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时间:2022-10-27 14:19:26 炜玲 文天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永远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远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远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状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几百年来,受到世人的钦仰。有人赞扬他说:身任相国,扶颠持危,文天祥和诸葛亮是相同的,但他慷慨尽节;举义倡勇,杀身不异,文天祥和张巡一祥,但他位至宰相。“名相烈士,合为—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宰相,英勇节烈之士,他的事迹足以彪炳千古!

  勤苦攻读 大魁天下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出生在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文仪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无不精研;天文、地理、医药、占卜等书,都广为涉猎,在乡邑中以有学问著称。他对文天祥的教育非常严格,又延名师教导,因此文天祥在少年时候,已广读诗书,对经史的钻研成就尤大。

  十三世纪初,蒙古族在我国北方发展、强大起来,在铁木真(成吉思汗)的领导下,统—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族的汗国。蒙古贵族驱策嫖悍强劲的草原铁骑,横行欧亚大陆。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文天祥出生的前两年,金朝灭亡后,蒙古发动了征服宋朝的战争,陕西、四川、朔北的许多州县,都被蒙古军队所占领。后来由于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诸王争权夺利。才大部撤兵。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继任大汗后,蒙古军队又大举攻宋,在邓州(河南邓县)、毫州(安徽毫县)一带驻扎重兵,南宋又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对于严峻的时局,少年的文天祥深为忧虑。有一天,他怀着沉重的心情信步来到吉州学宫,看到欧阳修、杨邦父、胡铨这位本朝的名臣、志士的遗像,不禁肃然起敬。他暗下决心,要以他们为榜祥,作一番事业。当时战火还没有燃烧到江西来。他还能在县学读书。不久,他转入白鹭书院学习。这所书院的主持人欧阳守道,道德文章都受到人们的推祟。文天祥在他的教诲下,学业大进,品德也受到锻炼。更加成熟了。宝祐三年(1255年)文天祥二十岁那年,考中吉州贡士,取得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第二年,他到南宋的首都临安(浙江杭州)应考。

  在礼部的考试中,文天祥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但还应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的“御试策”这篇文章,主要提出四个问题;为什么天灾频繁、人才匮乏,兵力薄弱、“虏寇”入侵?文天祥运笔如飞,洋洋洒洒,一气写了将近一万字。他直言论政,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灾的发生是民怨招来的,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巧取豪夺,贪而无厌,人民怎能不痛苦呢?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坏,士人或追逐名利,或空谈性理,对国家的耻辱和人民的痛苦漠不关心,国家重用这种人,有才能的人就被见弃了。兵力的薄弱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的,财政困难则是因为皇室、大臣和寺观挥霍浪费,如果天下之财专供军用,就不会兵力不足。他对这三个问题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可惜对第四个问题,文天祥出于阶级偏见,作出了惜误的答案。他认为少数民族的入侵,是“盗贼”蜂起,也即农民起义的结果。文章回答这些问题后,又要求皇帝采纳逆耳的忠言,重视社会的公论,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黄榜张贴出来后,文天祥取上了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不幸他父亲文仪去世,文天祥应在家守制,不能出仕做官。

  出任地方 政绩显著

  文天祥出任职事,起先是主管建昌军(江西南城)仙都观,这是一个闲整使。不久他奉旨除秘书省正字,这是前科状元例行担任的职务,主要工作是为朝廷草拟文书。勘正文字谬误。这个职务他担任了将近两年。在这期间,他还兼任景献太子府教授,讲解四书五经等舆籍。文天祥开始当地方官,是景定三年(1262年)被任命知瑞州(今江西高安)。

  瑞州在三年前曾经被一支窜扰江南的蒙古兵攻破,人民惨遭杀戳。文天祥就任时,城郭萧然,满目疮瘐。他“抚以宽慰,镇以宁静”,尽量让人民养生休息。地方一些不法分子乘战乱之后,敲诈勒索,残害百姓。郡兵也骄纵成性,目无法纪。文天祥抓了一些罪大恶极的,处以重刑,又公布法令,秩序根快安定下来了。估还从赋税收入中,提出一大笔钱,刨立“便民库‘供借贷和救济之用。采取这些措施,老百姓受到实惠。都很感激他。在封建社会,地方官被称为“父母官”,有教导人民之责。文天祥很注意做好这一工作。瑞州有个碧落堂,是著名诗人江万里住过的地方。江万里在南宋是主战派,他的报国丹心很受文天祥的景仰。碧落堂巳剩下断垣残壁,文天祥把它修复起来。另有一个三贤堂,是奉祀余靖、苏辙、江万里的祠堂,也巳毁于兵灾,文天祥给予重建。这些行动,目的在于发插先贤正气,纯朴教化风俗。文天祥知瑞州,时间虽只一年,却是政绩显著,颂声不绝。

  就在这时,文天祥受到他人的攻击诽谤,他罢官回到家乡。赋闲了五年,直到咸淳五年(1269年),德高望重的江万里和马 廷鸾出任左、右丞相,文天祥才又被任命知宁国府(今安徽宜城)。

  宁国府地处江南,本是富庶的地方,这时却是府治残破,只见一座荒城。更严重的情况是经过战乱和南宋政府的残酷压迫,剥削,社会经济凋敝,老百姓生活极为困难。文天祥接任的时候,政府已是“税务无所取办,惟椎剥为民害”,老百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不得不首先奏请减免赋税,同时为老百姓找一些生计,这祥,老百姓才得到喘息的机会。知宁国府才一个月,文天祥就奉调入朝。宣州父老对他依依难舍,甚至捐钱为他立生祠。他也觉得还没有为人民做过多少事情,遽然离去,很不忍心。他写了《宣州劝农文》留别父老,劝告老百姓勤事农桑,勤教子弟。咸淳六年(1270年)一月,文天祥到临安就任军器监,主管制造武器,又兼祟正殿说书等职。

  说书是给皇帝讲解经史,备顾问应对。文天祥时常借题发挥,触及时事,规劝皇帝,度宗皇帝昏庸无能,沉缅酒色,对文天祥的忠言根本听不进去。当时宰相贾似道揽权,度宗称他为“师臣”,对他言听计从,贾似道更加威福自专,荒淫无耻,日日在他的“半闲堂”中寻欢作乐,或者在西湖上置酒泛舟。有人写诗讽刺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文天祥对这种现象非常气愤。许多人趋奉贾似道,他则洁身自好,不和他们沆瀣一气,又因讥责贾似道,结果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文天祥又回到庐陵故乡,再次过隐士生活。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迁都燕京,称为大都,对南宋 的进攻也越来越剧烈。文天祥身在江湖,心存巍阙,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他不愿在国家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自己却在过山林隐逸的生活。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终于起用文天祥担任湖南提刑,主管一路司法。

  这时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湖南长沙)。文天祥到潭州拜见江万里,两人都非常高兴。他们看到军事重镇襄阳、樊城失陷,东南受到严重威胁,彼此都深为国家忧虑。这一年江万里已经七十六岁了,他无限感慨地对文天祥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老成练达的江万里,慧眼识英雄,看出只有文天祥这祥的人能承担挽救国家的重任。

  任湖南提刑不到一年,文天祥被任命知赣州。为家乡办事,文天祥格外勤谨。他主张对人民“不可以威刑慑,而可以义理动“所属十县百姓对他非常爱戴。这一年赣州风调雨顾,年成丰稔,百姓的生活还过得去,因而出现了“词讼希省”“诸县民皆乐业,无持梃为盗如宿昔者”的现象。治安情况较好,社会安定,经济也有所发展。

  文天祥到赣州还不到一年,元军大举扑向东南,打破了后方的安宁,也结束了他十五年的宦海浮沉,开始了戎马生涯。

  起兵勤王 临危受命

  (1273年)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召集大臣议论对南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单徒公履等人都认为灭亡南宋,此其时矣!于是忽必烈设立荆湖行枢密院,由史天泽,阿术,阿里海牙主驻襄阳,设立淮西行枢密院,由合丹、刘整、塔出,董文炳主持,驻正阳。他们整顿军队,进行出兵的准备。至元十一年(1274年)一月,准备工作就绪,由丞相伯颜、元帅阿术统率,由襄阳水陆两路进攻东南,由淮西进攻淮东。襄阳的一路,经汉水入长江,陷鄂州(今湖北武昌),又以破竹之势,接连攻下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薪春)、江州(今江西九江)安庆等地。淮西的一路直取淮东,指向扬州。

  鄂州陷落时,临安受到空前的震动。这时度宗已经病死,由他的幼子赵显继位,即宋恭帝。赵显只有四岁,由太皇太后谢氏主持朝政,十二月二十一日,太皇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号召各路军民起兵勤王,保卫京师临安。

  由于南宋政治十分腐败,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各地文武将官大都感到元军锋锐,无法抵抗,因而存心观望。响应这个号召,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

  文天祥是第二年,(1275年)正月十三日才接到这道“哀痛诏”的。他涕泣不能成声,决心应召勤王,挽救南宋王朝。南宋 人民本来很痛恨元军的烧杀掳掠,只要有人倡导,就上千成万参加勤王军。文天祥又素孚人望,三天之间,就募集了一、二万人。他把自己的财产充作军饷,准备粮食,只要命令一到,就开向京师。

  元军继续沿江东下,群臣、太学生纷纷要求丞相贾似道率兵抵抗。贾似道迫于形势,不得不亲自出征。他抽召各路精兵十三万,舳舻相衔百里,于二月间到达芜湖,和从鄂州败退下来的夏贵会合。伯颜、阿术从江北、江南两路夹攻,南宋水陆两军都遭到惨败,贾似道乘小船从鲁港逃到扬州,后来被罢了官。三月初伯颜大军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镇江、江阴等地官吏都望风而逃,威迫临安的形势已经形成,临安第一次实行戒严。

  这时文天祥的勤王军集中吉州,要求从速入京。丞相王蝓非常高兴,主张速召这支军队来拱卫临安。知枢密院(主管军队)兼参知政事(右丞相)陈宜中却从中阻梗,说文天祥是“猖狂”,他的行动是“儿戏无益‘,要他留屯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王蝓一气之下,离职出京去了。直到七月间,朝廷觉得临安空虚,才颁旨催促文天祥率兵入京。八月十七日,诏令文天祥为工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赞军事,八月下旬,勤王军抵达临安。

  文天祥作了到前线和元军决战的准备,而丞相陈宜中、留梦炎却畏敌如虎,积极策划议和。文天祥上疏反对朝廷姑息养奸,并建议把东南一带划分为四镇,给地方官以实权,让他们去收复失地。陈宜中、留梦炎不加理睬,文天祥十分愤慨。由于常州告急,平江(今江苏苏州)受到威胁,文天祥率领勤王军到平江前线作战。

  勤王军在初次作战中表现非常英勇,除守卫平江外,文天祥还派出三千人支援常州。淮军将领张全不能很好配合,让勤王军孤军作战,勤王军在兵力悬殊下,仍然夜以继日地和元军浴血苦斗。有一支由尹玉率领的赣州义军共五百人,遭到元军的日夜合围,一直前仆后继进行冲杀,结果除几人冲出外,其他全部壮烈牺牲。

  元军元帅伯颜兵分三路加紧发动进攻,一路沿长江入海,取澉浦、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一路取常州,另一路由建康经广 德攻打余杭县西北的独松关。这一路是到临安的捷径,宋军防御空虚,朝廷最为担心。陈宜中、留梦炎议定调文天祥驻扎余杭,守独松关。当文天祥回师余杭的时候,独松关已经失陷。伯颜亲率大军攻陷常州,全城上万人都被杀死,只有七个人伏桥坎下才幸免于难。三路元军很快包围临安,南宋朝廷或者与元军决一死战,或者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好走。文天祥和张世杰主张坚守阵地,和元军作殊死战。陈宜中一心想要议和,留梦炎看到形势不妙,偷偷跑出临安,后来投降了元军。太皇太后召集大臣议事,来朝的官员只有六人,南宋朝廷已陷于极度混乱之中。

  这时闽广两路平静无事,江西、湖南也还有很多地方在宋朝手中,文天祥勤王军有三四万人,京师义民可动员二十万,文天祥和张世杰商议,背城借一,以战为守。如守不住,则分两路到江西、两淮活动,继续斗争。太皇太后和陈宜中加紧进行议和活动,派人到伯颜营中,请求称侄纳币,准许议和,伯颜不许,求称侄孙,也不行。太皇太后无可奈何,准备奉表称臣,岁纳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以乞求保存小朝廷。伯颜根本不让南宋保存朝廷名义,坚持非丞相亲自来请降不可,并指定于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五日到长安镇商议投降事宜。

  丞相陈宜中害怕被扣留,没敢去议降。朝廷派赵吉甫、贾余庆献上传国玉玺和恭帝赵显的降表,向伯颜请降。表中赵显已削去帝号,自称“国主”,并“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现有州郡,悉上圣朝”,把土地也献出来。伯颜仍要求派宰相来接洽投降事宜。

  元军兵临城下,太皇太后诏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要他出来维持残局。几位执政大臣在左丞相吴坚的府第计议对策,他们都认为到伯颜营中谈判是非去不可的,但谁也不愿去,而属意于文天祥。文天祥自忖国事至此,不能顾惜一身了。而且他幻想要以大义来说动伯颜退兵,终于决定挺身而出。太皇太后命文天祥和吴坚、贾余庆、谢堂等人到伯颜营中去。吴坚胆小怕事,不敢抗争,谢堂遇事唯唯诺诺,没有主意:贾余庆是卑鄙小人,一味奉迎元军,以求取得新朝官位。这场尖锐的谈判,势必由文天祥来担任主要角色。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下定决心:不为利诱,不被威屈,不辱使命。

  伯颜大营设在临安郊外的皋亭山明因寺。文天祥到来后,昂首阔步入见伯颜。营中刀枪森列,元军杀气腾腾,他槐若等闲,十分坦然。伯颜首先问:“丞相来谈投降的事啊?”文天祥不承认是投降,而说是来谈判的。他严肃地说:“投降是前丞相一手经办的,我一概不知道。太皇太后命我为丞相,先来军前商量。“伯颜连忙改口说:”丞相来勾当大事,这很好嘛!“文天祥直截了当地问:“本朝承帝王正统,衣冠礼乐所在,北朝究竟想把它作为国家来对待呢?还是要毁它的社稷?”伯颜只好说:“皇上(指元世祖忽必烈)的诏书说得很明白: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文天祥义正词严地指出:“现在两国丞相亲订盟好,你们应当退兵平江或嘉兴,把和议情况奏闻北朝,北朝诏令下来后再作续议。”

  伯颜正是为了灭宋而来,怎么肯退兵呢?他露出胜利者的踞傲、骄横的神气,威胁着文天祥。

  文天祥毫不示弱,他以高亢的声调继续说:“能依我所说,双方讲和,是为上策:不然南北兵祸不已,对你们也没有好处。”

  文天祥的强硬态度使伯颜感到诧异,他从没有见到宋朝的使节敢于这祥对待元军的统帅,但也不相信文天祥不能屈服,声色俱厉地恐吓着要把他置于死地。

  文天祥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地回答:“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在所不惧。”

  军营中元军将官见到文天祥竟是这祥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都十分惊奇钦佩。伯颜和几个将领进去商量后出来对南宋的使节说,吴坚,贾余庆、谢全等人回临安城见太皇太后,文丞相暂留下来,大家商议完毕,即可回去。

  这是伯颜的一条毒计,他对南宋大臣的情况了如指掌,吴坚、谢堂等老朽,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文天祥声望很高,登高一呼,从者敷万,这对元军是极大的威胁,如果把他放回去,就会率勤王军抵抗,对元军不利,因此伯颜决定把他扣留下来。

  文天祥提出抗议,伯颜耍起无赖,笑而不答。文天祥愤怒地质问:“我是为商议宋元双方大事来的,为什么把我扣留起来?”伯颜无法正面回答,叫人把他带到伴馆中,软禁起来。

  第二天,太皇太后派吴坚等人送来降表,伯颜接受降表,南宋朝廷正式投降。文天祥被邀进军营时,仪式已经结束。看到这个情景,他怒火中烧,他痛恨灭亡宋朝的元军,对一些大臣的颥顸无能也很气愤,特别憎恶那些想当新贵的败类。

  备尝艰辛 重举义旗

  宋朝一批大臣作“祈请使”,奉表到大都陛见元世祖忽必烈。文天祥也一同去,但他没有使节的身份,形同囚徒。押解的元军对文天祥严加防范,而且不时侮辱他。他们一行从临安出发,沿运河北上,经杭县到平江,又经无锡、常州,走了十天才到镇江。第二天,渡江到瓜州去拜见元军元帅阿术。一些大臣竭力奉承,唯独文天祥怒目而视,始终不发一言。阿术也看得出来,幸好没有采取特殊的措施。文天祥和他的随行人员千方百计准备从镇江逃脱。元军江防极严,所有船只都被管制。到了第九天,居然有一个船户,敬重文丞相,甘愿冒死送他们到真州(江苏仪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他们从镇江逃脱,来到真州。

  真州守将苗再成对宋朝忠心耿耿,一心想要恢复旧河山,对文天祥的到来十分高兴。他认为以丞相、枢密的威望作号召,江淮的宋朝将领同仇敌忾,要挽回颓局是大有希望的。他把考虑多时的想法告诉文天祥:两淮兵力足以复兴,只要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能同心协力,西面佯攻建康,东面以通州、泰州军打湾头、扬于桥两个元军据点,扬州大军进攻瓜步,真州军队直捣镇江,各路军队同日行动,元军顾此失彼,只要拿下建康,镇江,两浙元军盘有退路,伯颜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听了,喜不自制,认为中兴机会在此一举。他连忙写信给李庭芝,夏贵和各州郡将领。这个战略是正确的,如能实行,可以沉重打击元军,但它巳无法实现了,因为前几天夏贵已经投降,而李庭芝不相信文天祥这祥的重要人物在元军的严密戒备中竟能逃脱,认为他是被放出来赚城的奸细,并移文真州要苗再成加以杀害,苗再成怀疑此事,怕错杀忠良,只是把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骗出城去,叫他们自找生路。

  “误把忠良按剑猜”,被自己人怀疑比被敌人侮唇更难忍受,文天祥痛苦的心情到了极点,他们打算到扬州去和李庭芝说个清楚。也有人反对,说到扬州正好送上虎口。最后他们决定不去扬州。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从高邮、泰州到了通州(今江苏南通)。

  通州守将杨师亮对文天祥热情接待,让他到州衙好好休息。两个多月来,颊沛流离,这时才能过着比较安定的日子。文天祥把他从寓开临安到达通州一路上所写的诗一百多首,编了集子叫《指南录》,表示心向南方,矢志不移。他还写了一篇序,叙述自己从离开平扛府入卫独松关到出使北营,镇江脱险、历尽艰辛到达通州的经过,这不仅是他的一篇简要的自传,‘也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在通州,文天祥获得一个使他异常兴奋的消息:吉王赵罡、信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等人的护卫下,到温州重新建立朝廷,挽狂澜于既倒。陆秀夫,张世杰等也到温州来。陈宜中本来就逃到了温州。文天祥由海路到温州来朝觐二王。从通州扬帆出海时,文天祥伫立船头,口占七绝一首:“几日随风北海游,回首扬于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诗中表示他南行的赤子之心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经过十三天,船从台州(浙江临海)靠岸。文天祥由陆路赶到温州,原来二王巳把大元帅府移到福州。文天祥写了奏章,派 人星夜送福州行在。主持朝政的陈宜中也派人来温州,和文天祥商议吉王即帝位事宜。有了皇帝,就象征着宋朝的存在,文天祥完全赞同,并上书劝进,自己暂留温州候命。

  吉王在福州登极,改元景炎,他就是端宗皇帝。信王晋封为卫王。陈宜中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直学士,文天祥为观文殿学士、侍读,朝廷召他立即到福州来。

  文天祥脱险来到温州的消息传开后,在浙、闽各地的同僚、旧部,不少人赶来温州和他商议重举义旗的事。他们准备在浙闽发展水军,如能拥有几百艘海船,则可望收复江淮、浙东失地。杨师亮可在通州一带策应。文天祥把这一计划写信报告陈宜,陈宜中并不热心,计划无法执行。文天祥亲自来到福州,朝廷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等职。他没有受命,主要原因是他不满左丞相陈宜中的为人行事。临安被围时,陈宜中悄然出走,收复浙东,淮东的计划,又未被采纳,这是陈宜中的私心在作怪。因为两渐是陈宜中为宰执大臣时失去的,他想依靠张世杰收回,不让文天祥得此功劳。宋朝一向重文轻武,张世杰是武将,他收复两浙,也不可能掌握朝廷大权,陈宜中仍然可以稳坐在左丞相的位置上,如果文天祥收复两浙,成为中兴功臣,原来又曾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就很可能独操朝廷威柄。文天祥是洞察陈宜中这个心计的,因此他上表力辞,朝廷只好改任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陈宜中以私心误大事,南宋末年国家艰危,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这就注定了他们必然失败。

  文天祥打算到广州招集兵马,作北伐的准备。这时元军进行新的部署,分数路向南进攻。一路攻占浙闽州县,一路进兵江,另一路由鄂州南下,取潭州,广州守将投降元军,开督府于广州的计划无法实现了。

  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十三日,文天祥到达南剑州(福建南平),这是闽北军事要地,素有“八闽屏障”的称号。文天祥在这里组织督府军,来投效的既有富有谋略的人士,也有久历戎旅的战将。开府南剑,规模、声势比在赣州组织勤王军大得多。

  十月,塔出、李恒率领的元军连陷江西许多州县,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十一月,督府人员大都采到汀州,文天祥作了部署,派遣赵时赏、赵盂荣取道石城,攻克宁都:派吴浚驻屯瑞金,相机攻取雩都,刘洙在江西策应,邹飘在宁都起义,里应外合。不幸邹飘起义失败,几个首领遇难,计划遭到挫折。

  这时间刺罕、董文炳率领元军越仙霞岭进入福建,陷建宁府(福建建瓯),南剑被围。知南剑州王积翁弃城逃到福安府(即 福州,这时升为府),南剑落入元军手中。南剑沦陷,行都福安失去屏藩,受到很大威胁。这时宋军尚有十七万人,民兵三十万,还有战斗经验丰富的淮兵一万,如果有得力将领指挥,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元军在闽江中游决战,谁胜谁负还难预料。

  但朝廷无人下这个决心,陈宜中、张世杰惊惶失措,匆匆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福安随即陷落。此后,南宋小朝廷设在船上,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起先船泊泉州港。泉州势力最大的是阿刺伯商人蒲寿庚。他居住中国几十年,当上市舶司使,看到 元军势大,投降元军。南宋船舰在泉州站不住脚,开向广东潮州,不久又移师惠州甲子门(今海丰县东面海口)。从此南宋政府再没有在大陆上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

  闽北、闽东、闽南相继陷落后,江西局势也继续恶化,这给处于闽西的文天祥增加很多困难。元军统帅李恒看到文天祥的困境,派降将吴浚来劝降;文天祥宣布吴浚的罪行,果断地把他处死。督府军中也有一些人动摇,文天祥正以军法,局面才稳定下采。

  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文天祥率督府军移屯梅州(今广东梅县)。五月,经过一番整顿后,主力越过梅岭,开展收复江西的战役。勤王军旧部和各地义民纷纷起来和督府军相呼应,江西的抗元斗争掀起了高潮。乐安人何时招集一支义军攻克了崇仁县。文天祥的大妹夫吉州龙泉县令孙桌组织本县人起事,收复了县城。另一个妹夫彭震龙收复永新县城。攸县人吴希爽等在湘赣边境起义,攻克袁州萍乡县。

  在这个有利形势下,文天祥率主力一举攻克了赣州会昌县,接着又取得了雩都大捷,并乘胜攻克兴国县,移督府于兴国。

  一连串的胜利,对各地义兵鼓舞很大。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派人来要求文天祥指挥。临川、洪州、袁州,瑞州义兵也来请求受督府节制,抗元声势越来越大。

  文天祥对军事作了一番布置:派遣督府参谋张汴率领主力部队直逼赣州城:邹枫率赣县义兵攻永丰、吉水,黎贵达率吉州所属各县义兵收复泰和。这时赣州所属各县已全部克复,元军被困守在赣州孤城之中,吉州所属八县恢复了四个县。督府军大有席卷赣南之势。

  湖南的抗元斗争也日趋激烈。衡山、湘潭、攸县,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都被当地义军攻克。

  元军从襄阳东下以后,没有遇到这祥的军民联合抵抗的局面。元军非常紧张。立即采取对策,开展大规模的攻势。八月间,李恒率精锐部队兼程来赣南阻遏宋军的攻势。黎贵达率领督府军一千多人和民兵数千在泰和同元军遭遇,民兵没有作战经验,很快就溃散了。邹飘在水平聚集兵民数万,也被元军所败。督府军都是步兵,元军以铁骑冲击,往往很难抵抗,数万军队,经过几次战斗,已被击溃大半。在兴国的督府,兵力不多,文天祥只好带着他们撤退。李恒在背后紧紧追赶,文天祥且战且退,张汴,赵时赏、刘洙等将领都壮烈牺牲。督府军几乎全军覆没。

  文天祥在江西失败的同时,南宋流亡政府从惠州甲于门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澳岛),元军水兵进攻浅湾,张世杰率部 和元军进行一场恶战,没能挫败元军的攻势。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护卫端宗先后逃到秀山(珠江虎门内的虎头山),井澳和 钢洲(广州湾口外海中)。左丞相陈宜中对大局绝望,自己逃往占城(现越南境内)。端宗在钢洲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赵昺继位,陆秀夫代陈宜中为左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仍为枢密使。陆、张在日暮途穷的情况下,对宋朝仍忠 心耿耿。他们觉得钢洲也不安全,把行朝移到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的崖山,这是南宋朝廷最后落脚的地方。

  文天祥率领督府军余部,到南岭过冬后,到处寻访行朝的消息,终于知道行朝在崖山。朝廷加封文天祥为太保、信国公。

  他先是在海丰活动,不久移督府于潮阳。正当文天祥筹划以潮、惠为依托收复附近失地的时候,元军水陆两路进攻潮州。为了避其锋锐,文天祥带督府军退入山中。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率二百轻骑紧紧追赶,到五坡岭时,文天祥不幸被俘。他服冰片自杀,但没有成功。督府军的将领不是被俘,就是牺牲,督府军从此瓦解了。

  浩然正气 丹心永存

  文天祥押解到张弘范的大营中,元军将官威胁文天祥,要他向张弘范下跪。文天祥厉声回答:“能死不能跪!”张弘范在皋山伯颜大营中见到文天祥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知道要强迫他下跪是办不到的。有人提出把他杀掉,张弘范没有权力杀死这个宋朝的丞相、枢密使,只好说:“杀了他倒成全他得到忠义的美名,以礼相待才能显出我宽宏大量,不能杀。”他亲自为文天祥解缚,并好言相慰,优礼有加。文天祥只要求给他一把剑,以自刎殉节。张弘范对他严加防范,不敢把他监禁在潮阳,而是囚在一艘海船中,四周不断有元军水兵巡逻。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准备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也被押解到崖山来。

  珠江口外,零丁洋上,酝酿着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海战。就宋元双方兵力而论,宋军还略占优势,张世杰的船队有大小船舰一千余艘,其中有不少巨大的海上楼船,将官兵民共二十余万。元军共有大小船只八百余艘,而且有二百艘迷失航向,还没有到达厘山。张弘范看到宋军的阵势,感到这场战斗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决定必须智取,尽量避免力敌。

  张弘范发现元军中一个姓韩的军官是张世杰的外甥,就派他去劝降,遭到张世杰的拒绝。张弘范竟派李恒元帅到文天祥船中,请他写信向张世杰招降。文天祥他奋笔疾书,顷刻间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交给李恒,这就是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零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对元军劝降的有力回答,李恒无可奈何地拿了这首诗向张弘范复命。张弘范看到这首大义凛然的诗篇,不觉赞叹说:“好人好诗”。

  崖山决战已经不可避免,双方都在准备。其实元军有不少弱点:一是兵力较少,二是北方士兵惯于驰马平野,一登上船就头昏目眩,呕吐不止,战斗力大大削弱:三是船工大都是南方人,心向南方,只要形势转变,他们是会站到宋军方面来的。由于近年来张世杰多次失利,他的战略思想和采用的战术,都是小心翼翼,力求稳当。决战前,他竟把大船都连结起来,这祥就只能守不能攻,失去了灵活性。

  二月初六日,决战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张弘范把元军船队分为四队,向宋军船队南北夹攻,宋军士兵全力抵抗,也无法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元军士气旺盛,两军船只靠近时,纷纷登到宋军船上,只见宋军船只绳断旗落,阵势大乱。张世杰看到大势已去,下令砍断绳缆,突围出去。战斗从中午到黄昏,宋军许多船只已被元军俘获。张世杰特别担心皇帝赵昺的座船,派人驾小船接赵昺到他的帅船中。保护皇帝的陆秀夫担心混战之后,来人真伪莫辨,没有让接去。皇帝座船较大,突围不出,陆秀夫怕靖康故事的重演,他首先叫妻子儿女跳海自尽,又回头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应当殉国。德枯皇帝(恭帝赵显)被俘,“受辱已甚,陛下不能再受辱。”说罢即背负九岁的赵昺跳海壮烈殉国。张世杰率一百多艘船只突围出去,其余八百多艘都被元军俘获。而张世杰突围后,遇到一场翻江倒海般的大飓风,许多船只沉没海中。将士要他上岸暂避,被他拒绝,终于堕水牺牲。自此,南宋王朝灭亡。

  文天祥自始至终观察着这场崖山决战,起初,他多么希望张世杰能打一场扭转乾坤的战斗,事态却按照他预见的最坏的结局发展,使他痛心疾首,无以复加。他在《集杜诗。南海》序中说:“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时日夕谋蹈海,而防范不可出矣!“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他把崖山失败比作赵长平军被秦将白起坑杀,把宋朝的失败归咎于奸臣误国。

  三月中旬,文天祥被押解到广州,他正等待着元朝中央政府给他处死的命令,没有想到张弘范对他更加优待。在庆宴会上,张弘范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忠孝之事尽矣。文丞相如能改心易虑,以事大宋的忠心事大元,大元贤相,非丞相而谁?“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劝降失败,向忽必烈上了奏章。忽必烈命令把文天祥押来大都。

  至元十六年(1279年)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离开广州,被押送大都。一同被押北上的还有行朝官员邓光荐,他们一路上论 诗谈史,虽然身为囚徒,并不垂头丧气,还想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他们从广州经英德、曲江,越梅岭进入江西南安(大庚),改走赣州水路,经赣州、吉州、隆兴,从湖口入鄱阳湖,进入长 江后顾流东下,经安庆、池州、鲁港,采石矶,六月十二日到达建康。在建康逗留了两个多月。在建康,文天祥为邓光荐编了 诗集,取名《东海集》,意为应象鲁仲连那祥,宁蹈东海而死,义不帝秦,反映了他们宁死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的决心。到建 康不久,邓光荐就病了,往后文天祥要独自北上。两位志士要分手时,邓光荐依依不舍地写下了一阕《念奴娇。驿中官别》,赠送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州齐发。正为鸥盟留醉恨,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这阕词赞扬了文天祥壮志凌云、百折不回的精神,也为他生不逢时、天不我助而无限惋惜。文天祥也步原韵奉和了一阕:乾坤能大,算蛟龙原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更那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颇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在这阕词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尽管迭遭挫折,最后失败,仍然要做英雄人物,不向元政府低头。虽然人形憔悴,而丹心不改。八月二十四日,他继续北上,从建康经扬州、高邮、淮安、徐州、新济州(今山东济宁)、河间,保州(今河北 保定),十月初一日晚上,到达大都。

  起初,元朝政府把文天祥安置在会同馆里,这里是接待投降官员的。管理人员以美酒佳肴款待,视为上宾,接着,劝降的人接踵而来,而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文天祥见到留梦炎疾恶如仇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随后是瀛国公赵显,即德祐皇帝,他已被元朝削去帝号,封瀛国公。只有九岁的赵显当然不懂得如何劝文天祥投降,元朝统治者是想利用君臣关系来制服文天祥。文天祥见到赵显,跪下痛哭流涕,连声说:“圣驾请回”,赵显只好快快而去。

  元朝权倾朝野的平章政事阿合马亲自来劝降。阿合马高踞堂上,要文天祥下跪。文天祥昂首挺立,义正词严地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怎么能跪?阿合马见文天样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阿合马无言答对,色厉内在地环顾左右说“这个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阿合马毫无办法,元政府只好把文天祥押到兵马司衙门囚禁起来。十一月初五日,孛罗丞相召文天祥到枢密院,再一次劝降。文天祥回答说:“我尽忠于宋朝,宋亡只求速死。‘表现出他忠贞不二。孛罗又说:“你们丢掉君王(赵显),另立二王(赵昰、赵昺),算什么忠臣?”,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孛罗再问:“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又说:“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

  元朝政府知道文天祥是铮铮铁汉,不能易其心志,于是在牢狱中折磨他。文天祥安之若素,在狱中编自己的诗集《指南后 录》,又集杜诗二百首,并作题记,这些题记是很有价值的南宋末年历史资料。

  土牢宽八尺,深三丈二尺,四面都是土墙,只有一个很小的门户,冬天阴冷,夏天闷热。有一年夏天,下了倾盆大雨,牢 房积水盈尺,水退以后,炎热逼人,空气中充满着湿味,霉味,臭味,简直使人无法忍受,文天祥居然无灾无病,活了下来, 他自己也觉得奇怪。忽然他悟出了真谛:因为自己有精神上的修养,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天地间的正气。有这种正气,就可以战胜种种邪气。于是文天祥提笔写下了他那篇气壮山河、千古不朽的《正气歌》。

  元政府一些官员想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来巩固对南方的统治,又有人提出继续劝降。另一些则反对,认为文天祥不死,是留 下一个后患。元朝最高统治者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和大臣议事中问道:“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谕,将给文天祥高官显位,又下令兵马 司优待文天祥,给上等伙食。文天祥拒绝元朝政府给他的优待。

  这时北方传说中山府(今河北保定)有人聚众数千人,准备打进大都,劫走文丞相。朝廷立即下令戒备。对于文天祥的处置,也到了最后决定的时刻了。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来到皇宫大殿上,长揖不跪,侍卫 官强行他下跪,他仍昂首挺立。忽必烈对文天祥说:“你在这里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以臣事宋朝的忠心事我,当令你在中书省有一坐处(意即当宰相)。”

  文天祥坚定地回答:“天祥是大宋状元宰相,宋朝灭亡,只求速死,不当久生。”“不愿当宰相就当枢密。”忽必烈命人传话。“不能当”。文天祥毫不含糊地回答。“你愿意怎么祥?”“但求一死足矣!”忽必烈无可奈何,只得命人把他带回兵马司监狱。十二月初九日,这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元朝政府派来监斩官,率领士兵和乐队到兵马司监狱来,顿时金鼓齐鸣。文天祥神情泰然地对狱卒说:“我事毕矣!”即被带上刑具。押到柴市。到了刑场,文天祥问旁边的老百姓。哪边是南方?遂即向南打拜了两拜,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被杀后,大都街头巷尾,时常传出哭泣的声音。

  就义的第二天,文天祥的夫人欧阳氏来收领遗体,在衣带间发现这祥一篇附有序言的赞: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向南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一生刚直不阿,以国为本、高风亮节,深受历代人民敬仰。清代秦簧诗云:“破碎河山余正气,英灵风雨护荒丘。”

  人物生平

  忠鲠不屈

  清人绘文天祥像,取自1905年2月《国粹学报》文云孙(后改名天祥),字天祥,于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村(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是父亲文仪与母亲曾氏的长子。富田文氏,本为四川成都人,后移居庐陵。

  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云孙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没有草稿,一气呵成。理宗览后,亲自选拔他为进士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于是,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中举不久后,因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议理宗迁都。朝臣无人敢非议,唯有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建议不被采纳,就自请免职回乡。后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此时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未被回复。在之后,文天祥出外知瑞州(今江西高安),改授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再升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而被罢职。后来,文天祥奉命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宰臣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致仕,用以要挟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文辞中多有讽刺之语。当时起草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悦,指使台臣张志立弹劾文天祥,将其罢免。到此时,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于是援引北宋钱若水的例子致仕,当时他才三十七岁。

  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因此见到了前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率军勤王

  文天祥画像,清叶衍兰绘]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知赣州(今江西赣州)。期间“谏诤有风烈,治郡持节,廉明有威”。

  德祐元年(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郡里的志士,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宋廷得知此事,命文天祥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入卫京师临安府。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畿,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我为此深感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到这时,痛心地贬损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他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主要作品

  文天祥生平著作甚丰。除对策、封事等外,文天祥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氏通谱·信国公遗翰》记载:“信公遗稿,在元时类集五十卷。公(文天祥)之孙(文)富刻板传世,经兵燹不全。”文富编辑的50卷本也非全集。《纲鉴易知录》说:文天祥“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至是兵马司籍所存上之,观者无不流涕悲恸”。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文天祥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后丢失。元朝时,其乡人搜访其作品,编为前集32卷,后集7卷,世称“道体堂刻本”。今所见的文天祥文集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刻本。

  文天祥在从政与戎马外,亦深爱书法、绘画。他对历代书法名碑帖皆有浏览并临摹。其字如其人,书作清疏挺竦,俊秀开张,笔笔有法,十分精妙,所见者皆起敬起爱。对纸墨之微,十分讲究,亦皆不苟。清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说,其书法“纸墨所健,是为白鹿纸也。书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但凡见者,“怀其忠义而更爱之”。传世书迹有《小青青诗卷》、《篆玉带砚铭》、《瑞阳帖》、《诸割》、《木鸡集序卷》、《谢昌元座右辞卷》(一作《谢昌元座右自警辞》)、《虎头山诗》与《上宏斋帖》等。

【永远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关文章: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传说11-16

民族英雄文天祥生平介绍08-17

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民族英雄12-08

文天祥简介_文天祥的诗10-19

文天祥的诗10-20

文天祥的介绍11-10

文天祥诗句11-04

文天祥名言12-28

文天祥的故事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