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时间:2022-06-27 10:58:0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我要投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精选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

  作者曾两次罢官, 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懂诗意

  读出音韵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赏画面

  诵读诗歌,以“我从 一句中,仿佛看到了 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

  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写雨,作者写得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写雨前天象,预示已有雨意。这里,虽没写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这一句,作者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分别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仅突出强调了雨前的天象,骤雨的来临,照顾到了音韵的需要,而且还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暴雨忽至,确使夜行的人焦急起来,到哪儿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现在不知在否。等他转过“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该词是辛弃疾少有的描绘农家自然风光的小令。

  上片描绘乡村仲夏的夜里,静谧的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运用得特别自然,而且别样的工整。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给人以恬淡闲适的美感:明月升高了,惊起了归巢的喜鹊;清风悠悠流淌,伴着蝉的鸣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样的夜里,闻到了稻花隐隐隐约约的香气,听到了蛙声一片。作者不但从视觉上,更从嗅觉与听觉里,描绘出了乡村夏夜里一派祥和与和谐的美。

  下片笔峰一转,写起了夏夜乡间骤然的雨。可是作者没有落入俗套写夏天的夜雨,而是描绘出了夏天夜雨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暗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如上片首句一般,对仗特别整齐,却不留雕凿的痕迹。“七八个”对“三两点”;“星”对“雨”;“天外”对“山前”;自然巧妙,如出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饰。七八个星,说明星之少,被乌云遮蔽了,这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前兆。果不然,有“两三点雨”到了山前。作者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曾记得,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

  再加上骤雨初至,惊慌地想去寻找那茅店避雨,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惊喜交集!

  上片与下片紧密衔接,天衣无缝。读来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农家风味。此时的作者,就像一个老农,在宁静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着蜜蜜的稻花香,想着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寻找避雨之所的憨态跃然纸上。读着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儿时的童年:有袅袅的炊烟;有星星;有清风;有蝈蝈的鸣叫;有大人高一声低一声唤小儿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诗人。

  语言导入:同学们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已经会背诵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出示课题和作者。

  1、我们还学过辛弃疾的哪首词?

  生:《清平乐·村居》、师:你能背一下吗?

  生:《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学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介绍过(幻灯片回顾):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词风豪放、雄壮,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幻灯)

  3、师:他定居的上绕那一带风景优美,土地肥沃。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诗人出门散步,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课题,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行走(幻灯)

  师:对,这首词就是写了作者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词。打开书本。

  二、读准字音知诗韵

  1、轻声读词,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板书强调):

  3.再指名读一遍。

  4.为了更好地展示你们读书的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帮助好吗?(出示画好节奏的词)自己试试。

  a指名读(2个人)

  b齐读。

  很好,这就是声断气不断,

  但是,要想把诗词的韵味读出来,读到听众的心坎里去,除了做到声断气不断,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词中作者的情感才能做到声断意相连。幻灯

  三、想象画面,悟诗情

  现在,我们和辛弃疾一起徜徉在黄沙的小路上,调动起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风景,身临其境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小组交流:出示中心问题:与同桌交流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说一说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阙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一)出示上阙:(幻灯+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

  1、同桌交流,师巡视。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生:舒服、悠闲的的心情

  师: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那你能试着描绘出这一幅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的画面吗?

  生:生试着描述画面。

  师相机解释:惊鹊:惊醒的山鹊。斜枝:旁枝

  老师幻灯补充:一轮明亮的圆月高挂天空,也许是月光的闪烁突然惊醒了正在斜枝上休憩的喜鹊,徐徐的清风吹来,蝉儿鸣叫着,声音飘出很远很远......

  相机板书:看到了:明月、斜枝、惊鹊、鸣蝉

  听到了:蝉叫(景色如此之美,连蝉儿的叫声都是那么舒服)

  师:明月、斜枝、山鹊、清风、蝉儿好一幅幽静、清新的中国画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词?

  指名读1-2人

  师总结:明月高照,清风习习,夏夜静谧让人感觉好舒服啊,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质疑:这一句中有动静、有声音,怎么你感觉到的却是“静谧”呢?联想到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是在以动衬静。(这个怎么切入比较好)

  师:上阙中你还感受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喜悦的心情(板书:喜悦)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丰收的喜悦”?

  生:稻花香里……

  师:哦,稻花飘香的日子里,你觉得谁在说丰年?

  引导学生回答(青蛙、农民、诗人、)

  让学生自己找角色演一演,充分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青蛙怎么说?(使劲叫)

  农民会怎么说?(今年真是个丰收年,不会饿肚子了)

  诗人会怎么说?(看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我真高兴啊!)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介绍辛弃疾关心农民生活的内容,这样的诗人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自己的心情呢?

  师:男女生分别读读这两句,体会期盼和喜悦之情。

  师小结;对呀,大家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齐读上阕。

  (二)出示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诗人还沉浸在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呢,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齐说:下起雨来。

  师:词人是怎样描绘这场雨的。

  找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意思

  老师相机补充:天上隐隐约约的还有几颗,却下起雨来,这是暴雨将至了。

  师:这时候诗人的心情如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自主感悟

  2、全班交流,下阙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预设生:着急

  师追问:着急的原因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突然下起雨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老师相机补充:天上隐隐约约的还有几颗,却下起雨来,这是暴雨将至了。

  用诗人的话就是

  刚才还明月高照,突然只剩下七八颗星星了,山脚下还飘落了几点雨,糟糕,要下雨了!怎么办?赶紧找地方避雨。可是以前(旧事)经常去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现在却不到了呢?山路一转,走过小桥,茅店突然出现了,真高兴。

  指名说,边说边补充,边生动描述生。

  质疑:为什么经常见的茅店现在找不到了?(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

  就在诗人着急的时候--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路转--山路一转弯溪桥--溪上的小桥

  转过山路,走过小桥,“旧时茅店”忽见,什么心情?

  板书:喜出望外

  师:诗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生:忽现

  谁愿意表演一下作者看到茅店后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心情?师:陆游也有的一句诗写的也是峰回路转的喜悦--“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这半阕,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吧。

  五、情感升华。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翻飞),

  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跟随诗人我们欣赏夜间黄沙道的美景,感受诗人话丰收的喜悦,仓皇之间找到避雨地方的豁然开朗,真是处处充满着人生的乐趣。

  八、辛弃疾一生创作了629首诗,我们再来欣赏它的两首作品。出示两首辛弃疾的诗(找豪放派的词,学生没有学过的)

  九、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正确书写“鹊”字,背诵这首词。

  2、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诵读、品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诗词、辛弃疾的资料等,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词引入,自主解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要稍加停顿,抑扬顿挫,那就会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标注的停顿再读一读。(课件出示全词,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些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来品读词的上阕吧!

  三、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例中学)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想象画面,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

  2、全班展示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描绘得真美啊!作者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感官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大家来说一说有哪些感官呢。(教师板书:看--明月别枝;听--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嗅--稻花香)你觉得这样的夜景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会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3、提问:是什么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呢?

  学生自主发言。

  4、提问:是谁在说丰年?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明月、清风,这鹊啼、蝉鸣、蛙声,还有这弥漫着的稻花香,使得黄沙岭的夜晚是那样的清幽、静谧和美好,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板书: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此时,作者行走在这样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以译文的形式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上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上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5、指名读。

  教师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上阕的方法:先是想象画面,然后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词义、体会情感,最后是串联整个词义,读中悟情。

  (实践悟)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6、全班展示汇报。

  过渡:多么美的月夜啊!仿佛画卷一般。词人就这样满怀喜悦地行走在路上,之后怎么样了?谁来描绘一下下阕的画面?

  学生自主发言。

  7、教师小结:刚才还是明月高悬,一片明朗,转眼就变得昏暗只看得见几颗星星了,雨点也飘落下来。此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到什么?(教师板书:思避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路转溪桥忽然看见了茅店,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可以想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欣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下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下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8、指名读。

  教师小结:就是这后两句点名了词人的身份--行人。也让我们理解了题目“夜行黄山道中”,原来明月别枝是行人所见,鹊啼、鸣蝉、蛙声、说丰年是行人所闻,遇雨急寻茅店是行人所思。整首词都没有离开“夜行”二字!既写出了赏景之美,又写出了避雨之趣。让我们充满情感的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整体感悟,盘点收获

  1、学生再读全词,回归整体,尝试背诵。

  2、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本首词。

  2、(迁移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的方法,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可阅读辛弃疾或其他词人的词作。

  以下任选一个完成:

  3、结合本首词的意境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4、结合本首词的意境画一幅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3、同学们,读了题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才是词的题目。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被免去官职以后闲居在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这首词就是他那里生活时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1)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上阙词义。(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下阙词义。(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沥沥的雨点滴落。旧时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转过了一个弯,在小溪的石桥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读中感悟

  读课文,体会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词。(注意词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词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蝉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看:明月惊鹊星星茅店

  听:鸣蝉蛙声雨声

  闻:稻花的香味

  想:丰收的年月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也积累了不少名句。能背上几句吗?

  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

  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

  3、揭示课题:

  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

  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二、整理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

  3、检验:

  (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评价)

  (2)解释词语

  (3)检查朗读:(评价)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示”。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点拨启发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生1:词人看到了明月当空,喜鹊正在枝头欢叫,惊飞……(随机出示句子)

  板书:看:(学生写)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听:(学生写)鹊声风声蝉声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2

  师: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师: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引读)

  师: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引: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板书:闻:(学生写)花香听:蛙声人声

  A、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水国的骄子们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板书:愉悦、与民同乐)

  师引: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

  他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板书:想

  (如:“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就让这种喜悦通过你的朗读传递出来吧!

  B、朗读诗句生1

  评:读得怎样?(生评)

  谁再来吟一吟?生2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千古名句,让我们也感受了丰收的喜悦。

  过渡: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板书:雨声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挂着几颗星星,听到了雨的声音。

  师:谁也从这句听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这里词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偶)

  (师引导:“天有不测风云”几颗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B、师:让我们再次诗意地读——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过渡: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A、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诗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C、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板书:惊喜

  D、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兴奋、激动)

  师:是啊,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齐读这一句——

  六、当堂达标——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幅画你可以用语言来描绘。咱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歌的'意境。

  1.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配乐写话

  师: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写下那动人的画面。(师巡视指导)

  3、展示画面

  (1)师:你能给自己的画配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吗?尽量用精炼的语言。

  (若有困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组的小标题最美。)

  (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课件展示部分译文,一生朗诵

  (1)学生补白

  (2)译文展示:(师范读)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师朗诵

  师: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让我们再次把词人这种情、这种爱读出来吧!会背的可以背诵。

  板书:珍爱生活

  5、齐读(或背)整首词,整体感知(师生共读)

  师:我又一次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七、拓展延伸,对比欣赏。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但是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

  师生共读:

  念奴娇o赤壁怀古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抓“明月、惊鹤、鸣蝉”等词语进行品味,扣“说丰年”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并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读中理解、想象词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创作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区别词与诗的形式,解题。

  1.出示《静夜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区别诗与词的大致形式。(题目、字数……)

  2.解题。

  二、检查预习,读通字词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

  出示词语:(明月、清风)抽读。

  出示词语:(惊鹊、鸣蝉、蛙声)抽读。

  出示词语:(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抽读。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抽读指导读准确;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词语:忽见)抽读(正音,为什么读现呢?“见”是一个古今字,读“现”的音,是出现的意思。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是一样的。)

  (二)检测读文的情况。

  三、再读诗词,体会音韵

  (一)划出节奏。

  请同学们拿着笔,轻轻读这首词,试着划一划这首词的节奏。

  (二)读出韵味。

  押的是an韵,而这些句末押韵的字叫做这首词的韵脚。一起来读读这些韵脚。

  四、品读诗词,感受意境

  (一)品读夏夜的清幽

  (出示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明月、惊鹊、清风、鸣蝉

  (1)抓住词中的意象“惊鹊”“明月”“清风”“鸣蝉”感受夏夜的美。

  (2)抓“鸣蝉”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

  2.品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在“稻花香”中体会丰收的喜悦

  (2)换角色,体会丰收的喜悦

  (二)品读沉醉的喜悦

  1.体会天色的变化。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体会景美醉人。

  (出示句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链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1.出示背景资料。(出示辛弃疾生平)

  2.师:一位爱国词人,因为光复祖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勇,奋发而为词,辛弃疾才会痛首疾呼:“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还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

  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

  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

  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

  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当时心情怎样?

  请你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四)拓展延伸。

  词人用自然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请你们来给配一配诗句,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有信心吗?

  四、教学反思。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写的是作者在夏夜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此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人不仅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美妙感觉。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方法引导,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拓展延伸几个教学环节,希望引导学生在疏通、理解古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搜集整理的资料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理解古词意思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我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造成了错误,在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体会意境这一环节本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有没有过词人那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感受,可是因为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上课时就把这部分给略过了,造成了这点没有讲透。

  新课标规定,对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由诵读开始,到体会意境,最后在落实到诵读,但整堂课我只在第一个环节扎实了诵读,没有进行诵读的指导,还是读得不够。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今后我会继续学习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争取讲好每一首古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词的意思

  3、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学而不忘真是个好习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

  二、读

  1、首先看看我们的题目,西江月应该是这首词的?(学以致用真好)夜行黄沙道中才是题目,让我们来好好的读读题目,根据我的要求来

  (1)重读夜(生读)(如知时间)

  (2)重读行(生读)(如闻事件)

  (3)重读黄沙(生读)(如晓地点)

  那题目的意思就是?

  2、好,千古美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读这篇词,首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

  3、古人常说,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词,我们也可以手舞足蹈一番,体会其节奏美。请伸出你的手把上阙手舞一番。

  不仅可以手舞,还可以足蹈,可以踏歌,让我们一起来踏歌下阙。

  把整首词手舞足蹈一番

  4、我们的诗歌也好,词也好,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音韵美。请大家打开你的书,划出节奏,(生划好后)看看你们的节奏划得是否和老师一样呢?现在我们根据节奏来读读这首词,要做到音断气连(师试读一句,生再自读,再抽生读)

  5、现在观看我们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押韵,这些字叫韵脚)现在我们把韵脚拉长读一读,把这些含有韵脚的词语读一读。最后再连起来读,做到音断起连,韵脚拉长

  三、想

  1、词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夜行的道中,词人“遇”到了些什么?

  (明月,阙,清风,蝉,稻花,蛙,星,桥)

  2、读着这首词,说说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喜鹊被惊飞到了其他的树枝上,蝉此起彼伏的叫着,微风吹来很是惬意,稻田里飘来阵阵芳香,青蛙们聚在一起讨论丰收的场景,几颗星星挂在天边,几点雨落在我身上,我猜想大雨快来了,急忙想到找地方躲雨。以前熟悉的茅店好像就在土地庙旁边,怎么没看见了,转过溪桥,哦,原来它就在这里)

  四、品

  1、这些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对此赋予了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惊)

  2、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推敲这词中的哪些地方,饱含了“惊”。

  (1)“惊”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什么被惊动了?鹊,是什么惊动了它?月,月亮太迷人,惊动了熟睡的喜鹊,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见这月亮可真有魅力,所以我们惊叹月亮。鹊出来,谁也跟着来赏月了?蝉,好像也被月亮迷住了,不停地唱着歌儿。)

  过渡:惊有惊叹的意思,还可以是惊动或者是惊讶

  (2)“惊”声

  月亮惊动了哪些声音啊?

  鹊声,蝉声,蛙声还可能有人声,我们也惊讶词人在夜晚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那是不是说夜晚很热闹呀?这些声音其实是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以动衬静)

  其实这首词里不久有声音,它还感官齐聚,说说还有哪些?(嗅觉、触觉、视觉)

  过渡:这样美好的夜晚,让词人沉醉其间。可天公不作美,说变就变,要下起雨来了,词人只好慌忙躲雨,忽见这时候词人的心情是惊喜

  (3)“惊”见

  月亮太美是惊叹,它惊动了鹊和蝉,声音太多是惊讶,惊动了各种声音,那忽然出现的桥是惊喜,词人为什么会惊喜呢?(他太沉醉月色,忘记了身边的一切,连以前熟悉的茅店都找不到了,忽然找到自然惊喜,也不会淋雨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这两句里面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七八比较大,却是形容星星少,月明星稀,而两三点,数字比较小,却形容雨点大而稀。我们上阙的听取蛙声一片,这个一,数字最小,却感觉最大,满满的一大片全都是)

  这样美好的夜晚,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呢?给它取个名字?(乡村月夜)

  月色迷人,丰收在望,诗人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此情此景,自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安居乐业)

  看到这“安居乐业”,你觉得词人最终向往的应该是什么呢?(看时间是否讲故事)

  (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渴望国泰民安)

  小结:真好,这才是词人月夜所想,“安居乐业”才是他追求的境界,是词人寄托的精神家园。此景,此情,此刻,惊叹月夜,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次吟诵起来吧!

  五、唱

  千年前的月夜,让我们惊叹,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惊喜,就让我们把这“月夜”吟唱出来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相关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09-16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09-06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11-2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10-1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经典教案09-1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08-2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09-1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0-2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09-1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经典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