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石潭记》赏析

时间:2022-09-22 10:23:42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新《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小石潭记》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癸巳之秋,八月几望,庚与友人同游赣北婺源之卧龙谷。晨起驱车数十里赴大嶂山,沿途皆光景。稻田之上,偶有徽派民居散落其间。远山似黛,稻禾金黄,白墙灰顶,晨雾如纱,无愧于国之最美乡村之誉也。

  及至谷内,绿荫蔽日,游者甚稀,涧壑清幽,唯鸟鸣溪溅之声不绝于耳。拾阶而上,山径幽斜,溪水潺流之声愈甚。继而前行,里余径侧,树影斑驳间,忽见巨石明晃突兀。判道而下,出丛林,豁然开朗,乃见一溪似白练悬于顽石之上。几经折落,珠玑溅跃间汇入一潭。观此潭,径在数丈,粼动间清澈见底,色如蓝珀,质若琼浆,如碧玉嵌于谷底。经年溪水冲涮磨砺,周遭巨石光净圆实,色若乌银,形若累卵。碧潭于此,宛若银镶玉,静卧谷底,浑然天成。碧潭巨石之上,茂林修竹,群山环抱。山峦之巅,秋天深远,幽蓝如洗。见如此佳景,众人皆驻步不前,纷纷以掌中之器选景取相。

  鸟鸣山愈静,溪跃林更幽。天成一仙池,涤心洗尘俗。问道拜水至此,临如此清幽美境,若不以天体归之,岂不枉此一行枉此一生乎?古语有云,慎思笃行者乃真君子也。此间暗忖,欲即行之方为大丈夫尔。遂弃心内杂念,抛身外赘物,置履除衫,以天赐之躯一跃入潭。同行友人惊诧间,余已畅游潭内。秋水微凉,涤身荡气;潭浆甘冽,润喉清肠;身无丝缕,鱼翔浅底;心弃尘念,神游天外。一番仙池畅游之后,裸身登岸,俯身伏于溪流顽石之上,以本然之躯与大地之母相亲,任由阳光清风之手抚慰,更觉身轻气爽,心松神懈。众伴嬉笑拍照间,余已一桩夙愿得偿。

  或因余所范,又有二友纵身潭中,裸浴畅游。及至岸,众人皆赤条条坦诚相见。忽有人惊呼,林间有客将至。观时,但见妇人娇羞掩面绕道而行,男客则报以善意一笑临渊而过。盖因吾等本无猥琐之心流俗之意,于心怀坦荡间,唯一品循规蹈矩之余偶有癫狂一举之快感尔。

  存于俗世,沉于俗务,形如线偶,心近枯木,长此以往,则有抑郁之危。故智者当常寻疗心解压之法。此间有三法可试:一曰偶尔入俗。居庙堂久者不妨来一次街头小肆吹瓶撸串儿,自降身段至尘俗;二曰偶有离轨。按部就班者不妨来一次无预谋之自由远行,为己营造别样压力心情;三曰偶尔判道。习以正人君子之象示人者不妨来一次山间裸奔海中裸浴,天人合一回归天地。此三者,余今已皆试,自感疗效颇著。其间之三者,为损招儿猛药。无胆无识者,切勿妄试矣!

  小石潭者,洗心之池,寻心之地也。此间一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身归天地心归己。

  子曰,逝者如斯夫。老庚叹,再不疯狂老之将至矣!忆寻道之旅,温同游之趣,悟存世之法,赠同道中人,以小石潭为记。

  癸巳年仲秋八月廿二日夜半于双园居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写作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

  该篇为散文。散文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其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则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予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简介,请考生学习。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七年任蓝田县尉,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积极协同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时为礼部员外郎。改革触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镇的利益,遭到反对,不到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贬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颇有政绩,四年后死在那里。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和韩愈尊儒学、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学(最看重《春秋》,主张取圣人大中之道以为理),却统合佛、道之长而弃其短,并认为韩愈辟佛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从势的发展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进化,能从安民的角度来谈论吏治之道,这些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比较完备,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认为文章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要能为时所用。他讲文者以明道,并要以辅时及物为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二是主张文章的内容、形式要统一起来,二者不能有所偏废。他既反对无乎内而饰乎外,也反对有乎内而不饰乎外。三是强调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他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又讲作文切不町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此外,他对古代文化遗产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张参用其长,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资料,也利用各种文体(包括骈文、辞赋)的艺术形式。柳宗元这些观点对当列的青年习作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虽不像韩愈那样公开和一些青年建立师生关系,但受他指教的人却相当多。他在长安,每日登门求教者几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还从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热心帮助他们,或口讲指画,或用函授方法解决疑难,大大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当然,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许多优秀的古文。这些优秀作品大都产生在他被贬以后。原因是长期谪居南方,使他对社会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形同囚犯的忧患生活使得他悲愤填胸,抑郁难平。再加上他这时有意识地研究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总的看,柳文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而又言畅而意美,显出俊杰廉悍、词气峻厉或幽郁隐微、峭丽精洁的审美特征。韩愈说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见《诗人玉屑》引《漫斋语录》),刘熙载言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都说明它们具有内、外兼善的特点。他的论说文雄辩滔滔,凌厉峭折,大小政论无不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他的'传记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有的是学习《史记》、《汉书》中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有的则是自有创造。比如他的《梓人传》、《宋清传》,明显地吸取了唐传奇的特点,但又不是纯传奇。作者善于借立传来阐发道理。柳宗元是第一个使寓言成为独立文学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兽、草木的小故事为题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见解,有的宣扬人生哲理,寓意深远。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对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贡献,它们不但再现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变化。这种借写被遗弃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气的做法,把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柳文中还有不少骚赋,它们从风格到体制都受到屈赋的影响,在唐人中是不多见的。总之,柳文众体兼备,无论记山水、状人物、谈文章、议论政事、阐述哲理,皆能形容尽致,辩析入微,真是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柳宗元有诗一百四十余首。其诗雅淡味深,和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并称。苏轼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又说诗到李、杜以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予思诗集后》)。

  刘禹锡曾为柳宗元编《河东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现存宋人辑本多种。今人吴文治等参校众本,编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另有外集补遗一卷。

【新《小石潭记》赏析】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的赏析10-29

小石潭记 赏析10-29

《小石潭记》赏析08-23

《小石潭记》赏析08-27

赏析《小石潭记》09-19

小石潭记赏析10-20

《小石潭记》的赏析09-14

《小石潭记》赏析11-14

新小石潭记的杂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