长江,心潮起伏,满怀忧国悲愤写下了上述两首词。词中借对孙权、刘裕两位英雄的向往,统一全国大业,并引用元嘉的愿望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教训,提醒韩侂胄不能轻举妄动。 大呼“杀贼”离世

  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仅短短1年,并未得到韩侂胄的真正重用,而韩侂胄已在琢磨着要把他从镇江撤走。碰巧,辛弃疾荐举的一个小官犯法,韩侂胄便抓住这个把柄,以荐举不当为由,把辛弃疾由镇江改派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还没有上任,又编造理由弹劾,把知隆兴府的任命也撤消了,只留下一个提举冲佑观的虚衔。辛弃疾在镇江的一切设想、安排,连同他的理想和希望都付诸东流了。他在接到免去镇江知府令时,写了一首《瑞鹧鸪》:“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1205年7月,北伐壮志再次落空的辛弃疾,怀着满腔悲愤郁郁离开了镇江,回到江西铅山。1206年,韩侂胄仓促北伐,很快大败。1207年秋,辛弃疾大呼数声“杀贼”,忧愤而终,享年68岁。他的爱国情怀,留在了他的词中,激励着后世的人们,成为爱国主义不竭的精神力量。 记者在北固山采访时,遇到了多位来寻访、感怀这段历史往事的游人。一位来自香港的李先生说:“800多年过去了,在北固山上,我仍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里留下的心跳和脉动。”

  辛弃疾的故事 篇6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因受朝廷投降派的排斥,来到江西上饶的一个小山村赋闲。 江西农民的勤劳质朴,上饶山村的秀美环境,使心情郁闷的辛弃疾深受感染。一天上午,由于天气晴好,他来到邻家小院串门,他看见邻家那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着门前小溪边的一块绿草地上,带着酒后的一点醉意,正在用当地的方言在亲切的交谈。和煦的阳光照射着这两位老人的白发,也照射着他们居住的低矮茅舍。生活虽然贫困,日子却过的安然自得。

  辛弃疾信步走上前去,只听老爷爷说:“今年天空作美,风调雨顺,收成真不错。”老奶奶说:“是啊,要是明年也能像今年这样,就让儿子们把这茅屋翻修一下,造的大一些。” 小溪的东边,大儿子在大豆地里忙着除草。在一旁用竹条编织鸡笼的二儿子听到了,接过老人的话说:“我们还要多养些鸡、兔,明年一定能住上新房。”两位老人最喜欢又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这时候正趴在小溪旁,悠然自得的剥着莲蓬吃。

  原本心情郁闷的辛弃疾,看到这一家和谐欢乐情景,仿佛宋、金两国战火的硝烟已经远离。不由自主的吟出了一首: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除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今天是清明放假第一天,因故未能出行杭州,后两天还要去驾校参加桩考前训练,离驾校学习有效期日只剩一个月了,鸭梨很大,考不过学费就全部打水漂了!

  白天临临帖,晚上吃兔子妈做的Pizza,兔子妈的Pizza手艺还是可圈可点滴。

  趁放假的时候,把百家讲坛视频再集中看一看,今晚看的是《金戈铁马辛弃疾》专辑。视频的背景音乐充满英雄豪气,直听得热血沸腾!原来背景音乐用的是《出埃及记》电影主题曲,马克希姆钢琴演奏,绝对震撼!

  辛弃疾同志自幼生长在失陷的北方领土,受祖父辛赞影响,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且酷爱舞刀弄棒,已经显露出一定的军事才能。他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的军事才干。在金国控制的北方,他投靠耿京闹革命,正干的风生水起,谁料老板被叛徒陷害了,年轻的辛弃疾稼轩怒发冲冠,立马提剑跨鞍,上演了一出携五十精兵勇闯金营、活捉张安国的神奇!

  南渡以后,辛弃疾同志先做了个很小的文职官。总裁宋孝宗上岗以后,激情燃烧,主张抗金。稼轩人微言轻,直接与总裁对话看来是神马浮云,不像现在有email或BBS这这样的手段方便沟通。但稼轩同志还是把自己的北伐妙计告诉了顶头上司张浚,此人后来升迁为枢密院院长。枢密院那是什么地方?那是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啊!宋孝宗决定北伐,国防部长张浚拟定的作战计划其中一条是伐取山东,这也就是辛弃疾同志对张浚提到的北伐妙计中的一条,但是,这个张浚志大才疏,偏偏砍掉了辛弃疾同志得作战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分区而伐”策略。金朝虽然军事力量强,可军力调动不畅是其软肋。“分区而伐”能使最薄弱的山东来不及得到其他地方的援救,拿下山东,站稳脚跟,以后就能实质性地进而图谋收复中原了!

  北伐计划先天不足,结果“符离之败”,溃不成军!辛弃疾同志那个郁闷啊,郁闷阿!

  辛弃疾同志引以为豪的军事才干最初在南宋没有用武之地,做的是文职,心情郁闷,孤芳自赏。曾不见其词写道: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同志只有自怜自爱了。

  但是总裁孝宗皇帝还是注意到他了,擢为滁州地方长官,总领地方事务。辛弃疾同志一心想驰骋沙场,对这个提拔的满意度不算太高,但毕竟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历经战乱,滁州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人才就是人才,辛弃疾同志就职演说激情澎湃,策略得当、执行到位,几个月后滁州面貌焕然一新。

  辛弃疾同志的革命理想始终不渝,向老板提合理化建议《美芹十论》和《九议》,结果双方在经营理念上分歧太大,辛弃疾同志又觉得那个郁闷啊,郁闷阿!

  总裁孝宗皇帝自“符离之败”以后,北伐激情日渐消退,和竞争对手差距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都年年增大,最后压根就不提这北伐码事了。辛弃疾同志又觉得那个郁闷啊,郁闷阿!

  当年如果大家能上网,大概辛弃疾同志年年要被网友评位”郁闷哥“!辛弃疾同志只有再次借词消愁,心中那个苦啊,苦啊!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

  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

  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同志词好,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确有军事、政治才干!这位同志曾预言”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洞察之准令人扼叹!62年后金朝灭亡,百年后蒙古灭南宋。

  辛弃疾的故事 篇7

  辛弃疾,既是文人,又是武将,既是豪迈奔放的词人,又是上阵杀敌的勇士。他是历史上极为少有的人,在抗金的战争中,他无疑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战士,但在文学的长河中,他无疑是千百年才铸就的一位大师。 他本该在战场上驰骋,气吞万里,马革裹尸。而他却来到了南方,代替他手中钢刃的`,只是一支软软的毛笔。朝廷收取了他的平戎之策,只换给他“种树书”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可辛弃疾却将满腔豪情,倾泻到了自己的笔下。于是,他涅槃了,仿佛浴火重生的凤凰,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弃疾,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辛弃疾。

  也许,正因为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吧,以至时隔千年,我们还能听到金戈之声,铁马之威。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才有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才有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悲凉吧!应该说,辛弃疾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后,已不再是用笔来写词,而是用刀削,用斧砍,用剑刺,这才造就了他的文章,这才使他吐出的每个字都有了金石之声。

  就如同板块碰撞一般,辛弃疾在历史交替的巨响中诞生了,他经历了大起大落:金人的铁蹄,朝廷的软弱;民族的悲泣,人民的呐喊;文字的奔涌,情感的波澜;生死的锤炼,战火的洗礼;国破的悲痛,家亡的愤懑……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中定格,在他的心中升华,在他的脑海里翻滚,终于练就了他的铁骨,他的词风,他的人格。

  只有这样的反复捶打、撞击,才铸就了他的传奇。也只有生死考验,情感波涛,才使金戈铁马壮其词威,刀光剑影造其词势,才让他的笔下流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我读辛弃疾,读出了他的豪放,又读出了他的细腻;读出了他的雄心,又读出了他的凄凉。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唯一,在文学的波涛中,他依旧是唯一。无人可替代,无人可比拟。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的辛弃疾。他跨越了千年的沧桑,向我们走来;裹挟着剑气,又带着那忧伤,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辛弃疾的故事 篇8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辛弃疾都以“豪放”为特征。辛弃疾对苏轼确有继承之处,但更多的是发展、开拓。豪放词并不始于苏轼,苏轼之前有范仲淹的边塞词,范仲淹之前还有一些未形成成熟艺术风格,沉郁雄放、词境悲壮,抒发词人报国情怀和志向的非主流词作。苏轼的豪放词虽然影响很大但数量不多,是“偶尔为之”。真正完成词的风格一变的是辛弃疾,他以“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魄把豪放一派词的创作发展到一个顶峰,前人固无可企及,后人接踵亦虚度达到其高度。在他的周围先后有陆游,陈亮,刘过等人用同样的风格来写凤烟血泪,国破家亡,将爱国赤诚与壮志未酬的沉痛熔铸于词中。词的面貌全变了,词坛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苏轼前后只有豪放词,至辛弃疾才构成派,这是他在词史上的伟大贡献。

  辛弃疾有大量的词写国家事,民族恨,抒发自己的爱国豪情。手中握得好笔却更想执剑,就像养育教导他的祖父辛赞做着金国的文官却对子孙说辛家为“汉人将门之后”,辛弃疾一生不忘收复金人占领的失地,求不得,又放不下。朝堂上的不受重用,归隐时的寄情山水都无法让他拔出祖父在他心中种下的种子。即使是一代词豪,他眼中的自己依然是失败的将军吧!

  辛弃疾22岁在北方聚众两千人举起抗金义旗,之后投奔耿京,在队伍军心涣散时提议归顺南宋。在“奉表南归”并得到南宋皇帝的款待与重视返程时,首领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了!辛弃疾怎么甘心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到南宋去?他身上的血液燃烧了,带骑兵五十骑日夜兼程赶到宋金边界淮水深入金兵五万人大营生擒叛徒后绝尘而去。这一英雄壮举为他的传记添上了最富于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辛弃疾作为一个勇士回到了临安,结束了自己的北方生活。而这一段的峥嵘岁月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快乐,最灿烂的记忆。在许多年后的追忆中便有了《鹧鸪天》的上阙“壮岁旌旗拥万夫,锦展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起句写他聚众起义,次句写他追杀张安国,后两句以浓缩的手法将他由起义到南归的光辉战斗经历包括在内。而在南方,辛弃疾只是辗转做些小官,但时时不忘军事,1165年进《美芹十论》,论文前三篇综论朝内问题,后七篇为进攻之法。被“符离之败”吓破胆的宋孝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之后的词报国之志仍浓却也总是愤懑了。29岁《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下阙有“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唯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前句借谢安的典故暗指自己的壮志未酬,虚度年华,改原意而为发牢骚。辛弃疾如此气魄却有此行径,可见内心的愤恨与无奈。“空镜”三句则暗喻自己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35岁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云“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慷慨呜咽,即使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又如何?甚至66岁的《永遇乐》,写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最后一句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啊,屈膝媚敌的南宋哪里还有人记起他呢?第二年,辛弃疾接到朝廷任命却已无力赶赴边疆了,大喊三声“杀賊”而死于病榻。

  辛弃疾的词不拘一格,不限一式,农村词,山水词,怀古词,爱情词,赠答词各有各的独特成就。其中我对两篇记忆深刻,其中一篇是《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矮矮的茅屋临着岸草青青的小溪,醉里亲昵的翁媪用哝哝的吴语低絮,孩子们呢,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子最是一派天真地卧在溪头剥莲蓬吃。在清秀的山野中如此其乐融融的一家让人感到悠闲而温暖。小时候以为辛弃疾便是未出现的父亲,就生活在田园中。后来才明白这只是他被迫隐居所看到的情景。这是他向往的生活,也是他一生抗金想要保护的生活。还有那首

  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绘了农村清新优美的夜间景色,表达出一种满足与农村现实生活的淡淡喜悦。当然他的农村词不仅写欢乐与丰年,还有灾年与痛苦。“山前未晓有人行”写战争给人民的伤痛,“叹息频年癛未高”反映了农民的忧愁。在他的农村词中,生活是立体的而显得扎实,农民与自己是在同等地位上的而显得情真。农村词口头语的艺术化使语言风格和书写对象高度和谐统一,平等赤诚的感情使他的词别于旁观者的写景而显得独树一帜。

  辛词的第一艺术特色就是意境宏阔,生于乱世又胸怀天下,不论是青壮时的“男儿到死心如铁,是看手,补天裂”还是暮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是非有大气魄者不能书的。在表现手法上,辛弃疾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多用典故。今存的629首词中用典的词就有338首。被明代许慎在《词品》中推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将这一特点体现到了极致。“孙仲谋处,”“寄奴曾住”,“封狼居胥”,“佛狸祠下”,“廉颇老矣”……不同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绪。他以文入词,信手拈来又天然随分,用典之多,用典之精无出其右者。他的大气磅礴压倒了词坛主流的委婉缠绵之风使词风为之一变,他以文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词不再只是“诗余”。

  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以他的《摸鱼儿·咏春词》为例:千金中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两句柔情似水,但”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一句,却又深深地为情所困者的口吻,发出严厉得近乎冷酷的劝诫,从中更能体会到那种催人泪下的辛酸和感慨,事实上,我们已经无法说清这首词是婉约还是豪放了。在辛弃疾笔下,婉约词几乎成为心理描写的园地,并且杂以动作、语言、景物的陪衬,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景象。在《蝶恋花》里,他只用“只道书来无过雁,不道柔肠,近日无断肠”,来抒写相思之苦;《鹧鸪天》种用“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脑乱他?”表达相思之恨;又用“些底事,误人多,不成真个不思家?”写相思之怨。

  凡此种种辛弃疾都悉心揣摩,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虽是豪放词的巨匠,他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辛弃疾有经纬之才却难以施展,一生坎坷却从不改复国初心。他的志向经历岁月蹉跎而愈显坚定,他的人格在国家和个人的悲剧中显得更加光辉。他被誉为“词坛飞将”这是世人对他的慰藉也是尊敬,他的词记录了他的才华,镌刻着他的报复,绽放着无可掩盖的光辉,震古烁今。

  辛弃疾的故事 篇9

  你从弯弯曲曲的800多年前的小路走来,你从狼烟四起的南宋走来,凝望着破碎的河山,灰色的天空,仰天长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你的新只有一颗呀,却能释放出那么多忧国忧民的情丝。你希望圣上至明,你渴望祖国强盛,你追慕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你的梦一般的理想,你的呕心沥血的努力,经不住金兵的战火,你沉默了!

  你不解,你忧虑,你彳亍,你彷徨。你把眉头紧锁成珠穆朗玛峰,眼睛里射出耀眼的光芒。你向苍天发出无休止的怒问,你把血泪凝固成振人心魄的词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你“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你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你为了你心中勤劳的人们的祖国,你的忧愁只能在年的心中流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投笔从戎,弃家投南,你指望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你怎会想到当朝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新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你指望不上当朝,你便想到了“她”,你的“她”呢?“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寻不见,当你意兴阑珊的时候,发现“她”就在“灯火阑珊处”。“她”是多么超出你的想像而与众不同。你像“她”一样,享受着冷清寂静,是在焦灼的等待?还是在沉静的思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你在赏心亭上沧然伫立。山水无情,犹且“献愁供恨”,孤雁南飞,宁不撩人心肠?更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孤雁悲苦,尚有家归,你的家呢? 时间一年年过去,你虚度光阴,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你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你与陈亮(同甫)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可惜你们的计划都落空了。你醉中“拔剑四顾”,夜里仍不忘杀敌,你清晨从梦中醒来,耳边又传来了军

  号之声,虽然你年少英勇,迅若流星,拉开强弓,声如雷鸣,斗志昂扬,所向披靡,但你依旧壮志未酬,理想破灭。你有一次沉默了!

  夜很静,耳边又传来了你的声音:“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辛弃疾的故事(通用9篇)】相关文章:

辛弃疾的小故事10-26

诗人辛弃疾的童年故事07-24

关于辛弃疾的童年故事07-24

辛弃疾童年名人故事11-23

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02-09

勇敢挺身的辛弃疾名人故事11-26

关于辛弃疾的民间故事12-16

有关辛弃疾的童年故事整理10-26

岳飞和辛弃疾的励志故事10-26

古文知识之辛弃疾的童年故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