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观空的殊胜意义:《心经》的管窥

时间:2023-06-27 15:56:43 偲颖 心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般若观空的殊胜意义:《心经》的管窥

  意义是一个汉语词语,一指人或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二指内容,三指美名、声誉;四指作用;五指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般若观空的殊胜意义:《心经》的管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经》全文篇幅短小,却言筒意赅,乃洋洋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华。

  佛陀一代时教,按台宗教判分为五时八教的次第。世尊在宣讲方等诸经后,二乘圣者未能融通读法性相之理,猫执大小乘法门,其执情未能顿泯。佛陀为融通大小乘法门,淘汰二乘之所执隔迷,并成就其能听闻领受大乘的能力,而开演般若空慧之法,阐扬空、无相、无得之大乘义理。前后经历真四处十六会,这就是所谓的“二十二年般若谈”。

  《心经》全文篇幅短小,却言筒意赅,乃洋洋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华。其阐明般若观空的胜义,开显诸法空相的妙理,从而圆成无上菩提佛果之终极。古来大德赞脊此经曰: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绸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通篇诵观此经,则不难发现其中针对凡夫、二乘、权教菩萨的各所迷执,而眉层析破,遮遣妄计。今就其次第,略为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同修般若空观,齐证诸法实相。

  一、破凡夫我相

  六道宏生无始以来流落生死,不得出离,其主要原因是虚妄计度的我执心特别强烈而不易断除。由此执我实体之无明,而起种种惑,造无量业,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众生因此遭受业感轮回,未出三界。根据佛经中言,我人的色身是由五蕴假合而成。色、受、想、行、识五原素可以归结为“物质”(色法)和“精神”(心法)两大部分。其中宇宙的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凭籍种种的因缘而生变迁流。如此则必无永恒、独立的自体实在性,故<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另者,我们的精神是依附在色法之上,受、想、行、识属精神现象中的心理感触和意识活动,它必须依据外缘而得以生起现行,并随外缘的差异而有变化,故此心法亦是绿生无自性而当体即空。所以针对凡夫对色心的迷着,而首先破除五蕴,经中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鲜明的提出,五蕴与空是不二平等,执空或执有就将偏堕断常二不正见。

  其次,针对凡夫迷色重者,破十二处相。十二处包括六根六尘。根、尘皆属色法,根与尘相触而能生了别的识。“处”即为依托生长义,故此十二支法称为十二处。宏生无明心动,执六根为我,则眼等悦逐於色等六尘,从而易流入邪淫、盗贪、杀生、恶口绮语等诸恶。假使明了诸法缘生空性之理,用般若真智观照,则可了知,眼等六根皆是缘生,其组织细胞在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亦渐渐减退,病目空花,老眼昏花,耳背齿落,发白面皱,思维迟钝,行动蹒跚,谁也逃避不了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的发生。无常是人生的真理。只因为是缘起的生灭变化的事相,故其内在本质就含摄着性空之理。与六根相对的六尘本身也是因;缘和合所成,它示现的是假相,安立的是假名,根本毫无实体可得。宇宙万物皆在不断变化,生、成、住、异、坏、减、空,没有一物能永远保持它固有的体相与性质。六根六尘是能所相待关系,在般若的观照下,真空实相之中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最后,对於色心二法皆执迷不悟者,则须破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既然已破六根六尘乃性空无实,则依附於根,并且由根尘相缘而产生的六识亦是缘起无自性。我们修习这般若观空的法门,则能照了色心诸法(包括蕴、处、界)皆是有为缘起,进而悟入性空真常,亲证诸法性相之实际理地。二、破二乘法相

  缘觉和声闻二乘圣者,所修的是十二因缘和四谛法。若依大乘菩萨所修的般若观照,则此二法亦是空不可得。十二因缘中从无明到者死周先生流转生死门,从老死逆推至无明是涅盘还灭门。十二有支,支支相联,任何一支的现起,即会起连锁反应,生死涅盘都在此反应中产生。所以说世出世间的因果法,皆是缘起而无实体。《中论》说: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假如无明有它寅有的理性,则其将永存,而决不可能被诸善净之法熏习,以至最后断除。如《心经》中言“无无明尽”。那么,佛法提倡的断惑证真,出三界了生死显得毫无实际意义,大觉世尊岂不成了大妄语者哉?十二因缘又可以归纳为惑、业、苦三支,若了知烦恼无自性,则烦恼当下即是智慧。业性空寂,当下即得无缚自在解脱,一切生死痛苦从缘起,生死非实在,无生而生,非诫而灭,如是生灭,即是如来法身。级生的惑业苦在般若正智的观照下,即成了如来般若、解脱、法身三不思议功德。

  四谛法所说明的是世间有漏的杂染因果和出世间无漏的清净因果。一切染净因果诸法,在般若理性上说,都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故《中论·观四谛品》中说: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假如四谛法都非从缘起,皆是本具定性,则“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成一纸空文,永无梵行已立,生死已尽的无学道。所以《中论·四谛品》接着说: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是诸法,无因亦无缘。否定因缘生法——佛法的基本理论,则成了外道邪见,拨无因果之大阐提。故须破此四谛有执,明了诸法实相,当体是空,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减可证,无道可修。正如六祖大师所言: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由此观之,四谛法亦是毕竟空寂。

  三、破权教菩萨之法相

  菩萨在具体实践般若空观时,生起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因权教菩萨尚未证及法身,故仍有菩提可证,涅盘可得,众生可度之潜意识,能所尚有相待。实际上,智和理仅在言说上有假名相待,而在亲证诸法空性时,能所双忘,智理合一,智与理在本性上是一体的。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也可说明,在染污迷执时称为识,在清净明悟时即成智,识智一体,仅相用有所差别。《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在权教菩萨位上继续观照空理,行深般若,最终观行成就,圆明寂照达“无智亦无得”,即亲证毕竟空寂,而得究意涅盘。那么,修习般若空观,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位时,是不是有所得呢?《般若经》说:初发心时便学无所得,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还是个无所得,

  统观《心经》的思想体系是先显境(观自在菩萨之境),次破相(凡夫、二乘及权教菩萨所执相),后证果(三乘共果及如来不共果)。目的是显般若膀用与观空妙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修般若观照,证悟诸法空性可得涅盘果。过、现、未三世十方诸佛皆依般若而得圆满觉悟,亲证法身菩提果。古德说:般若为诸佛母,显第一义空,一切贤圣莫不由此而得解脱。这就是《中论》所记的:不籍第一义,则不得涅盘。所以,在实践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八万四千菩萨行门时,都必须以般若为先导,依此般若起正观空,究竟诸法实相。

  相关资料:

  一、“大乘般若”,超出其他外道圣贤和思想家的点,在哪里?

  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原因、翻译的原因、个人修行的原因,以及门派、宗风的限制,我们大多数眼中的佛陀,和真实的佛陀实际上已经差之千里。笔者言辞如此,并非想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哗众取宠;实在是希望诸位有缘人和佛弟子,能够有此无上的福报;于有生之年,就能够见到属于佛陀纯粹的、本然的,能够超越古往今来任何人类思想家、政治家和宗教主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光明。

  佛陀住世时,并没有我们现在所流行的“法会”、“放生”、“禅七”、“宗派”和“学派”等等,并没有这些当今佛门圈子里,令人们眼花缭乱、趋之若鹜的各种法事活动,以及让大家无所适从的各宗、各派、各个师承的宗门差异。佛陀和你我一样,普通而平凡;佛陀会自己徒步经行、自己打水洗脚、自己缝补衣服,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人亲力亲为。但是,佛陀觉知到我们人类眼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与真理颠倒,都与真相相悖。我们芸芸众生,所遭遇的生死、疾病、战争、苦痛也实在是太冤枉了。而且不仅冤枉,世间的人们还依然在前赴后继,满满的愚痴而无奈。人们本来可以更加健康、开心、自在,本来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宇宙自然间的所有生命,本来都可以和谐地相处,只是因为我们恶性循环太久了,积重难返,又少有人知。所以,即便是他80高龄时,也依然一双赤脚,挨家挨户地乞食,以最卑微的身相而亲身示法,示现着自己的智慧和解脱之道。他一生都在四处行脚、不停奔波,在不停地“讲法”中,救度受苦、受难而且迷途不返的人们。他一生所贯穿的,就是其最为核心的“大乘般若智慧”。而且迄今为止,无任何一门科学门类、一门宗教、一位圣者可以企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这其中,佛陀所独有的“大乘般若智慧”体系中,就有一些突出的特征点,是其他外道圣贤、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完全没有的,比如:

  1、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告诉了我们“生死”的真相;

  2、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告诉了我们,所有自然生命“六道轮回”的发展演变真相;

  3、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引领着我们将生命的质量,放大到“无限”的可能。

  4、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彻底、圆满、终极地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

  二、理解“大乘般若”,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大乘佛经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往往文字都很简单,不像《庄子》、《论语》那么古奥艰涩。但是,彻底读懂,往往一生都不够。比如《心经》,读诵过的人很多很多,能背诵的人也很多很多,甚至抄写《心经》的人也是数不胜数,区区260个字而已。可是我们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懂《心经》者少之又少!

  为何呢?

  答:简而言之,会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因,

  第一个:太浓缩了?

  按照惟贤长老的说法,这260字版本的《心经》实际上即是《金刚经》浓缩,更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最终,实际上就是佛陀全部“般若智慧”的浓缩。想想看,一部众所周知的100册《大正藏》,3493部,13520卷;所有佛陀智慧的精华,其实就是在这260字中。

  第二个,后世佛弟子的素质、担当、与责任?

  不要说世俗的广大受众,即是寺庙中的、道场中的很多修行人,也极少认识到“般若”统摄一切的道理。譬如打禅七,如果不首先在“般若智慧”上有初步的认知,这样所谓的“禅修”大多都是“枯禅”,还会极大地误导受众;因为,大量的佛家外道,也是要“打坐参禅”的。

  可惜的是:《金刚经》中、以及各种佛经中,“般若第一”的“开示”和“意趣”,煌煌在耳、比比皆是,然而当今的佛弟子们,极少极少能够成体系地宣讲“般若”。此佛门末法,一大憾事也。

  第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们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习气,无法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地做持久功夫。就好比我们当下所要面对的《心经》,其主要的主旨意趣其实就已经出现在《般若波罗蜜多》这个经题当中,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在经题上下功夫呢?

  三、阅读《心经》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其中的大乘甚深般若,一定会颠覆你脑子里的一切,所有的认知、所有的三观、所有的人生套路?

  也经常会有亲朋好友善意地劝解:信佛好是好,但那是“出世”的,以后退休再说,现在不能当饭吃?又不能挣钱?不能养家糊口?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男女不能在一起,活着多没意思?有宗教信仰是好事,就是别太较真儿,别太过了,该吃肉吃肉,差不多就行了。

  答: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和自己圈子里的那些人云亦云,完全不一样!和您所见到的、听到的、道听途说的,完全不一样!

  “大乘般若智慧”所要面对的,反而就是大家的日常生活;要帮助我们解决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疾病,我们现实的烦恼,我们当下的苦痛,我们当下的无助。而且,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工作事业,甚至吃喝拉撒睡都息息相关。甚至你炒股票、工程设计、电子电路、艺术创作等等一切,佛法均一并解决,完全就是令我们少走弯路,少折腾,抄近路的智慧;是关于我们的人生、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有了这样的智慧,既能令自己健康快乐,也能让所有和自己有缘的人健康快乐,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四、大乘般若空性,一定不是你现在所宣扬的、所理解的空?

  佛学圈子里总是在说“空”,这也“空”,那也“空,仿佛“空”了才是佛法;而且,很多网红名人、小乘弟子,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在宣扬着“自己的空”。可是进一步学佛就会知道,仅仅是“一昧空”也还是不对,还会给很多佛门外的人,造成了很大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在老和尚那里,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一会儿又说“虚空”,还说“真空妙有”,又说“缘起性空”,但在“大乘般若智慧”面前,你理解的都不对!那么怎样才对啊,还有那么多的禅宗“公案”,似乎所有的答案都不对,到底怎样才对?

  答:我们现代的学佛人,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佛学典籍浩如烟海,这其中的典故和语录自然也是多如繁星,通常是一本佛经就会搞得大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且,面对同样的一个疑难,这位善知识一个道理,那个善知识又一个道理;这个宗派一个做法,那个宗派又是一个做法,听谁的呢,真实的“佛心”应该只有一个啊?笔者的建议:从《心经》入手,反而最快、最完整、最成体系,最权威。

  我们该如何最大程度地去接近这颗“佛心”呢?其实,如果说整个佛学是一个大树的话,“般若智慧”就是树根儿,“树根”搞懂了,其他枝枝叶叶就自然全容易明白了。好比我们现在,我们就需要清醒:小小的《心经》,却携带了所有佛家经典的核心密码,就是那把令自己可以明心见性的,最快的钥匙;拿好这把钥匙,大乘之门,迟早会开。

  五、何为佛法之“正”?

  我们总说弘扬佛之“正法”,无论哪一门、哪一派,都会标榜自己的见地是“正见”,自己修行的法门是“正法”。很多佛经当中,也还有很多是“正”字打头的,比如著名的“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这其中的“正”,究竟是什么意思?寺庙里、道场中、禅堂上,也经常被提醒,要保持“正念”,但是,这其中的“正”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怎样才算是“正”?

  答:这所有的“正”,就是要看你是否具足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是否成体系的具足?其他我们日常见到的,有感而发的“人云亦云”,不会有;各种圈子里的“道听途说”,也不会有;网上媒体资料的“复制、转发”,也不会有;只有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去亲近佛、法、僧三宝体系,深入原典的佛家经藏,按照引导,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闻、思、修”,才会最大程度地去亲近那一颗佛心之正。

  六、具备“大乘般若智慧"后的现实利益?

  数不胜数,笔者择其大意简列如下:

  1.善于捕捉最佳的黄金分割点:可四两拨千斤?

  注:当我们真正契入了“般若智慧”后,就会懂得在“因”和“果”之间,如何护念,如何保持;就会懂得“四两拨千斤”和“事半功倍”的道理,届时,对我们的这个肉身,我们的家庭,我们的集体,都会本能地做出符合因果规律的作为,并将一切顺畅,一切易得。

  2. 拥有最大的自律:拥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注:当我们真正契入了“般若智慧”后,一切所谓的“持戒”将会变成本能和自发,不会再有受到约束和强制的感觉;因为一切明白,一切自愿,一切欢喜。

  3. 拥有最大的包容与忍耐:是“无忍可忍”?

  当我们真正契入了“般若智慧”后,一切所谓的“嗔怒、怨恨和委屈”将会自然淡化,“无辱、无得、无失”,又何来“忍”呢?过去的,都是已经成为过往云烟;将来的,也会成为过往;过去未来,都能看破,无求,又何须忍?因为早已明白:一切都是空华不实;得到了,未必就是自己的,是空;失去了,未必就不是自己的,也是空;而一旦连我都空掉了,得失便已经意义不大;自己的肉身,无需忍;眼前的一切,也无需忍;一切都无生法忍时,自然清净美好,梵天一净。

  4. 最大的定力:于“无所住”中,淡定从容?

  注:当我们真正契入了“般若智慧”后,容易冲动、激动、感动、盲动的心识会逐渐被佛家的理性智慧取代;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最大程度地处于清净淡定中,一切明白,一切安住又无住。

  5. 成就无上金刚,无坚不摧,无所不破?

  注:当我们真正契入了“般若智慧”后,一切所谓的“心魔”、“外魔”、“抑郁”、“癫狂”,将能一眼看透,一眼看穿;当下觉知,一念击碎,当下摧伏。

  6. 会一通百通,无所不通?

  注:当我们真正契入了“般若智慧”后,以前再难的佛经,再讳莫如深、悬而未解的佛家公案、禅宗机锋,甚至是道家、儒家的诸多经典都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反之,则不可以,诸位可以一试。

  这个时候,无论你是一位科学家、企业家、医生、设计师,抑或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等等,在事业和视野上,都将会像长了翅膀一样如虎添翼;行前所未行,至前所未至。

  7. 会生死无碍,出入自在?

  注:将“生死”之事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从何来,去往何方;以及眼前的家人、亲友从何而来,去往何方;以及眼前的万千生命、自然万物,从何而来,去往何方。我们将会彻底明白:这个“我”,到底是咋回事?对死亡之事,将不会有任何恐惧和惊慌,反而更加淡定、从容,一笑而千古,千古亦一笑。

  8. 会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加慈悲广大,更加的温和柔软,利他助人?

  当我们真正契入了“大乘般若智慧”后,就会自然懂得,我们的家庭成员、公司员工甚至更多的与自己有缘的有缘人,社会大众,就像我们自己一个身体一样。一个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不同器官一样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无数的生命之间,就是“普遍联系、无缘同慈,同体大悲”的关系。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的某一个身体器官如果出现问题,其他脏器也一样命不久长。而在家庭,社会上这个大集体中,我们彼此也一样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是“自然因果规律”必然的道理。

【般若观空的殊胜意义:《心经》的管窥】相关文章:

张爱玲的心经04-20

张爱玲《心经》解读03-23

冰心经典的散文02-10

细心经典名言07-16

冰心经典语句01-03

冰心经典诗句03-18

勇敢的的心经典台词精选02-23

平常心经典句子03-18

步步惊心经典句子09-30

平常心经典句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