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具体翻译

时间:2022-11-16 14:36:47 望岳 我要投稿

望岳的具体翻译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望岳的具体翻译,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的具体翻译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的赏析

  杜诗中有三首同题“望岳”的诗。一是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第一次漫游齐赵,望东岳泰山,诗人时年25岁,正“裘马清狂”,意气风发时。一是乾元元年 (758),杜甫出为华州司功,途中望西岳华山,诗人时年49岁,值遭贬失意时。一是大历四年(769),杜甫漂泊湖湘,舟中遥望南岳衡山,诗人垂暮临危时。在这三首望岳抒情诗中,能隐约看到诗人不同时期思想情趣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

  三首《望岳》中以望泰山一首写得最好,也是现存杜诗最早的一首。浦起龙说: “公集当以是为首”,这是不错的。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岱宗夫如何?” 出语翻新,是一口语散文式的疑问句,加一虚词“夫”字,在音节上舒缓了语气。但却更加强了感情色彩。显示了诗人初睹岱峰的惊叹和仰慕,唤起了读者的注意。接着是诗人的自我回答: “齐鲁青未了。”青,山色也。青未了,苍茫墨绿一望无际。杜甫这次山东之游,想必是踏遍泰山南北了。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南北为界,南鲁北齐,至今泰山东麓仍保留着齐长城岭的`遗迹。泰山屹立于齐鲁大地,横亘数百里,青色连绵。这是描写山的跨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在赞叹泰山的秀丽和巍峨。同是夸张又有所不同,上句言其神奇秀美是自然赋予,得天独厚,完全是从虚的方面着笔,而下句则是夸张之中有所体验。这里说的“阴阳”,是指一日之中早午晚三时的阴阳向背。山东早见日出,天色早晓; 山西晚见日落,天色迟昏。这是居住在高山脚下的人的切身体验。泰山高峻,遮天蔽日,阴阳向背,明暗殊别。这是指山的高度。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久望高山的切身感受,仰视山峰,层云缭绕,使人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极目远望,山鸟点点,翱翔归林,这样颇耗目力,眼眶似乎就要裂开。仅仅十字就把眼前的客观景色和内心的主观感受,有机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激越和仰慕之情,继而产生了登顶的强烈愿望。孟子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而老杜这里说“一览众山小”,引典似用非用,最为绝妙。作为诗的结句,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五岳独尊的气势,也表现了青年诗人敢于攀登、俯视天下的豪迈气魄。

  全诗意境开阔,造语警拔,情景交融,最能表现杜甫青年时代的非凡襟怀及其诗歌创作的时代风貌。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卷一中评此诗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是颇恰当的。

  另外,这首诗始终着眼一个“望”字,从山脚下仰望。诗人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诗有句:“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这里说的“日观”,即泰山绝顶的日观峰。可知杜甫当年是登上岱顶了。但有人却据此说“诗人写诗的立足点是在山上”,其实这种说法的论据是不充分的。因为创作和经历,毕竟是两回事,不能混同,诗人即使登上绝顶,也仍有选择创作立足点的自由。杜甫这首诗的创作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望岳》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泰山风光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望岳的具体翻译】相关文章:

望岳翻译08-30

《望岳》翻译08-30

翻译《望岳》11-13

望岳的经典翻译11-15

望岳翻译手法08-29

望岳 翻译、赏析11-28

杜甫《望岳》翻译08-30

望岳古诗翻译11-17

望岳全文翻译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