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小石潭记》教学分析

时间:2020-08-24 17:32:46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分析

  《小石潭记》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员,坚持“文以载道”,代表作是被贬永州之后的“永州八记”。

  2、单元体裁——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记人,记物(《核舟记》),叙事(《桃花源记》)、写景,抒情等。本单元的四篇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古代散文佳作。

  根据这两个特征,教学时可以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联系起来,以柳宗元和韩愈的联系为突破口,切入到游记作品的“道”——景物描写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中来,领悟欣赏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升华。

  二、教学难点: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和课文背诵

  1、强调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背诵课文,这是课堂整体欣赏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搜集整理有特殊意义的词、和以前学过的词意义不相同的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尽量避免课下注释机械性记忆的弊端,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这些主要通过课下自学完成,基本不占课堂时间)。

  2、“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境的感悟领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句子的翻译,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要过分强调。否则会破坏古文精炼流畅的美学特征,难以给同学们美的熏陶,使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比如说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翻译成“翠绿的枝蔓,有的遮蔽着,有的缠绕着,有的飘动着,有的摇曳着,长长短短,随风拂动”意思倒是懂了,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却荡然无存。

  三、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的环境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联。

  1、课堂环节:教学重点的突破,关键在于问题设置是否能切中要点,提纲挈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看到小石潭,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的设置,涵盖了作者由“乐”而“凄”的心理变化过程。针对同学们的答案,老师适当点拨,可以很容易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柳宗元到这里的原因——排遣抑郁,在山水中寻找快乐;

  快乐的原因——声音的清脆悦耳,水的清澈,鱼儿的欢快。

  心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险恶,“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心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自己的遭遇经历际遇就像这小石潭一般,美,却无人欣赏,前途不可知。

  2、课后延伸: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酒,酝酿的越久,其味道越美越浓。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教学难点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教学难点也不是一堂课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更在于让学生在课下反复品味,领会,形成个性化阅读感悟。这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所以,怎样推动课后的思考,是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二个关键环节。

  我设置了两道思考题:

  A: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B:小石潭( ),你看, 。

  A 题难度较大,为选做题。可以说是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前期,我们对陶渊明有比较多的研究。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补充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常识性文学知识,写过练笔《和陶渊明的三次见面》等。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以韩愈的《马说》为核心,帮助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突破“文以载道”这一文学主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一道理。本文的学习又从韩愈与柳宗元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承载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把二者联系起来,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好奇,到底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反复阅读领会及课外延伸,更深刻的领会 “道”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B类题难度较小,立足于对《小石潭记》本身的理解,但是,又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从整体意境上下手,给同学们更大更灵活的发挥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巧妙借鉴运用课文精美的语言,很有挑战性。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诗文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