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汪曾祺的《梦故乡》

时间:2024-03-15 10:49:59 雪桃 汪曾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家汪曾祺的《梦故乡》

  深沉纯朴、浓郁深厚的感情寄托,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色。追求真情,是散文的灵魂,也是作家的最高信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家汪曾祺的《梦故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家汪曾祺的《梦故乡》

  这是90年代的一天,我正在北京出差,傍晚接到我的姑妈、汪曾祺夫人施松卿从蒲黄榆寓所打来的电话。

  “喂,是施行吗?”松姑问。

  这边我答道:“是我!有什么事吗?”

  她又说:“今晚你没事吧!曾祺想请你来我们家一趟,有东西要给你看。”

  我说:“好吧,我马上来!”

  几部公共汽车七兜八转,终于来到了他们的家。

  一进门,就转入到左面那个房间。那是兼做客厅的卧室,长沙发和电视机都放在那里。

  这时我只见姑夫汪曾祺手中拿着录像带,好像在准备播放什么似的。我感到很惊讶,平时他连转换一个电视频道都不会,今天怎么还会摆弄如此“高精尖”的动作。

  在一旁的松姑发话了,最近江苏电视台为曾祺拍了一部电视片,名为《梦故乡》,准备放给你看。

  这时我才弄明白了今晚叫我来的真正意图。我自然对看录像有很大兴趣。因为,我在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工作,看录像是我的本行。

  毕竟,这部录像片是出自于具有专业水平的江苏电视台之手,自然气势不凡。

  在一曲优美的主题歌《我的家乡在高邮》悠扬音乐声中,展开了电视片的精彩画面。

  我被这美丽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歌词是这样的:

  我的故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

  岸上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黑水牛。

  我的家乡在高邮,春是春来秋是秋。

  八月十五连枝藕,九月初九闷芋头。

  我的故乡在高邮,女伢子的眼睛乌溜溜。

  不是人物长得秀

  怎会出一个风流才子秦少游?

  我的故乡在高邮,花团锦绣在前头。

  百样的花儿都不丑,单要一朵五月端阳

  通红灼亮的红石榴!

  画面上,一会儿出现如梦如幻的高邮湖,当地人称它为“珠湖”,只见一群美丽的姑娘载歌载舞地从后面走到前台来。她们跳着优美的舞蹈,口中唱着富有江南民歌韵味的小调。

  一开头,他就开始向观众作自我介绍:同志们!你们好!我是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今年73岁了。我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曾经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读过4年中国文学系。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解放以前,曾经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是作为文学刊物的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近20多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剧院担任编剧。

  一会儿,画面上又切换出许多研究汪曾祺著作的评论家们的评论。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他的作品发表了看法。

  一会儿,是一对男女演员在表演小说《受戒》一文中的片断。导演处理得很得当,许多镜头并未让演员出场,只通过画外音,却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生前曾经说过,这是他的一次初恋的体验,果然,此言不假,导演在处理这一段内容时,也是充分考虑到作者当年体验的。剧中人的对话使观众受到很深的感染。

  从这一晚播放录像片来看,我体会到他对这部片子是十分满意的,不然他不会特地请我来分享他的欢乐。因为,从我接触到他的作品开始总感到他的作品文字很典雅,但缺乏连贯的故事情节。有次,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叶丹也对我说,汪曾祺的著作,文字很美,但情节过于简单,他几次想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都没有能成功。这真是遗憾!

  录像片分为上下两集。过了一年后上海东方电视台在“文学欣赏”节目中也播放了这部电视片。但改成为一集。

  到了1999年,已是他过世后的第三年,我北京的小表妹汪朝托她公公、婆婆到上海参加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50 周年纪念活动的机会,把这盘录像带送到上海委托我,帮它制作成VCD光盘,便于长期保存。我终于把《梦故乡》和有关他的其他内容制作成VCD光盘,使他对故乡的梦,他的音容笑貌永驻人间!

  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1943年开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 2000年7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雾所带来的麻烦。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还着了他的文人色,一个接一个典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处处显个人情趣。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者,有趣,好玩,面对灾难不在乎,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80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就是一种幽默。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349页)“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的联大女生。(《昆明的果品》359页)

  三.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舆之圆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355页 1999年第一次版)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他在语言上也显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结合。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他的祖父为他讲解《论语》,父亲请当地名流向他传授古典文学。他自己阅读甚广,中国古典文论、古代散文,尤其偏爱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灵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使他在语言方面简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让人有隔阂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对民俗的体察,对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关注,又使他的语言充满口语化,读来不觉俗气,反觉畅快淋漓,甚而叫绝。在《虎头鲨、昂嗤鱼、阵螯、螺蛳、蚬子》一文中说到,苏州人喜欢塘鳢鱼,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鱼更是眉飞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一个“嗐”字,读来过瘾。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食物》写到高邮咸蛋“筷子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俗白,却极精准,勾人食欲。《葡萄月令》中通篇写种葡萄的过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名词的罗列,一目了然,事实的陈述,简单明确,仿佛过于直白口语,但看无意,然连缀成篇,却韵味十足,汉语传递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展现出来。融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汉语的表现力被展现和增强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遗韵,看似散淡无法的结构,驳杂的文体相混,游刃有余,显出深厚老到的文学功力。对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达一种超然的审美,对凡俗个体显示自己的尊重,举重若轻,暗藏对理想和谐的人世和社会的召唤。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他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

【作家汪曾祺的《梦故乡》】相关文章: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03-25

汪曾祺《故乡人》原文阅读05-11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原文赏读02-21

作家谈红楼梦的写作06-22

汪曾祺《寻味:汪曾祺谈吃》简介05-22

《求雨》汪曾祺的06-22

汪曾祺的诗歌11-28

汪曾祺介绍12-09

汪曾祺的语调04-19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