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时间:2020-10-27 10:25:05 温庭筠 我要投稿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唐宰相温彦博后代,属于没落贵族家庭出身。才思敏捷,屡举进士不第,一生抑郁不得志。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其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以下是小编带来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牌说明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

  《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据此可知其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847年以后。但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

  菩萨蛮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属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组成;句句押韵,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定格: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 ◆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眉毛。小山眉为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额黄,六朝以来妇女习尚。

  杨慎 (明)《丹铅续录·十眉图》:“ 唐明皇 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峯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逐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太平御览》卷九七O引《宋书》:“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宫女亦多以五色绸缎或金银箔片剪为梅花形,贴于面颊上,称为“落梅妆”。

  小山枕?小山屏?小山眉?发髻?博山炉?

  清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说:“小山盖指屏山而言。”

  余平伯《读词偶得》:“小山,屏山也,其另一首‘枕上屏山掩’可证。此处律用仄平,故变文耳。金明灭三字状初日生辉与画屏相映,日华与美人连文。”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代妇女喜于发髻上插几把小小梳子,当成装饰,讲究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到十来把的(经常有实物出土),所以唐人诗有‘斜插犀梳云半吐’语……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即对于当时妇女发间金背小梳而咏。”

  沈从文《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把眼光放开,用文物知识和文献相印证,作新文史和文化各部门深入一层认识,才会有新发现”。“小山”者,发髻也。唐代妇女蓬发高髻,有层次的插以多把金背小梳,层层叠叠,状如小山,金光闪烁,这是多么美丽的情境!

  叶嘉莹先生在其《唐宋词十七讲》中,认为小山是“山屏”,床头的那种小屏风。

  王力在《古代汉语》中也注:“小山,指屏山,即屏风。金明灭,指日光在屏风的彩画上闪烁不定,忽明忽暗,表示已经天亮。”

  周汝昌先生说:“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一、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二、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语,‘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见《唐宋词鉴赏辞典》)

  金碧山水:中国山水画之一种。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进一步发展了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的`格局,采用青绿勾斫,并在山石坡脚勾以金线,开“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先河。

  ◆ ◆ ◆

  鬓云欲度香腮雪

  鬓云: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香腮(雪):从视觉和嗅觉 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 美艳。

  俞平伯:“度字含有飞动意。”

  叶嘉莹《迦陵论词从稿》:“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

  ◆ ◆ ◆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写她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

  着一“懒”字和“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其惆帐倦怠之情,生动可睹。

  《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写丈夫作为国王先锋到东方去征战,妻子在家忧怨心疾无心梳妆,而使首如飞蓬。

  蛾眉:古典诗词中关于美女的传统意象,以对女子眉毛美好形状的形象刻画,来代指美女的整体气质的。

  如李白《怨情》中“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词人还多用“翠黛”、“翠蛾”“远山”“春山”等形容代指美女容貌。

  ◆ ◆ ◆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承上写妆扮的具体情形,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

  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

  ◆ ◆ ◆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对镜的时候,看见自己美貌如花,不免兴起盛时独处、顾影自怜的伤感;

  穿衣的时候,看见衣上的对对金鹧鸪,又触动了物双人单、情何以堪的哀愁。(一说,非穿衣,而是梳妆完毕开始做女工,贴花样时看到双双鹧鸪。)

  “新贴”两个字,有的本子作“新帖”,“贴”与“帖”可以通用。一种解释是“熨贴”,另一种解释是“贴绣”(把一种绣花贴在衣服上),这两种解释在唐宋人的诗词中都常被使用。

  唐人王建的七言绝句“熨贴朝衣抛战袍”(《田侍郎归镇》),是说一个征战还朝的将军脱弃战袍,穿上熨贴的朝服。

  李清照有句云“翠贴莲蓬小”(《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是指她衣服上绣贴的花样。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温庭筠以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本草纲目·禽部》:“鹧鸪性畏霜露,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这个语码和“鸳鸯”一样,有归宿圆满,鸾凤和鸣之意。作者这里借成双的鹧鸪反衬孤单的闺中女子,抒写了一个孤独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愿做鸳鸯不羡仙”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唐代的女子服饰,大体来看,与上衣下裳连属在一起的“深衣”不同,多半是“两截穿衣”款式。上衣有襦、衫、袍、半臂、披帛等,下装则是裙、裤之类。加之鞋帽璎珞束带等等,可谓丰富多采。

  在和暖或酷热的季节,便是“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春衫钿薄马蹄轻”、“夏衫短袖交斜红”,而秋天来临天气转凉,则有“细风欹叶撼宫梧,早怯秋寒著绣襦”。

  唐妇女服装普遍重视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唐代的襦、衫、裙上多有织文及绣文,如陈羽诗“十三学绣罗衣裳”;温庭筠诗“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在服装色彩上,流行红、紫、黄、绿色,尤以红裙为时尚。

  此词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细节)、着装的描写、用“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描绘出女子闺中生活情态,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这首《菩萨蛮》,是温为宫廷歌伎所作的,一番绵密、精致的描绘,通过客观与暗示手法,含而不露地写尽了闺中人的恹恹情态和寂寞心怀。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相关文章: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01-02

温庭筠《菩萨蛮》 赏析06-08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1-13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03-02

温庭筠菩萨蛮的赏析12-31

菩萨蛮温庭筠的赏析12-21

温庭筠菩萨蛮情感赏析11-03

菩萨蛮温庭筠作品赏析11-02

菩萨蛮温庭筠及赏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