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真义

时间:2020-08-05 09:32:37 心经 我要投稿

《心经》的真义

  世上的人都以“有所得”之心生活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他们不停地追求想要得到的一切;希望得到知识,得到文凭,得到工作,得到财富,得到爱情,得到朋友,得到地位,得到名誉,得到健康,得到长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生从何来?去向何处?我究竟是谁?为何会来到这个世上?生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无数个疑问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心经》犹如夜空中一道闪电,照亮暗夜般的生命之旅,许多人仅仅是读到这些字眼,心底的渴望就会悄然唤醒,人生旅途中一路的苦楚,满心的无助,孤单,就像在外流浪的孤儿,终于听到了来自父母充满爱意的抚慰:“醒醒,孩子,来我这里,安稳自在;你会看见所有的苦、所有的恐怖,只是一场颠倒的梦。

  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对“经”充满恭敬之心,因为“经”既有经典之意,意味着圣贤千古不变的教诲,亦有途径之意,指引回归生命真相之路,故名为“经”。

  《心经》究竟是在说什么?《心经》顾名思义是在说“心”,包括真心、妄心、众生心、菩萨心和佛心。许多初学者读《心经》后似有所悟,开始学会放下,既然“一切皆空”,何须执着不放?然而《心经》所述之“心”,并非仅仅是指妄心,让我们在茫茫世间际遇无常时万般看空,而且还有更深一层含义;一切世间的有情众生除了意识妄心之外,还有一个真实心,也叫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祂才是我们的生命之本;真心与妄心的同步运作,方有我们的生存于世。

  有人一听就慌了,心想“明明只有这个见闻觉知的心,怎么可能说它是妄心?如果它是妄心,那什么才是我的真心呢”?医学常识也证明了佛言不虚:意识妄心是生灭法,是可以断灭的,所以不是真心;比如我们睡着了以后,这个见闻觉知心就断了,不见了,就是有人此时拿刀杀我也不知道,可是既然这个心断灭了,人就应该死了,为什么第二天早上天一亮又会醒过来,见闻觉知意识心又出现了?这就证明;见闻觉知心断灭后,一定还有一个真实心不断不灭,真实心能生出妄心,这样我们的见闻觉知心才会重新出现,同理,生死轮回如出一辙,所以聪明的庄子总结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意思是生和死的循环就像白天黑夜的交替,这是天理。既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要为死亡悲哀呢?

  也有一些糊涂“大师”把《心经》解释成“一切法缘起性空”,依据是《心经》分明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你看,这难道不是在说“一切法空”吗?

  细细一想,不对呀;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心”还存在吗?如果不存在,那为什么还叫“心经”?那样一来,无论你是一个作恶累累的杀人犯,还是一个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无论是花天酒地的贪官,还是一个为大众奉献一生的好人,最终结果都一个样,这岂不是佛一再批驳的邪知邪见“断灭空”?

  佛陀夜睹明星证悟后在菩提树下不由感叹道:“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彻悟生命的真相,发现一切众生只是沉迷于种种妄想执着中,不知不证本自具有与佛无异的“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祖师曰“如来藏中藏如来”,众生因为不了解法界实相和万法根源迷惑于世间幻象,且由于种种误导而无法证得真心,以见闻觉之心和处处思量做主之心为我,以为这个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真心,身在宝山不知宝,“日用而不知”。佛为一大事因缘化现于世,在《心经》中向我们叙述生命的秘密;在一切有情众生的色身中不仅有乖巧伶俐能够思维的妄心,更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乃是赖有真心如来藏的执持。在许多佛经里都有类似开示,比如《楞严经》中一语道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这个常住真心。”《如来藏经》云:“我见众生烦恼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

  目前佛教界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就是;有人常常以二乘法的缘起性空来解说大乘般若,甚至取代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使得四众弟子们误认二乘法即是究竟佛法,投入毕生精力去用功夫,但这样一来,即使能证得四果阿罗汉,但如果不回小向大而修学“世出世间第一义”的了义佛法,仍然不能如实了解佛法大义,不能打破无始无明,白白度过一生不说反而去佛日远。

  缘起性空从何而来?由五蕴十八界而来,五蕴十八界从何而来?前世的那个“我”在寿终正寝后五蕴色身和意识心随即坏灭,接着由如来藏出生中阴身,再由中阴身入胎,有了入胎而住的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蕴色身方可说五蕴身心的缘起性空和世间一切法缘起性空。

  山河大地从何而来?乃是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出来的,并非无因而有。山河大地的缘起性空是依山河大地而有,而山河大地却依有缘的共业众生的如来藏而有,所以凡是缘起的法都不出三界,都是源自于如来藏,如来藏则是本来而有,法尔如是,无生无灭。从未有任何一个佛菩萨说如来藏是缘起性空,只有附佛外道如是胡说一气。二乘菩提缘起性空之法只是在蕴处界上来说,并不涉及法界实相,所以不能代表法界的真实相,不能涵盖三乘菩提。

  让我们想想看,缘起性空的本质是什么?它是说一切诸法没有独立的自性,全都是有条件的“依他而起”,所以无常,所以是“空相”,不是永远存在,但前提是;世间万法虽空,但能生万法的真实心却是永远不灭真实存在,如果没有真心在,何来五蕴?既没有五蕴存在,又何来缘起性空?“法不孤起”,缘起性空这个法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有如来藏方得以建立,如来藏的“空性”与万法的“空相”不能混为一谈;真实法与虚妄法相待而有,没有真实的如来藏就没有虚妄的一切万法,就像没有父母就没有儿女,所以“缘起性空”并非第一义,它本身也是缘起之法,自然属于世俗谛,有生有灭的世俗谛自然不能当做我们的依止,所以说“五蕴皆空”无我法有很多人误会了,于是用世俗谛取代第一义,认为一切皆空,终归于无,那岂不是落入断见论中了吗?

  如来藏法义是三乘菩提的核心内容,离此佛法就不存在。佛法僧三宝中,一切僧宝皆依法宝而建立,没有法就没有僧,不承认如来藏就等于不承认佛法,既如此,还学个什么 佛?所以五祖才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

  如果没有这个“实相心”,就算四肢健全也不过是一具僵尸。我们生活中的福祸财运,家庭事业的美满,生命的价值,幸福的感受,身体的健康,乃至这一生最后的去向,无不和“祂”息息相关。 “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物主,三界之内包括神鬼悉皆有之,只可惜不认识“祂”罢了,所以才错将自己当老大。如果人真的是由造物主所造,那么人人都应该是一样的寿命、一样的命运,犹如一个模子制造一样没有差异,何来人的千差万别?何来人的贫穷富贵?正因为有了“祂”和“祂”所含藏的种子,才有我们的现在、过去和将来,因为每个人过去世行善行恶造业不同,“积蓄”不同,今生才会不同命运。否定“祂”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否定了因果律。因为无明,我们迷失了方向,所以“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所以才会把“假我”顶到头上固执己见突出自我,被种种欲望牵着鼻子走,甚至走上损害大众违反国法的歧路,害人又害己。

  日常生活中,我们眼睛喜欢看好看的,耳朵喜欢听爱听的,鼻子喜欢闻香味,舌头喜欢吃好吃的,身体喜欢柔软滑嫩, 特别是女士们有多少时间用在打扮上?不停地换新衣服、涂脂、抹粉、画眉、隆胸、双眼皮、换发型,我们被身体感官的种种感受欺骗,所以才不惜一切代价苦苦追求。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把这个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当做自我,而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在死亡之后再去投胎时就会永远消失,不能到未来世,来世是另一个全新意识心,张三变成了李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道轮回。想想看,生生世世曾有无数个“我”来到这个世上数十年然后又匆匆离去,其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这个不停出生又不停消失的意识心能说是真实的我吗?生生世世与你同在的真心如来藏才是不生不灭的我,未来能下地狱也能成佛的我。以是意故,佛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陀担心后人难于信受这一圣义谛,苦口婆心反复提示“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入楞伽经》)

  如来藏乃宇宙万物的源头,也是佛法的核心所在,若离于此亦无三界万法,哪有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若离于此,人死之后一切皆空归于断灭,贪官和清官、好人与杀人犯都是一个下场,何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若离于此,三藏十二部博大精深的佛学岂非成了戏说?更不能离于此而讲缘起性空,五蕴十八界都是缘起法皆依自在心而有,有生的法将来一定有灭所以“性空”;离开了自在的真心五蕴十八界无从生出,万法又如何“缘起”?没有“缘起”何来“性空”?所以佛法不能离开真心讲一切法空或讲“缘起性空”。

  《心经》向我们指明解脱与成佛之路:“从观见自己的自在心为基础而照见五蕴皆空”,倘若离了真心而学习佛法犹如“煮沙成饭”终不可得,因此禅宗五祖大师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但令天下佛子悲哀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一真谛将会越来越难于被人们信受,直至有一天终于湮灭于人世间,何以故?众生福报已尽故,万法无常故,谤佛谤法谤僧之“狮子身中虫”故,到那时虽然人人皆有的真心如来藏依然如故不生不灭,只是如何找到她和验证她的方法及其对于大千世界有情生命的无量功德受用却再无人知晓,以致于芸芸众生竟皆不知自家真心为何物而昏昏度日轮回六道,人类再次堕入茫茫长夜。是故佛说“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杂阿含。央掘魔罗经》)今朝吾辈有幸得闻《心经》,又当何以珍惜?何以奉行?

  《心经》乃佛法中般若诸经之精华浓缩,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八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槃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包括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槃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除了二乘菩提行者由现观五蕴的虚妄而断尽我见我执,取证小乘佛法解脱果,证得无余涅槃出离三界轮回之外,还向我们开示如何从自心如来藏立场来现观色身五蕴和十八界的虚妄不实,获得大乘解脱道的功德受用,最终成就究竟佛果。

  《心经》以菩萨所证得的第八识总相智之根本无分别智来说般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深入观行,且越观越深之时,即谓“行深般若蜜多”,现前观察五蕴的一切法皆由如来藏所生,真心与妄心不一不异和合运作,因此如实体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在《胜曼经》中说:“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自性清净心难以了知,而这个清净心又含藏七识心的烦恼习气种子,这个道理也同样难以了知。唯菩萨方可如实验证,声闻、阿罗汉相信佛说不虚一定有个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实相心在,但尚未亲身证得,出于对隔阴之谜的担心一心想入涅磐先获解脱。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起性空,并且亲证五蕴出生之根源所在——自心第八识如来藏,转依她的清净体性并且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逐渐转变七识心自身污染种子而地地增上,与此同时心无挂碍无所畏惧尽未来际地常在世间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自度度人。这即是佛于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经》中所说“远离颠倒梦想”的菩萨心,这就是佛菩提道和解脱道、菩萨与阿罗汉的区别。

  佛法宗旨涵盖解脱道和菩提道所修证的三乘菩提,以其出世间的智慧有别于世间一切宗教。有人认为烧香拜佛、吃素行善就是修行,其实只是人天善法,是在积累修学三乘菩提所必要的福德资粮,其他宗教也劝人行善却不涉及般若智慧,佛教的解脱是依真实之理的身心解脱,与偶像崇拜和封建迷信等一概无关,如同章太炎所说“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佛教的理论,使上智者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佛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心经》告诉我们:若想灭掉轮回之因和无明烦恼,必须从断除色身对五蕴的执着以及对世间万法的贪欲入手,以证知实相心为入道之门,断除身见我见,依般若波罗蜜多次地而修,即是唯一的成佛之道,这就是《心经》真义。

  一、经文解读: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听到有人解释说“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那只能说明他还不懂《心经》,谁是观自在菩萨?无论何人,当他(她)证得法界实相的时候,能亲身现前观察自己这个无始以来本来自在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刻不停地与妄心和合运作造作诸业,而如来藏本身却是如如不动,从不住在任何境界之中,凡是能够这样现前观照的.便是 “观自在菩萨”。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色蕴的色身,乃是我们每个人依照自己往世的业力,借今世父母为助缘,由自己的如来藏摄取胎胞母血中的四大物质而造出,有生就会有衰老,就会有死亡,死后再去投胎,循环往复,无始无终;色蕴不能永久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自然不是真实不坏的法,既然没有真实性,怎能说是“我”呢?或许有人又会说:能够见闻觉知的心才是我;可是我们知道,我们的这个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是被意根(注1)和五色根(注2),接触六尘为缘,从如来藏中而出生的,是依因籍缘而生,不是独自产生,所以没有真实体性,一样是无常生灭法,不是真正的“我”。

  明白了这个理,我们依照般若智慧观行,站在真实心如来藏的立场来比较观察五蕴十八界(注3)时,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依如来藏为因而生起的诸法,因缘假合而有,无真实自性,有生有灭,无常无我,缘起性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世间万法都是从如来藏中直接和间接出生的,离开了自在的真心,就没有五蕴可说,一切生命和大千世界皆不存在。

  “度一切苦厄”的意思是说,五蕴既然是无常,无常所以是苦,世间之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统统都是因为五蕴而有,既然五蕴无常而非真实,那么这一切苦也失去真实性;当你明白了五蕴十八界皆依如来藏而存在之理,就会转依如来藏清净心从此不再以色身和意识心为真实我,小乘佛法以断我见、证初果为入门,大乘佛法则以开悟明心为入门,对于我见的断除是修学三乘佛法的前提,断除了身见(注4)和我见(注5)之后如果继续深入,最后就连我执(注6)也会断掉,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过牢关”,从而获得人无我、法无我的解脱果证,从此舍离对三界(注7)的贪爱,可以大言不惭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这就是所谓证得有余依涅槃(注8),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舍寿之时即可入无余涅槃(注9),了脱分段生死(注10)之苦。

  有“我”就会有苦,无我苦从何来?“度一切苦厄”包括断除分段生死之苦和变易生死(注11)之苦,达到究竟涅槃彼岸——成佛之后的无住处涅槃。(注12)前者是小乘佛教的修证极果,后者是大乘佛菩提成佛之道。

  “观自在”三个字包含密意;既有能观,也有所观,否则怎么能叫做“观自在”?能观者谁?——七转识妄心;所观者谁?——如来藏真心,为什么说祂“自在”?因为祂从来就不起观,一向都离“能观与所观”,能所双亡,无住无取,所以自由自在无所挂碍;你有一天中了大奖兴高采烈,祂毫无感觉;你和女朋友分手痛断肝肠,祂一点也不觉得痛苦,无论你观不观,人家都照样自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能观的心正好相反,祂处处攀缘事事介意,所以一点都不自在,直到命终彻底断灭。本来自在的心与后天出生能观察的意识心同时存在,这样才称得上是中道观行,有了这样的般若智慧,也就证得了一切万法的实相,打破了无始无明,从此进入可以到达身心解脱彼岸的智慧之门,这就是“行深般若蜜多时”的菩萨,能“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是指我们的色身,“空”是指空性如来藏,不是缘起性空的那个“空”,这一点许多人都误会了,一错百错,接着自然就会错误百出,与无比胜妙的第一义愈行愈远。我们人包括一切有情生命的色身乃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执持加上前世业力和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以及今生的父母因缘而得以形成。如来藏体性为空,无形无相,并无一个“我的,我能,我所”之存在,她在如如不动中却是从未间断地流注识种运作。我们的这个五蕴色身是由如来藏所出生,又由祂所执持,所以自然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既如此,又怎么能说色身不是空性如来藏呢?祂与空性如来藏非一非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乃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所以说“亦复如是”。就好比你的影子,你当然不能说它是你,但你也不能否定说:这不是我。

  三界之内虽说苦乐无常,但出了三界我们无路可去。空性如来藏这个真实心同样无法离开七转识(第七识末那识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统称为七转识)而在三界中独自运作,就像电能与灯之间的关系,灯因为有电才能发光,离开了灯电也没用,有了灯才能照亮人间;换句话,这个妄心既能让我们沉迷六道永无解脱,也能使我们能听闻佛法自度度人,没有妄心的转变,如来藏中的染污种子就不可能去染还净,最后成佛也是在三界之内,而非三界之外;七识妄心依赖如来藏心得以存在,受、想、行、识也是同一个道理,生命中的苦受、乐受因为有如来藏的执持才能感受到,这就是如来藏与色身的不一不异。若将如来藏与色身分开而说缘起性空,就等于否定了如来藏的功用而背离佛说。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妄心的法相无常,终归于空无,所以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也是空,但却有真实体性,所以称为“空性”。真心与妄心合在一起称为“诸法空相”;万法由心生,有了妄心就有见闻觉知诸法,它们均由空性如来藏所出生,缘于世间六尘,也同是如来藏体性的一部分,妄心依附于真心,一世接着一世,生了又灭,灭了又生,何来生灭之有?真心如来藏无形无色法相犹如虚空,但却具有真实体性,空性之中却能生出万法,蕴含无穷妙有,只要有生就会有灭,祂从来没有被出生,谓之“不生”,所以从来也就不会有灭,谓之“不灭”。如来藏永无断灭,即使十方世界诸佛神力加在一起,也不能毁灭哪怕是一只蚂蚁的如来藏,所以才叫做“金刚心”,祂无始无终,永远存在。缘起性空的“空”与“空性”如来藏的“空”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五阴十八界都是无常,所以归根结底是“空相”;后者则是如来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是“空 性”。将“空性如来藏”之胜义谛“空性”与缘起性空的俗义谛“空相”混为一谈,是佛门中常见误区。能观的妄心与被观的真心在三界中皆非色法,都是“空”相,合在一起来说即“是诸法空相”。

  真心既没有形没有色,妄心也同样既没有形没有色,所以怪不得很多人会把妄心当做真心。他们常常告诉弟子“我们这个见闻觉知的心是空,无形无色,所以说是空性”,误将缘起缘灭的觉知心当做空性如来藏,在没有证悟以前,你一想“也对啊,真的是无形无色嘛,所以就应该是佛经中所说的“空性”了,”有一天打坐时坐到一念不生,去找那位大师再一印证,你就会相信,然后去对别人说已经开悟了,那就成了大妄语。

  中道的真实义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任何事物只要有生则必有灭,如来藏从来都不曾出生过,自然也就不可能会灭掉,所以说“不生不灭”。你的妄心是由真心如来藏所生,七转识的见闻觉知性依附如来藏真心而有,它既然被如来藏所生,做为如来藏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会断灭,除非你入了无余涅槃,末那识不再升起,十八界法全部消失。

  “不垢不净”是指如来藏自性无始以来本来就是清净无染,原本就无贪、嗔、痴之心行,从来都是离见闻觉知,本来就是寂静涅磐,所以“不垢”;可为什么还有“不净”?那是因为如来藏本身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天然功能,祂的本体清净无染,但是做为藏识其中所含藏的业力种子却是无始以来被染污的,所以才会“不垢”与“不净”同时存在。

  “不增不减”是说空性如来藏的自性,祂所含藏的有漏和无漏种子的一出一进是相等的,你的有漏法种断除多少,无漏法种就会增长多少,无有任何增减,犹如天平两边一样此起彼伏、此伏彼起,比方说你的嗔恨心少一分,慈悲心就会多一分,反过来也如是;如来藏所含种子不增不减,自身亦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是故空中无色”:在无余涅磐之中,没有任何色法的存在而唯有如来藏本身,没有了色身也就自然就不会有“色、声、香、味、触”觉知性,没有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根、尘相触才能生识,所以也就自然不会产生“眼识、耳识、鼻识”等六识,正如《圆觉经》所说“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意思是五蕴色身灭了,意识妄心也就灭了,内相分中的外六尘、内六尘也就都不存在了,既然一切都灭了,岂不是一个“空”字?非也!还有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非幻不灭”。第六识意识心审而不恒,人一死去就永远灭掉,来世又是一个新的意识心;第七识末那识恒而不审,虽然牵着如来藏一世一世去投胎,可祂毕竟还是如来藏所生,既然有生就会有灭,阿罗汉就是证明;意根末那识自我灭掉后,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的知觉功能即无,独存第八识心体涅槃寂静,这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之后五蕴十八界法一概不存在的境界。

  请看佛是如何说:“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圆觉经》)。为什么佛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因为如来藏中一法不立。

  无明就是无知,如来藏中原本就没有无明,为什么还要让人家去断无明?所以祂当然也就没有“无明尽”可说了;我们知道,有生才会有死,如来藏没有出生,当然就没有老死,所以也不会有“老死尽”;因为有六根、六尘、六识及五蕴的存在人才会产生种种无明,没有了十八界法,没有了见闻觉知处处作主妄心的分别妄想,自性清净的实相心何来“无明” ?

  没有五阴,没有十八界,没有三界一切法,没有任何的无明,也没有任何的智慧所以“无无明尽”,全部都没有了,唯有如来独存,就像《心经》所说,从无色、身、香、味、触、法开始,无眼、耳、鼻、舌、身、意……一直到无无明、无无明尽,全部都无,只剩下实相心如来独存而不再有任何一法存在,这就是涅槃;涅槃之意原本就是依照依照如来藏离一切诸法的境界而施设,所以,菩萨心里明白:“假使我把这些蕴处界种种法全部灭了,剩下祂时就是涅槃。” 可又一想“不对呀,如果灭了五蕴色身,灭了七转识,谁来成就佛道?谁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所以,菩萨还没有灭尽五阴十八界自己时,就能现观第八识如来独住的不生不灭境界,这个就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共二乘圣人,这是菩萨七住位明心时自己深入观察以后就能证得,所以菩萨是现观无余涅槃。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唯有第八识空性心存在的时候,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诸法还会有吗?一切解脱的智慧还依何而立?所谓解脱和般若智慧都是相对于希求解脱的对象而有,人既无我法亦无我(注11)涅磐之人既无,还有谁能“有所得”? 所以说证得解脱的菩萨实无解脱可证,若言有解脱可证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空性如来藏心原本就是无所得之法,原本就不念一切法,不与一切法相应,它的从来都是自住涅槃寂灭境界,自然是“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世上的人都以“有所得”之心生活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他们不停地追求想要得到的一切;希望得到知识,得到文凭,得到工作,得到财富,得到爱情,得到朋友,得到地位,得到名誉,得到健康,得到长寿。

  带着同样的心态走入佛门,你看那些拜佛的信众,进了庙门,在菩萨面前燃起一炉高香,捧上一盘供果,然后就口中念念有词:菩萨保佑我。。。。。。,向佛菩萨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苛刻要求,活像是在商场做交易。在海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些老外进了教堂是为了向他们心中的“主”真诚的忏悔自己做过的错事,让自己心好受一些,相比之下,中国人进了庙门,却像是为了向菩萨“收礼”,好让自己今后日子好过些,此情此景,既滑稽又悲哀。问题是:菩萨真的就能满足你的祈求吗?

  不停地追求,无止境地占有,真的就能永远拥有吗?世间有哪些东西真正属于自己?地位?早晚会要失去;爱情?看看如今的离婚率,即便白头到老,您能携手一起同游黄泉路?财富?终归会消散,要不人说“富不过三代”呢?再者说,就算拥有金山银海,您能带的走一分一文吗?那么知识呢?总该算是自己所有吧?事实上,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也会落伍,成为昨日黄花。最后再来看我们这个最最亲爱的身体,竟然也这样变幻无常,丝毫不会因为我们一辈子都在忙忙碌碌地为祂吃,为祂穿,为祂住,为祂享受,种种关爱百般呵护,而永远地跟随我们,短短几十年后,祂照样会一走了之,根本不在乎你的无限留恋。要不《金刚经》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世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的生灭法,“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最终还是“无所得”。

  谁“无所得”?当然是如来藏,祂能生万法,却又本无所得,一切生灭法都不过是在祂表面的折射而已,尽管千姿百态眼花缭乱,却是昙花一现转眼就过。是故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么,什么能留下呢?答曰:业力,所做的一切,都成为“种子”被录入自己如来藏中,他日一旦缘熟成为果报,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缘际会时,果报自现前”。因为这个“无所得”的真心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所以,有缘人依此“无所得”之心修学三乘菩提,只要用心走对了路就功不唐捐,可以获得无上智慧。佛法乃智慧宝库,世出世间一切智慧尽在其中,就看能否有缘得到;般若智慧大致分三种;般若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从参禅破初参找到自己的如来藏心,就知道真如是什么、以及祂的体性,这是般若的总相智,可是这个真如还有许许多多的体性还没如实取证,需要在善知识指导下一步一步去体验祂,因为祂有很多别相智;譬如说你从来没看过汽车,现在有个人开了部车给你看,你只从正面看到这部车子,但如果你还没看到其它部分如:底盘、侧面、后方……等等,这也是车的一部分,这就是别相智。从自己、他人、天主、蚂蚁乃至地狱众生来看真如,这就是别相智;

  真心如来藏有各种自体性,证悟的人才能少分了知,进一步修习别相智和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明心后有了总相智,再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细心观察,如实现观,就能出生般若别相智。别相智细分下来就是种智,也就是我们如来藏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证知一切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种子又称为“界”,为什么称为“界”?因为功能差别不同所以有界限;譬如眼识只能看物体但不能听声音、不能知冷暖,所以眼识的功能差别叫做眼识界;证得一切种智,般若智慧圆满即是佛地——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相比之下,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则不能称为“究竟涅槃”,因为他只是暂时逃离了世间,不知自身如来藏在何处,般若智慧十分有限,所以不名为成佛之路。

  众生总是贪生怕死,世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再怎么苦,活着受苦总比死去要好,这是因为不知道有未来世,不知道自己确有一个清静无为的真心从来不堕生死之中,永远与生命相伴。当菩萨亲征了佛菩提,知道了解脱生死的道理,他就不怕堕入断灭,也不害怕轮回,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自利利他,住持佛法,因为他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不生不灭,虽然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八界中无我,但有一个常住不坏的自心如来自性弥陀,可以世世出生这个见闻觉知心继续修学佛法,此世所修习的一切智慧都会被收集第八识如来藏中,来世一定会遇缘而起,不会唐捐其功,也不必畏惧隔阴之谜,活在世间安然自在,所以就能“心无挂碍”。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对于第八识真心来讲它无受无取,从不领受一切法原本具足本无所得,以七识心来观察所领受的六尘万法都是空和无常终归于无。所以菩萨也不会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无论是人还是物,是苦还是乐。他不但从实相心来观察无所得,还进一步从十八界的一切法一一观察,发现果然都是一无所得,都是无常故空,既然皆无所得,又何必害怕失去什么?所以他无所畏惧,只求利益众生,正法久住。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依照这条成佛之路,依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般若的一切智慧则无不是以第八识真心如来藏为本,如果离开了八识心即无般若一切智慧可言,无般若波罗蜜多可证。成佛须具足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修证则需要有别相智作为基础,而般若别相智的修证又必须以般若总相智做为前提,必须亲证空性心如来藏真实不虚的存在。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未来佛,都是依此亲证如来藏发起般若智慧,直至究竟证知如来藏所含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佛地三身四智(注13),断尽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而知,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能使我们渡过生死之河到达涅磐彼岸的甚深智慧,也就是《心经》所说之法乃是世出世间第一义,是究竟圆满的了义佛法,涵盖了一切解脱和成佛的智慧,是诸佛菩萨亲身证得的真实法,若人能够如理如法信受奉行,其功德不可思量。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佛法,但一般都会相信因果,因为就连科学和日常生活常识也证明了因果律的存在,但如果人一生只是因果轮回的一环,只能被动地承受前世带给我们因果,那么学佛就不具意义。幸运的是,大乘佛法的如来藏法义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无限生机,为我们改变命运指明了方向:命由心生,路在脚下,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把自己如来藏中含藏的贪、嗔、痴染污种子一分一分祛除,命运就会从此改变。

  当你证得《心经》中所说的真实心以后,得知除此之外的一切万法皆属无常,唯有真心如来藏才是真实存在,从此转依真心清净体性,了知真实心乃是无愿无求“无我”之空性,既不受苦也不受乐,由此你就改变了以往的观念和行为,时时处处于历缘对境中自我净化,渐渐消融我见我执,身、口、意遂依空性如来藏而转为清净,一如古来大德所云“还是旧时人,不同旧行履”,不再以仅仅存在几十年的这个色身和意识心为真“我”,明白世间一切苦受无非是所谓受苦,即非受苦,是名受苦。不会再因一切的苦受而生烦恼,心地柔软恶念不生,从而连造作未来世的“苦因”也逐渐消除,没有了苦因何来苦果?远离于世间一切生老病死之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帜盛苦,终获究竟解脱。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奥秘所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意为以智慧而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佛学乃是人类文化中的智慧宝库,佛教的解脱是智慧解脱,成佛是因般若智慧而成就。般若波罗蜜多咒意为《心经》所说之涵盖解脱道的佛菩提道之大乘了义佛法,世间万法中唯有此般若之舟才能使我们彻底觉悟生命本质,达到涅槃彼岸乃至圆满成佛,将未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无须听命于他人将自身命运委付于神灵庇护而不能自主,因为一切众生皆有自己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如来藏,只因无始无明而不能证得。众生因为不了解法界实相和万法根源,迷惑于世间幻象和种种误导,所以习惯以意识心和处处做主之心为“我”,以为通过学佛就能将妄心修练成真心,佛陀担心后人走入歧途,所以告诫我们;“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如此说来,找到这个真心如来藏对一切佛子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就像运动员赛跑,先要对准目标,否则跑得越快,就离目标越远,“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若能如是见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有佛陀的教诲善知识的引导众生定能观到真心,了悟自性,去染还净,到达常乐我净、得大自在的光明彼岸。

  注 解;

  注1、意根:第七识末那识。

  注2、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注3、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色、声、香、味、触、法。

  注4、以自己色身之种种感受当作真实之法谓曰身见,为五种邪见之一

  注5、包括人我见和法我见两种我见,前者不明五蕴假合之理以自己色身及意识心以为实有,后者不明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于诸法妄执常住不坏以为真实皆谓我见。

  注6、内执自身如来藏外执五蕴六尘为实有谓曰我执。

  注7、欲界。

  注8、阿罗汉虽已证得涅磐,但仍有受过去世业力的色身在,名为有余涅磐。

  注9、七转识包括末那识不再升起,唯如来藏恒存而不生不灭名为无余涅磐。

  注10、意谓凡夫于三界六道之中依其善恶业力所感其寿命和身形皆有分段差别故曰分段生死。

  注11、意谓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而了分段生死,但随证量不同而有不同形式的生命存在状态故曰变易生死。

  注12、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盘,圆满成佛。

  注13、佛教两种无我观;人无我,法无我,前者了知五蕴假合并非实有,后者了解诸法因缘而生缘尽而灭故云无我。

  注14、能够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不能再次出生于来世,常人不知前世之事曰隔阴 之迷。

  注15、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成佛后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心经》的真义】相关文章:

张爱玲的心经02-01

治心经11-27

小结心经06-07

心经的全文解释11-20

心经最好的解释11-20

《心经》诵读的步骤07-22

心经的回向文07-31

冰心经典的散文11-29

宅女的养生心经11-26

杜拉拉带来的心经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