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词赏析

时间:2024-02-05 18:55:02 春莲 王昌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词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词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事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先写景后叙事,写景时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凄厉的子规,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满怀愁绪的心情,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化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感伤自己过去的遭遇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注释

  (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4)与:给。

  (5)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君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公元748年,51岁的王昌龄被贬到了湖南怀化的龙标县做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