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0-11-12 09:10:20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2-20

《小石潭记》《观潮》教学设计12-15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1-28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11-28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5篇07-05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08-18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16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优秀教学设计12-1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