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时间:2021-03-16 09:59:08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7篇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顺序 景 写法 情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怆幽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怆( )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老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老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灵乡中学20xx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 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乐: 可: 清: 从: 以:

  而: 差: 见: 游: 环:

  为:

  2、语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淑尔远逝 斗折蛇行

  心乐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异义

  记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闻水生

  不可久居 鱼可百许头

  4、重点句子翻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整体感知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 特点,小石潭给作者 的感受。

  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

  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

  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抓特点,用比喻:

  正面、侧面相呼应:

  对比描写:

  拟人:

  移步换景:

  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则

  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

  《小石潭记》教案25(获奖)

  小石潭记

  旧城中学 张文景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 整体感知

  1 听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 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ān 佁然y

  俶尔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怆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 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隶而从者 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5 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 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

  2 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 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 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这节课我们换一换,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习:

  1、熟读课文

  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

  3、正生字、生词。

  一、导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一个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学生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平的岩石。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清树翠蔓……参差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似与游者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上……悄怆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

  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几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为民报国改革忙

  奸人陷,没忠良

  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

  纵有闲情和逸致

  独与雪,钓孤伤

  忽见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鱼畅

  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

  欢乐亦不可久居

  离别时,又凄凉

  自由表达

  诵读全诗

  自由品读诗歌

  听老师介绍

  作者和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有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自由背诵

  自由发表自己看法

  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景色美 乐在其中

  偏 贬

  远 谪

  幽静冷清 触景生情 抑郁忧伤

  景 情景交融 情

  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7篇】相关文章:

1.关于小石潭记教案六篇

2.关于小石潭记教案八篇

3.关于小石潭记教案九篇

4.关于小石潭记教案10篇

5.关于小石潭记教案三篇

6.关于小石潭记教案五篇

7.关于小石潭记教案9篇

8.关于小石潭记教案四篇

9.关于小石潭记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